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分析

2010-12-01侯瑜赵志清王建华许朝璇谭永良叶定开杨茂洪曾剑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0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脂肪瘤胼胝

侯瑜 赵志清 王建华 许朝璇 谭永良 叶定开 杨茂洪 曾剑兵

颅内脂肪瘤临床罕见,而且常常无任何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其活体检出率明显增加[1-3]。本文通过分析17例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特点,旨在对其发生机制、生长方式进行探讨,以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3~2009年间经CT和MRI诊断的颅内脂肪瘤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4~71岁,平均41.3岁。临床表现不一,且无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症状者8例,有头痛、头晕5例,有癫痫发作4例;病程1月~4年不等。

1.2 检查方法 CT机为Toshiba Aquilion4四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KV,250 mA,1.0 sec,扫描层厚2 mm,扫描间隔2 mm,螺距为3.5,重建层厚7 mm,重建间隔7 mm。MRI机为GE Signa1.5T MRI机,平扫用矢状位SE T1WI,横轴位FSE T2WI和SE T1WI,同时用横轴位或冠状位SE T1WI并化学位移法脂肪抑制技术。17例病例中全部病例均行CT扫描,其中有12例病例还行MRI检查。

2 结果

本组17例中单发13例,多发4例,病灶主要位于颅内矢状面中线部位或附近,9例位于胼胝体或其周围和背侧(图1),其中4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图2),3例位于纵例池,1例位于侧裂池(图3),1例位于小脑上池,1例位于鞍上池(图4),1例位于四叠体池,1例位于侧脑室后角,最大者约2.5 cm×2.0 cm×3.0 cm,最小者直径约0.2 cm。其形态各异,主要呈类圆形、条带状、斑点状、结节状等。CT表现17例均呈脂肪密度,CT值约为-20~-120 HU,平均为-56.3 HU,明显低于周围脑脊液密度,病灶境界清晰,有1例病变内见点状钙化,小病灶边缘光滑整齐、大病灶边缘不规则,病灶周围无或有轻度占位效应。MRI表现,肿瘤在T1WI和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图1),与皮下脂肪类似,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其信号与皮下脂肪均被抑制而呈低信号。

3 讨论

3.1 颅内脂肪瘤的病因与病理 颅内脂肪瘤的病因至今不明,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原脑膜发育不全”一说,认为颅内脂肪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原始脑膜长期异常存在,分化不良形成的先天畸形[3-5],易合并其他脑畸形,如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脊柱裂、脊膜膨出、骨缺损等。临床上少见,仅占颅内肿瘤的0.1%[3-6]。男女发病大致相近或男性略高,发病年龄跨度大,Truwit等[6]报道的42例中最小的为产前胎儿,最大者82岁,约50%的患者无症状。颅内脂肪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最好发于矢状面中线部位及其附近,其中以胼胝体及其周围最多见[7,8],蛛网膜下腔次之,包括小脑上池、环池、四叠体池、脚间池、鞍上池、桥小脑角池及侧裂池,极少数发生于大脑凸面及岛叶。病理上,颅内脂肪瘤以成熟的脂肪组织为主,亦有胎性脂肪组织,但没有恶性征象,内含较多纤维组织和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其内可见纤维组织、血管及神经组织穿行,少部分脂肪细胞内可见钙化[8-10]。胼胝体区脂肪瘤依据其形态可为两型,即发生于胼胝体前部沿第三脑室伸至颅底,直达视上核,两旁可通过脉络膜裂长入侧脑室前角并完全占满之,或向两侧脑室顶部伸展者呈蝶状者,为管结节型;发生于胼胝体后部沿纵裂侵及生长者呈腊肠形,由一侧胼胝体生长至纵裂者呈“D”字形者,为曲线型[11-13]。颅内脂肪瘤体质地较软,体积较小者无明显占位效应,且有向压力低的脑沟、及池延伸的倾向,若影响脑脊液循环可引起脑积水。

