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0-11-26刘炜
刘 炜
(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刘 炜
(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依托,农村城镇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杠杆。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省实现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山东省 县域经济 农村城镇化 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基本单元,起着协调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城镇是县域的中心,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的稳步提高和健康发展,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并可能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我省过去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化未能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既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城镇建设落后、集聚和带动作用较弱,在整体上未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县域经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依托,农村城镇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杠杆。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人口众多,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都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两者的非均衡发展抑制了山东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努力完成“十一五”战略规划的新形势下,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在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非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省实现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1、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两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1.1 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过程,它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将转向非农产业,这个转移过程同时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在县域内,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就会产生较多的就业需求,进而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推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1.1.1 农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县域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一是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资金不多,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农村城镇是一个非农产业的集合体,非农产业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地从农业中转移过来。没有农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也难以发展。二是农业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产业,农林牧副渔以外,还包括为农业生产活动服务的许多产业,农业越发展,相关产业就越发达,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会扩大城镇的极化效应,推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三是农业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并实现向城镇集中提供基本的粮食供给。四是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1.1.2 农村工业化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持续动力。城镇化进程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大工业是一种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城镇化进程。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为农民实现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在农村以县镇村为中心形成了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并带动了人口集聚。
1.1.3 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开辟了广阔空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县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县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县域工业水平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配套服务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会迅速崛起。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1.2 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城镇化既是一个人口的城镇集聚过程,又是一个产业的城镇集聚过程。随着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人才、资本、技术的城镇化流动,以县镇为中心的县域经济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条件。
1.2.1 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增长极。农村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在工业化过程中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乡村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具备条件的乡村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一方面使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使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极化作用进一步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集镇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进而引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会不断提高,为乡村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必要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
1.2.2 农村城镇化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助于提高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农村城镇化具有工业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经济效率高的规模优势,与农村其他地域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又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
1.2.3 农村城镇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规模的扩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社会消费必然相应增长,从而为县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城镇的生活方式将对农村产生辐射作用,引导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农村消费的扩大也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2.4 农村城镇化有助于县域的人们更新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农村城镇是县域的信息中心,它汇集了人类各种文化、技术、科学发展的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县域人力资源的素质。
2、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渐优化、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发展势头,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对县域内“三农”问题的解决效应越来越强,而且对城镇化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伴随着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农村城镇化也呈加速趋势,一方面劳动人口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不断集中。2009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8.3%,2000年以后的十年中,山东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超过1%。尤其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总体来看,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越来越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发展模式过于趋同,未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山东省91个县市过去都以发展农业经济为重点,只有濒临大城市的县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才相对较高,县域经济结构高度雷同,这种“千县一面”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特色经济,缺乏特色就缺少竞争力。而城镇化的发展也要根据自然地理和文化特点进行规划和发展,失去特色同样会丧失竞争力。目前,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不同县域缺乏互补性,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 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
2.2 农业发展方式落后,农业产业价值链过短,农业生产活动的财富效应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现代农业是以机械化、产业化和科学化为标志的。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农业为核心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咨询服务、科技研发与推广、生产资料生产与供应等在内的大产业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体系非常广泛,围绕着农业而展开的产业活动带动了整个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农业产业价值得以扩张,为农业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较高的收益。山东省近年来虽然在某些县域,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得到推广,农业服务型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体化体系,各自为战,出现了利益争夺的局面。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制约了农业上层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制约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3 县域工业布局分散,积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山东省各县域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坚定地走“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但在县域内,由于产业结构的层次低,特别是鲁西地区的一些县域,缺乏技术、人才和市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这些落后县域工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小城镇规模不经济,造成农村工业布局非常分散。
2.4 民营经济发展程度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东省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在地方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上质量不高, 规模较小, 家庭作坊式的居多,布局分散无序,破坏环境、占用耕地,社会成本较高,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2.5 县域内特色产业集群相对缺乏。山东省有些县域已经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特色产业群,但是制度完善、产业搭配合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同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大型产业集群并不多,集群优势不突出。有些地方也没有把集群发展作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对集群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集群内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3、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农村城镇化要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来支撑,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物质技术基础,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扩大需要城镇化这个平台或载体,在农村城镇化基础上县域经济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要实现县域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机地协调起来,具体措施如下:
3.1 积极推进县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精神积极推进县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管理权限,保证县级政府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县级政府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赋予县级政府独立自主的发展权和决策权。一是要强化县级政府权力,赋予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自主规划、自主执行的发展权。二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过于集中的权力下放,改革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环节。只要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不需要国家和省里预算内投资的、不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其审批权都应该下放到县一级;凡是能一步到位将审批改为备案的,应该一律取消审批;农村城镇建设的规划权、村庄建设规划权也应该下放至县一级。三是县级政府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下放权力,适时扩大乡镇自主权,明确责任、规范权力,赋予乡镇政府自主权。四是要强化管理监督。赋予地方政府自我决策自我发展权力,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管理机制,要建立保障权力正确发挥的机制,避免权力滥用,贻害一方。
3.2 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布局,依托城镇加强县域经济的产业聚集,强化重点和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培养龙头企业。鲁东沿海县市,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经济外向度高,应创造条件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日韩等国的联系。鲁中地区地貌特征以山区丘陵为主,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应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比较优势,应以化工、冶金、建材、轻纺、机械等行业为主, 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与大中城市产业的配套对接和分工协作实现发展。鲁西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缺乏技术、资金和人才,但应坚定地结合自身条件,走“走出去”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优势,大做农业文章,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服务性产业,依托农业实现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总之,在全省应做好生产力布局,既要尊重地方实际,又要有大局观念,在地区之间形成产业互补机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3.3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开辟外部市场。相较于大中城市,县域内的小城市、小城镇,甚至乡镇,在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上具有较大差距,在公共事务处理与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多随意性,投资环境不够友好完善,要么办事拖沓、效率不高,要么过于热情、丧失原则。资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必须用好用活。所以对于县域而言,应首先完善内在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从总体上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开放市场,既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要杜绝地方主义、门户主义,做到兼收并蓄。发展国际市场,应坚持多元化、多渠道的原则开拓国际市场,多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加工贸易,有条件的地方应引导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3.4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活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虽然它们规模小、设备简单,但经营灵活,紧跟市场,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一环。乡镇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它们以乡镇为依托,主要以农村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发展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县域经济要搞活,必须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完善乡镇企业发展机制,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消除一切阻碍和制约民营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在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等重大政策的框架内,制定保障和扶持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条件的鼓励创建企业集团。
3.5 搞好经济园区建设,提升经济园区的质量和效率。县域内的经济园区主要是集聚县域内产业和企业,达到集约化发展的目的。经济园区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圈,它不仅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反映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精华,因此它是一个集产业发展、商业服务、制度供给、市场开拓等经济要素于一体的经济圈。所以经济园区建设非常重要,在园区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吸引力。二是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和省市等上级政府的要求,完善权利和责任关系,使园区能够完整享有国家和省市赋予的各项应有的权利,保障园区内企业的权力,强化软环境建设。三是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和企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解决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四是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带动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
3.6 完善县域金融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构建融资平台。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短缺,解决县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融资问题越来越迫切。一是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多依靠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狭窄,首先应鼓励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扩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应有所放开;其次要解决好民间融资问题,民间信贷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风险大,需要政策进行规范,应允许其在合法的轨道上发展。二是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健全金融征信体系。应加强对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教育,强化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完善追缴制度,责任到人。三是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首先是完善农村信用社职能,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其次是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可采取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四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本着“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原则,鼓励城市大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与县乡工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加快县域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五是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好县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关系,解决好县乡政府的负债问题。
3.7 做好土地使用规划,稳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好规划、节约土地资源、保障农业用地、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利益是当前县域农村城镇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要有明确划分,节约使用。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农民土地承包权,做好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权权能,保障农民利益。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三是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改革建设用地审批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同时要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的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3.8 加快县域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县域经济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等级提升,推进科技创新是县域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县域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注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二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创建独立技术和独立品牌,因此要加强与各级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引进、利用和创新上狠下功夫。三是加快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尤其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适用技术的普及工作,尤其是农业技术要加快转化速度,并在农村开展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素质。
3.9 积极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过程。应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居住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为农民市民化建立制度保障。
[1]朱孔来、薛占胜.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7(5).
[2]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5).
[3]蔡荣、虢佳花等.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9).
[4]辜胜阻、李华、易善策.依托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J].人口研究,2008(5).
[5]陈希玉、朱秀香、王厚柱、狄波.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6]王富喜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5(6).
[7]刘炜、王莉.中国县域经济块状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The Reaseach of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Program of Development Between Intra-county Econom ies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LIU Wei
(The Social Developm ent Schoo l,Shandong Econom y Co llege,Jinan 250014)
Intra-county econom ies and rural urbanization are interactional and com p lementary. Rural urbanization's developm ent bases on intra-county econom ies, and become a m otive force o f intra-county econom ies. They are tw o core levers to devo lop intra-county's eonom ies and scie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on-equilibrium p roblem s of the developmental p rocess betw een intra-county and rural urbanization through reasc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tw o. And based on it, w e discussed the m echanism s and po licies to p rom ote the tw o developing in line.
Shandong province; intra-county econom ies; rural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p rogram o f development
book=48,ebook=72
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山东省区域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编号2007RKB222)的部分成果。
刘炜,(1969—),男,山东省郓城县人,汉族。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