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临床观察
2010-12-03朱凤辉指导曹永芬
朱凤辉 指导曹永芬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且难治的三大微血管病变之一,其发病率约为30%~50%,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DN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出现于患病3~5年后,可迅速恶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DN发展为终末期的过程可以延缓,但此过程是不可逆的,且尿蛋白的量和肾功能衰竭速度成正比。因此,治疗DN蛋白尿是延缓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DN蛋白尿2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黑龙江省医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门诊或住院早期DN患者50例,均按文献[1]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4~76岁,平均(61.5±3.1)岁;糖尿病病程6~20年,平均(12.1±5.2)年;肾功能不全病程1~7年,平均(3.4±1.5)年。对照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52~72.3岁,平均(59.1±3.2)岁;糖尿病病程 5~13年,平均(10.5±6.3)年;肾功能不全病程1~6年,平均(3.2±2.5)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1)一般治疗:糖尿病教育及饮食指导,每日摄入优质蛋白0.8g/kg。(2)药物治疗:胰岛素控制血糖 <8.0mmol/L;高血压患者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高血脂患者应用阿托伐他丁钙治疗;水肿患者适当给予利尿剂。治疗组加用中药(黄芪、大黄、丹参、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每日1剂,水煎取浓缩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d为1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25例,症状基本消失13例,好转8例,无变化4例,症状改善率84.00%;对照组25例,症状基本消失7例,好转8效,无变化10例,症状改善率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相关实验指标改善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有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有关指标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24h尿蛋白定量(g/24h)(g/L)25.34±3.16 31.74± 4.05*△26.20±2.86 29.56±3.42 1.85±1.25 0.90± 0.11*△1.81±1.28 1.42±0.94血浆白蛋白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n=25)对照组(n=25)
3 讨论
高血糖、高血压是DN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增高是DN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丹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和释放,间接使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同时丹参可扩张出球小动脉及入球小动脉,减少肾小球内压力及蛋白滤出,故有减少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作用[2]。黄芪可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和微循环,有降压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达到抗凝、减少尿蛋白排出之目的。大黄具有止血、抗菌、利尿、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可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减轻肾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还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减轻免疫炎症反应而改善肾功能,且具有双相调节免疫的功能,并能提供部分必需氨基酸。白花蛇舌草所含总黄酮具有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3];白花蛇舌草中所含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活性的作用。土茯苓乙酸乙酯提取物有β受体阻滞样作用。上述诸药水煎浓缩液保留灌肠可通过增加排便次数以及停留肠道药液的渗透、弥散等机制起到,促进毒素的排泄、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漏出、改善低蛋白血症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王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 ~ 134.
[2]陆卫忠.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66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2):31.
[3]王字翎,张艳,方明,等.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4):444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