3.2 颅内脂肪瘤的CT表现 颅内脂肪瘤的CT表现较为发生于中线及其附近区域的脂肪密度影,CT值为负值,低于脑脊液密度,正常脂肪组织CT值为-20~-80 HU,可伴有斑点状、弧线状钙化,较小的病灶,由于受周围组织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CT值可偏高[13-15],但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其层厚可达1 mm,甚至亚毫米,可最大限度的消除部分容积效应,绝大部分病灶中可以测到-20 HU以下的脂肪组织,较普通全身CT有明显优势。病灶形态较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无或轻度点位效应,无瘤周水肿,增强后无明显强化。MSCT的MPR重建技术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楚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能与MRI图像相媲美,且在显示肿瘤的钙化方面明显优于MRI。

3.3 颅内脂肪瘤的MRI表现 颅内脂肪瘤因其瘤细胞以成熟脂肪细胞为主,其T1值接近于皮下脂肪而明显短于脑白质,故在T1WI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基T2值也接近于皮下脂肪而略长于脑白质,故在T2WI图像上也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其信号与皮下脂肪均被抑制而呈低信号。MRI还可直观的显示其合并畸形,如胼胝体变薄、变小、部分或完全缺如、透明隔缺如、灰质异位等,明显优于CT。

3.4 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数颅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典型,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其他颅内脂肪密度的肿瘤病变相鉴别,如畸胎瘤、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等,畸胎瘤密度多不均匀,其内常有一些高密度影,好发于松果体区、鞍区;皮样囊肿壁薄,多发生于第三脑、前中颅底区、其内密度较脂肪组织高;表皮样囊肿常位于桥小脑角区、垂体旁或第四室,多沿脑池延伸生长;CT值多较脂肪瘤高。颅咽管瘤囊变偶可呈脂肪密度,但其位置多在鞍上,且占位效应明显[11-15]。

图1 胼胝体周围脂肪瘤,横断面T1WI图像可见胼胝体周围高信号的脂肪瘤,与皮下脂肪相同

图2 胼胝体周围脂肪瘤,矢状面T1WI图像可见胼胝体后上方高信号的脂肪瘤,与皮下脂肪相同,并见胼胝体部分缺如

图3 左侧外侧裂池脂肪瘤,左侧外侧裂池类圆形脂肪密度影,CT值为-119.31 HU,边界清楚

图4 鞍上池脂肪瘤,鞍上池可见一不规则形脂肪密度影,CT值约为-68 HU

[1]陈星荣,沈天真.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191-200.

[2]Yildiz H,Hakyemez B,Koroglu M,et al.Intracranial lipomas:importance of localization.Neuroradiology,2006,48:1-7.

[3]赵志清,罗帝林,吕永革,等.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诊断颅内脂肪瘤的价值.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44-46.

[4]Yilmaz N,Unal O,Kiymaz N,et al.Intracranial lipomas-a clinical study.Clin Neurol Neurosurg,2006,108:363-368.

[5]舒锦尔,章士正,李惠民,等.颅内脂肪瘤的磁共振表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7-21.

[6]Truwit CL,Williams RG,Armstrong EA,et al.MR imaging of choroid plexus lipoma.AJNR,1990,11:202-204.

[7]徐文坚,张云亭,刘松龄,等.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218-220.

[8]Loddenkemper T,Morris HH,Diehl B,et al.Intracranial lipomas and epilepsy.J Neurol,2006,253:590-593.

[9]李南云,周晓军,陆珍.中枢神经系统脂肪瘤11例临床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2:30-32.

[10]曹代荣,游雄瑞,倪希和.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附8例报告).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1997,8:42-43.

[11]董其龙,林剑国,钱根年,等.颅内脂肪瘤CT与MRI诊断.罕少疾病杂志,2003,10:1-2.

[12]Dahlen RT,Johnson CE,Harnsberger HR,et al.CT and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vestibular lipoma.AJNR,2002,23:1413-1417.

[13]王暖林,刘永超,张亮,等.颅内脂肪瘤的CT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2,9:210-211.

[14]Ichikawa T,Kumazaki T,Mizumura S,et al.Intracranial lipomas:demonstration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ippon Med Sch,2000,67:388-391.

[15]毛泽庆,邓生德,郑生喜,等.颅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3:75-78.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脂肪瘤胼胝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脚底长疙瘩,需要治疗吗?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MRI在胎儿胼胝体缺如中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超声联合磁共振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