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神秘主义观照下的人生世态——评彭见明新作《天眼》

2010-11-25董外平杨经建

文艺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半音天眼文化

■ 董外平 杨经建

神秘主义作为有限的人类对无限的宇宙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历来是文学艺术永恒探讨的主题。近年来,中国当代神秘主义文学有蔓延之势,李洱的《花腔》、范稳的《悲悯大地》、格非的《人面桃花》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深受楚巫神秘主义文化影响的彭见明,携带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以及对家乡传统文化那份无法割舍的眷恋,毅然深入神秘主义的奇幻之地,创作了又一部神秘主义题材的作品——《天眼》,延续了新世纪初中国神秘主义文学创作的良好势头。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铸就了民族深厚的神秘主义文化底蕴,如儒家文化强调“天命”、“天道”、“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念,道家文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①的神秘之境,楚巫文化崇尚“神即自然”的泛神论与“人神合一”的鬼魅世界。“天人合一”是中国神秘主义文化滥觞的核心观念,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命、天意与人事、人道相通,天与人融合为一体。在这一观念支配下,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东方神秘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万事万物都有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事物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可以感知的所有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世界本质上是动态的,宇宙是永远运动的生命有机体。东方神秘主义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认识主体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的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②,比如佛家的“顿悟”,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是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

中国神秘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间巫术文化三种形态,《天眼》虽不乏佛、道神秘文化的身影,但主要表现的是独具湖湘文化底蕴的楚巫神秘主义文化。中国巫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巫,殷代已出现专司巫职者,“从周至汉约700余年,巫风更盛,上自宫廷,下至闾巷,几乎都由巫觋支配行事,执掌宫室祭祀,执行国事卜算,参与占侯预言,以舞降神通神,以术驱邪禳灾,验测水旱丰歉,医治伤痛疾病,无所不能。”③而巫风在楚地尤盛,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异宝篇》说:“楚人信鬼。”《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信巫重鬼,好为淫祀,使楚文化从里到外散发出一股弥漫的巫鬼气息,具有浓郁的宗教和神话色彩。自古以来湖湘文学一直秉承着这种诗性气质,形成了以想象瑰丽、意象诡谲、感情充沛著称的楚文学传统。20世纪湖南作家中,“从30年代的沈从文直到80年代韩少功、孙健忠、蔡测海等一批具有突出个人风格的作家都对巫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不仅在作品中对巫的流风遗绪有诸多精彩表现,而且在艺术思维与人生感受方面或多或少受到巫文化的影响。”④身为楚地之子,彭见明无疑深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早期作品初见端倪,新作《天眼》则可谓是楚巫文化的一场流光溢彩的“文化盛宴”。

彭见明是一位具有强烈本土文化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关注湘楚大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演义、世态变迁以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本土文化是其精神故乡和艺术之源,他说:“我个人的创作,如果说有一点成绩的话,首先是得益于深厚的湘楚文化的滋养。我曾经对我出生的故乡充满感激,因为故乡的山水人情造就了我最初的小说,带我走上了我十分钟爱的文学之路。”⑤关于21世纪湖南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彭见明在《本土文化资源的艺术开掘》一文中认为,“故乡没有过时,故乡仍旧是个丰厚的文学富矿。湖南作家完全有理由坚守本土,二十一世纪的湖南文学的发展,仍旧是在湘楚文化的怀抱里,不是认识问题,是坚守与深挖的问题。”⑥彭见明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天眼》将笔触伸向神秘诡谲的楚巫文化,展示了楚巫文化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形态与现实处境。借叶梦“遍地巫风”一词来形容这部作品,一点不为过。

在山里长大的彭见明,从小就受八卦占卜、四柱算命、谶纬、巫蛊、测字术、相面术、风水术等楚巫文化元素的耳濡目染,驾驭起这类题材自然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天眼》集中描写了自解放初期到1990年代市场经济建设期间湘北一个名为了丁县十八里铺十八里镇的巫俗风情和历史变迁。小说开篇就极尽渲染之能事,将相面之术描绘得神乎奇乎:“其实用肉眼看的,算不得高手;不看,用手摸骨相的,要高一筹;而不看、不摸,仅凭耳朵听的,便是此行中的高人了。就如武林中真正的高人,与人过招,不必再使利器,一双空手就足够了。”何氏父子虽为相面高手,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直梦寐拜访世外高人王瞎子,可终因王瞎子“神龙见首不见尾”,行迹诡异,久不得求。正当择良日再拜之时,何了凡忽得“挂蚊帐、铺被子”之梦,儿子何半音释梦得之有客来访,不料正如儿子所言,了丁县县长于长松的夫人郭如玉和儿子郭向阳专程赶来拜访,意欲测字问事。何半音将郭向阳随手写的一“北”字的机缘奥妙解释得神秘莫测,句句玑珠。一连串充满神秘色彩的事件接踵而来,使小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中,引人入胜。

