APP下载

通腑化痰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60例临床观察

2010-12-03徐君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通腑证型存活

徐君霞

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江山 324100)

通腑法属中医“八法”中“下法”范畴,通腑化痰法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已成共识。笔者采用具有通腑化痰、活血通络作用的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7年7月-2008年12月江山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发病2周以内,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共290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年龄34~8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91例,女性69例;年龄34~81岁;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145例,脑栓塞15例。对照组130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56例;年龄32~83岁;脑血栓形成120例,脑栓塞10例。根据意识、言语、面瘫、上下肢肌力等进行病情分型(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治疗组轻型33例,中型100例,重型27例;对照组轻型26例,中型84例,重型20例。以上诊断及分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160例患者中气虚血瘀证28例,风痰瘀阻证40例,痰热腑实证92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类别及病情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包括溶栓(发病在6h之内的患者)、稳定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并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胞二磷胆碱0.75g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本院院内制剂,成分为大黄、胆南星、瓜蒌、枳实、丹参,每粒0.5g)2g,口服,每日3次。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者,发病48h后插胃管鼻饲。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1.3 疗效标准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文献 [1]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160例中,基本痊愈41例(25.62%),显著进步78例(48.75%),进步29例(18.12%),无变化4例(2.50%),恶化3例(1.88%),死亡5例(3.12%)。对照组130例中,基本痊愈17例(13.08%),显著进步33例(25.38%),进步39例(30.00%),无变化21例(16.15%),恶化8例(6.15%),死亡12例(9.23%)。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愈显率74.38%;对照组总有效率68.46%,愈显率38.46%,其中两组死亡病例均为重型患者。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存活病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1、表2。两组存活病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除全血高切比黏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存活病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存活病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下同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155 118治疗前27.58±9.88 26.29±10.57治疗后9.04±8.17**17.19±9.79**平均减少分数18.55±1.71△△9.10±0.78

表2 两组存活病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存活病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n=155) 对照组(n=118)项 目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浆比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比积(%)治疗前6.95±0.70 17.45±3.66 1.73±0.21 4.56±1.78 47.1±7.70治疗后5.44±0.27**△9.99±3.55**1.36±0.45**3.10±0.89**△35.00±1.70**治疗前7.20±0.58 16.02±1.51 1.90±0.26 4.25±2.31 45.00±4.1治疗后7.01±0.78*15.70±1.77 1.82±0.41 4.18±1.60 45.00±4.50

2.3 治疗组存活病例中不同中医证型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3种不同中医证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证型间比较,痰热腑实证患者疗效较优(P<0.01)。

表3 治疗组存活病例中不同中医证型疗效比较(分,)

表3 治疗组存活病例中不同中医证型疗效比较(分,)

与本证型治疗前比较,*P<0.01;与痰热腑实证比较,△P<0.0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证 型 n 平均减少分数气虚血瘀风痰瘀阻痰热腑实28 38 89治疗前27.13±9.97 27.43±6.95 28.85±9.91治疗后11.33±6.02*10.85±7.51*5.23±9.47*15.96±3.89△16.59±0.58△23.62±0.46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是其治疗的关键时期,认识和把握此阶段的病机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金·张洁古首先提出中风中腑者用生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通下论治,最早把通腑法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其后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也提出“中风内有便溺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明·王肯堂拟三一承气汤治疗“中风便秘,牙关紧闭,浆粥不入者”,均示腑气不通为中风急症的主要病机,并为后人运用通腑法治疗中风开启新径。据曾大方报道[3],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说明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永炎[4]提出通腑化痰的治疗方法,并认为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我们认为,缺血性中风虽有本虚,但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其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相搏,人体气血运行逆乱,邪实充斥三焦,阻滞中腑,蕴而发热。故在辨证时以痰热腑实证居多。其证候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此时证实标急,刻不容缓,治疗上当务之急是通腑化痰,此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趋向好转;二可消除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能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

自拟方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为本院院内制剂,已应用10余年,效果良好,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由上述临床资料可以看出,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临床适应证较广,而对痰热腑实证效果最佳,还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液流学性。该药由大黄、胆南星、瓜蒌、枳实、丹参等组成,方中大黄、胆南星为君药,大黄性味苦寒,有通腑泻热、活血逐瘀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胆南星味苦、微辛,凉,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开宝本草》云“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二药配伍可收通腑攻下、化痰清热、活血通络之效;用瓜蒌、枳实为臣药,瓜蒌有清热化痰、润肠通便之功;枳实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之效;瓜蒌、枳实二者共助君药荡涤痰热、通腑下气;丹参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之功,为佐药,助君药和臣药降而行血,通脉安神。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曾大方.略谈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的地位及临床意义[J].吉林中医药,1984,6(1):14 ~15.

[4]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6.

猜你喜欢

通腑证型存活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