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型社会”视野下成人教育观念的转变
2010-11-26张良,刘茜
张 良,刘 茜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论“学习型社会”视野下成人教育观念的转变
张 良,刘 茜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建设“学习型社会”应转变传统落后的成人教育观念;“学习型社会”体现出诉求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重整个人发展的全面价值、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强调所有人、全社会的参与等特点,因此成人教育观念应转变为倡导自主性学习、摒弃“单面人”的发展向度、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呼唤“全纳教育”时代等方面。
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观念;转变
一、诉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倡导自主性学习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出身背景”。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Legrand)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1]《学会生存》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2]由此,保罗·郎格朗进一步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1]然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并不是否定学校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并没有像伊里奇(I.Illich)所提倡“非学校化教育”走的那么极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和支柱地位是不会改变。此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也并非单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续和重复,而是重在强调在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面前,一次学习并不能终身受益,学习也并非一劳永逸,绝非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强调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是人终身的生存方式。
因此,传统成人教育观念中将学习者一贯视为被动地接受教育的观念显然不和时宜。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格外提倡学习者主动探究的自学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习者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习者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3]《学会生存》也如此郑重地呼吁:“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了,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4]此外,伴随着美国人类学家米德(M.Mead)区分的“前喻文化”、“互喻文化”[5]的到来,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信息媒体中所接受的庞大的信息量已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想像,教师也从“知识的权威和先知的宝座”上走了下来,教师要改变观念,真正还学习者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习者“好学”、“乐学”、“自学”、“会学”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方式,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强迫”的“枷锁”,进而选择一种“对话”、“交往”、“理解”的教学方式。
二、重整个人发展的全面价值与摒弃“单面人”的发展向度
赫钦斯指出:“学习型社会,除了能够为每个人在其成年以后的每个阶段提供部分时间制的成人教育外,还成功地实现了价值转换的社会。成功的价值转换即指‘学习、自我实现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变成了社会目标,并且所有的社会制度均以这个目标为指向。”[6]同时他又强调:“人是有理性、有道德、有精神的,人达到完善的境地即意味着其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学习化社会就是希望使每个人的这种力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7]从这两个表述中,不难看出,“学习型社会”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们钟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理论内涵,而是格外强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内涵也就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选择,是人类社会渴望在一种人性化的社会环境中经过教育而实现自我完善的理想价值追求。
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却秉承一种工程思维、工具理性、目标线性的教育方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谓是最为经典性的概括。这种教学方式将学习者视做纯粹的“实现目标的既定人”的客体加以打磨和塑造,将教学片面归结为“单纯”的特殊认识活动,遗忘了人、课程与教学的体验性、生成性和过程性的重要一面,使学校成为了复制、生产标准化的“单面人”的“加工厂”,“教育”也沦落为宰割学习者全面性和差异性的“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使人性中最有活力的创造性、情感、个性等等丧失殆尽。然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有着知、情、意、行的独特个体,学习活动也是伴随着认知、情感、价值观相互作用综合的结果。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娜(E.Eisner)就明确说过:“如果我们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的话,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是不可分的”,“没有任何一种认知活动不是情感活动”。[8]因此,正如雅斯贝尔斯 (K.Jaspers)所说:“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9]
“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0]面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该尊重人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引导学习者在德智体美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理性与非理性等诸多方面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呼吁的那样:“从生命的层次,用动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1]
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与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构建“学习型社会”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2]简单地说,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与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成为生产竞争和经济成败的最核心的要素。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终身教育与学习模式以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这个形势下,培养“传承式人才”早已难辞其咎。因此,“学习型社会”应该凸显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加强成人学习者读写算和信息素养等基础学力培养的同时,格外重视培养学习者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想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为学习者构建起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增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科技的紧密联系。
四、强调“所有人、全社会”的参与与呼唤“全纳教育”时代
在“学习型社会”中,所有公民是不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收入或居住地区,一生之中都有选择教育、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学习型社会”走出了学校教育的局限,要求全社会所有机构和部门都拥有教育的职责。在这个社会中“要求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越来越不能说,社会的教育功能乃是学校的特权。所有的部门—— 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13]
赫钦斯在《学习型社会》一书的引言中也这样写道:“我们的第一个愿望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充分的教育,实现自身潜能的充分生长。所有的人不是指个别人,也不是指部分人,也不等于多数人,所有的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所有命中注定生而为人的人,无论他是群居还是独处,也没有老少、贫富、男女和高低贵贱之别。所有年龄的人,所有生存状态之下的人,所有种族和民族的人,无论男女最终都是可以成为受过教育的人。”[14]因此,在“学习型社会”中,不断的主动学习已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全社会的任何一个机构和部门都拥有教育的职责。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成人教育领域呼唤着“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时代的到来。“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民主化的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15]“全纳教育”最先应用在特殊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普通教育领域的专业词汇。“全纳教育”的主要内涵及给我们的启示表现为:首先,在教育领域中,“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是最基本前提”,[16]认为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是每个个体的人权,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利要求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并发展自己,因此我们的学校和社会要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公平地将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评价、教育结果平等地赋予每一位学习者。其次,我们的教育必须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这也是“全纳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必须提供优质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体现出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最适合其需求和发展的教育。
[1][7][12]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98.
[2][4][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00,2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4-86.
[6][14]R.Hutchins.The learning Society[M].London:Pall Mall,1968:134,8.
[8]A.V.Kelly,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6.
[9]K·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1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J].教育研究,1997(9):3-8.
[15][16]黄自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2,547.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dea from the View of Learning Society”
ZHANG Liang,LIU Q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the learning society”has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the whole world’s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To construct“the learning society”we should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The learning society”manifes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felong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showing th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value,greeting the knowledge economy’s challenge,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and the whole society and so on.Then the educational idea should transform to learning independently,the rej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the one-sided person”,emphasiz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summoning“Inclusive Education”.
learning society;lifelong education;educational idea;transformation
G77
A
2009-11-11
张良(1986-),男,辽宁盘锦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刘茜(1963-),女,山东泰安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001-8794(2010)0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