小说处处写巫,巫术贯穿故事始终。首先,小说主要人物几乎都与巫有关。“寅斋公”、何氏父子、本寂是专业相术之人,以看相、测字为生;秀妹子、心宜皆女流之辈,巫术水平却不在专业人士之下;刘铁、郭向阳以及郭如玉都是巫术的疯狂迷恋者。在原始宗教中,巫师是人与神的联络员,神的意旨通过巫师传达给人,人按照巫师的口谕完成神的使命,因而巫师在远古时代倍受尊敬,地位十分显赫。小说讲述的十八里铺仍保有这种遗风遗俗。何了凡妻子早死,与私生子何半音相依为命,处境十分凄惨。十八里铺的乡民不仅不歧视父子俩,反而对他们十分尊重,邻里或村民有事必诚心登门拜访,对其生活也时有关怀和援助。何了凡不幸罹难,乡亲无不扼腕痛惜,排着长队为他送行,村里还专门派人照顾其遗子何半音,可见懂巫之人的威望和地位在十八里铺是何其特殊。其次,小说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民俗巫术,展现了21世纪楚巫文化的生存图景。比如,道士为亡人念经、做道场或作法替病人驱魔捉鬼时,身穿长袍,手舞足蹈,口里喷火,打着赤脚在烧红的青砖上跑过;孩子每天早晚洗净手脚,点香敬奉祖先和神明,祈求保护;小孩受了惊吓,或无端发烧、夜哭不止,家长必去请那懂巫术的能人画“符”驱邪;五月五端午节,各家各户请治蛇术士到家里“画蛇水”,喝了“蛇水”便可保上山下地不被毒蛇袭击。乡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凡本地降生的孩子,要烧香烛放鞭炮供果,去神方庙“上户口”;凡过世的,要到神方庙去注销户口,以免死后成孤魂野鬼;簇拥在神庙后面的古树被尊称为“神树”,在树洞里栖身的蛇叫做“神蛇”,在树上居住的鸟雀被看作“灵鸟”,凡庙宇旁边的井水都是“神水”,可治眼疾,清除皮肤搔痒和疮毒,医肠胃方面的病。此外,小说还精心设计了许多巫气十足的故事情节,如何了凡“千里踏雪救英雄”以及“夜走十八里镇指点迷津”的故事一直被乡民珍为传奇,又如何氏父子“千里逃命躲追杀”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天眼》诸于此类神秘事件俯拾皆是,使整个小说缭绕着一股神秘气息。

如果说彭见明写巫写神只是一味炫耀楚巫文化,那么读者显然误读了《天眼》的初衷。彭见明一再强调小说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官场和故弄玄虚,他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说:“相术灵不灵,这是我的道具,我反映的从这个门、从这条小道,来反映的还是社会生态、人性、欲望、价值观。”⑦彭见明一直把这部小说定位为“社会生态小说”。诚然,小说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神秘主义文化的诗性展示上,而是由此延伸扩展到对人类生存智慧和社会文化生态的艺术探究。彭见明声称:“我这本小说要讲的一个最大的哲学观念和辩证观念就是‘变’,一切都在变中,相由心生,相随心变,枯木遇到雨水,就发芽了,这是枯木逢春,都在变。”⑧中国神秘主义文化的一个主要观念就是“世事无常”,《周易》通过卦象的变化衍生万物,强调的就是自然和世事的千变万化。透过神秘主义这一精神内核我们可以得出许多人生智慧,比如度的问题、节制的问题、得舍的问题,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只有懂节制、知得舍、取法有度的人才有可能把灾难降到最低。《天眼》的神秘书写实际探讨的是既形而下又形而上的生存哲学命题。

在一个欲望化的社会,人应该怎样处置自己的欲望?这是彭见明一直苦心思虑的世纪课题。彭见明从神秘主义文化中得出启示,在他看来,“一个人应该有欲望,如果你生下来没有欲望怎么进步,怎么想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一定要有欲望。中国的哲学,欲望应该是有节制的,没有节制的欲望就变味了,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一些变化。那么你在节制这个角度下,欲望应该是有的,应该充满欲望,欲望就是理想。”⑨佛家、道家、阴阳家都涉及欲望的问题,无论是佛家的“六根清净”,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阴阳家的“阴阳之法”,宣扬的都是人不能有太多世俗欲望,起码不能纵欲过度。以山村野老自居的彭见明参透了楚巫文化中为人处世之道,所谓看相测字、求神拜鬼,无非是人们世俗欲望过度所致,巫术之人告诫人们的无非是戒贪欲、寡情欲之类话语。彭见明认为“神秘文化充满着一些得舍层面的思考”⑩,教给人们节制的道理。小说通过三种人生世态,即无欲、“半半主义”、纵欲来阐发这个义理。

慧觉和尚、“寅斋公”、何了凡代表第一种人生世态。慧觉和尚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凡港澳大款送给他的钱,一分不留悉数捐给慈善和佛教事业,一件袍子穿了几十年还舍不得扔,一顿饭从不超过三碟素菜,七十岁后隐居深山,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慧觉和尚一生节俭、不喜张扬,死后弟子收拾遗物时,内衣、袜子、毛巾,无一不是补丁叠补丁。慧觉和尚真正履行了佛家“六根清净”的教规。江湖号称“寅斋公”的面相高手,原本凭借自己一身精湛的相术就能在巫术盛行的现代社会辉煌腾达,却远离亲人,隐姓埋名,一心向佛,法号“大释”,在阴山寺过着清幽的生活。“大释”意味着“大舍“,“寅斋公”早年也许饱受“大取”之苦,晚年终于参透佛家至理,至死罕有人知晓当年相术界鼎鼎有名的“寅斋公”身归何处。何了凡深得“寅斋公”的真传,在十八里铺、了丁县乃至省城远近闻名,按理凭借一身之技早就过上富裕生活,可是他仍生活窘迫,靠亲朋好友接济得以维持生计,只因为他誓死捍卫行规,为人看相、测字只收取微薄报酬,情愿过着艰辛的日子也不巧取豪夺。尽管彭见明并不赞成彻底无欲,对这些清心寡欲之人,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一丝丝敬佩之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建立一个无欲之城,始终是一种乌托邦冲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业主义泛滥,人的欲望空前高涨,欲望之海,浩浩汤汤。小说更多描写了这类情天欲海的人物,如权力欲望者于长松、关书记、“老板”,金钱欲望者心宜、郭向阳、“意大利”、妙云师太,功名欲望者本寂,等等。于长松在建国初期剿匪运动中,被土匪突袭,丧失一条腿,因祸得福,变身“独腿英雄”,被委任为了丁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从此踏上仕途。于长松城府不深,不懂为官之道,官至县长停滞不前。文革中于长松一度被打倒,文革后官复原职,但时过境迁,革命政治资本已不奏效,为积累新的政治资本,于长松苦心经营阳山寺各项社会事务,后因牵涉进“头柱香”政治事件,功亏一篑,落得提前退休的政治命运。相比之下,关书记和“老板”圆滑老练,混迹官场,如鱼得水。关书记其貌不扬,一米六的个头,虽“身材矮小,却是暗藏虎威”,很有政治手腕。“老板”练就了一身高官素质:心深似海,既不喜形于色,也不忧形于色。在“头柱香”政治事件角逐中,关书记技高一筹,官位上升,“老板”被双规撤职。心宜是小说着重塑造的人物之一。心宜是市场经济的产儿,虽为女辈,在商界摸爬滚打,丝毫不亚于男性商界精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她被骗财又被骗色,一笔巨款无法收回,但她并不肯善罢甘休,千方百计谋求解围之法。因缘际会,她结识关键人物郭向阳,终于找到收回巨款的办法,即以给“老板”点头柱香为交换条件,事成心宜大翻身,重新投入商战。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怀相面绝技的她,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不慎陷入以“意大利”为首的走私、贩毒、绑架、杀人团伙。事发东窗之际,她不得不异走他乡,以避仇人追杀。在美国的逃亡之旅中,心宜开始反思自我,回国后大彻大悟,后悔自己贪心太大,她对丝姐说:“一个女人,单纯甚至是无知,便是幸福。这样的女子,善良殷勤,难得呵,是能够持家过日子的好女人。”心宜代表了1990年代商业大潮中追逐金钱、迷失自我的群体,对当代社会很有警示作用。

小说最富时代气息的人物是本寂和尚。如果说慧觉和尚代表了传统佛家弟子的经典形象,那么本寂代表着市场经济运作下典型的新生代形象。与师傅慧觉的艰苦朴素相比,本寂享受的是当时只有大款才能享受的高档生活。他的寝宫是带卫生间的,安装着冲水马桶,床上放的是席梦思。藏经楼四壁是书架,除了摆着经书,还有不少哲学和书法方面的著作和名帖。书房非常气派,中央摆放八尺长四尺宽的大书桌,上面铺着毡子,文房四宝齐全。会客室里摆放着名贵木料做成的茶几、真皮沙发。光车就有三台,其中一台是他的专车。本寂年纪轻轻,据说曾是某佛学院的高材生,精通佛学,兼通阴阳八卦,还怀看相测字之术。事实上在何半音看来,他只是半桶水,并没有真才实学。本寂“聪明”之处在于他深谙世俗之道,他打着“出世”的佛家名号,乐此不彼地经营“入世”之事,为自己打捞到和师傅一样的声誉,甚至远远超过师傅。彭见明不无讽刺地批判了当今社会热衷功名利禄之人,连凡心已泯的和尚尚且为名利四处奔走,何况凡俗之人呢?以上三类欲望膨胀之人,是彭见明唾弃、批判的对象,他们不懂神秘主义给人的启示,终将会欲火焚身。

《天眼》最推崇的是“半半主义”之人,因为他们深刻领悟了神秘主义关于节制、取舍的神启。何半音、刘铁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何半音是何了凡和秀妹子的私生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聪明才智,又习得一笔好字,深得父亲的喜爱。他继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跟随父亲闯荡江湖,无欲无求,生活艰苦不曾半点怨言,一心一意修炼相术,不问婚姻家庭。父亲何了凡去世后,他终于明白外公为他取名“半音”的用意:音留半是大音,财折半即安财。“求半,是守本份,是知足,是随缘,是戒贪念,是拒奢华,是甘居中游,是不偏不倚。”我们姑且把何半音领悟到的这种人生哲理称为“半半主义”,“半半主义”思想之源来自神秘主义节制观与得舍观。在欲望化社会,人须懂得有得有失、有取有舍、有己所为己所不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何半音身为巫术之人终于悟出神秘主义留给世间的智慧,从此在山上半隐居起来,几乎退出江湖,每天“看看书、漫无目的地乱逛、像小时候那样呼狗叫猫、到溪里钓鱼捞虾”,过着自由、独立、无拘无束的生活。闲暇之余,也为相亲测测字,后来干脆以喂猪为乐,既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又保障了基本生活,还带动了十八里铺养猪业的发展。彭见明通过何半音这一理想形象,生动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理:人可以有欲,但要有节制,达到和谐状态。

彭见明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称刘铁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人物,因为“他很节制,他要的不多。”11湖南作家写官场的小说很多,比如阎真的《沧浪之水》、王跃文的《国画》,都是写官员,彭见明写的这个官员却不一样。刘铁从小就浸淫于乡间的神秘文化之中,接受着乡村神道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大公无私的将军刘大山是刘铁的世伯,他为故乡办的唯一一件私事是给刘铁推荐了一份公职,刘铁继承了刘家重义、忠厚、知足的血统,毅然放弃去县政府工作的机会,选择到乡镇府做一名基层干部,一呆就是十年。因缘际会,他被前来扫墓的“老板”看重,一路提拔,官至省委。他始终认为和“老板”有一种神秘的缘分,时时不忘知遇之恩。为了不给恩人丢脸,他勤奋刻苦,兢兢业业,为人低调,从不炫耀。中国官场历来“树倒猢狲散”,但是“老板”落入法网之后,刘铁却不避嫌疑,每天坚持去医院看望他。如此重情重义之人,官场实为罕见。经历一番政治风波之后,刘铁悟出人生真谛:“一个人最累的是被欲望所累。”从此,他看淡了官场,申请回老家工作,在老家挂职副县长。官职降级,刘铁并不消沉,相反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家乡建设事业,业绩丰硕,有口皆碑。心宜曾做打油诗一首赠给他:“当官要当好,吃饭要吃饱。枕头枕得高,凡事不心焦。米箩跳糠箩,未必不是高。俗念一旦抛,拨雾见山高。”这首诗实为刘铁后期心态的真实写照。所谓“无欲一身轻”,刘铁在了丁县潜心工作,深得民心,由于政绩斐然,省委欲提拔他,被他婉言拒绝。无尘无念的刘铁,在心念堂借酒写下乡村神秘主义文化给他的感悟:“当一个人没有了不着边际的想法,就会很务实;当一个人没有背包袱,就会很放松;当一个人不好高骛远,就会脚踏实地;当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就会很看重自己的脸皮;当一个人偶尔做一点小动作而又不伤大雅,他就有些可爱;当一个不喝酒的人也举了杯,一定是有真高兴。”身为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彭见明通过刘铁这一形象完成了自我理想人格的建构。

“相随心变”、“相随心生”,神秘主义一语道破天机。《天眼》以相术为线索,揭示的正是神秘主义这一人生哲理。相术精湛的何了凡最终也马失前蹄,人算不如天算,算不出自己有此一遭,命丧黄泉;相术奇才心宜也有看不清摸不着之时,身陷囹圄,一败涂地;刘铁由心性大变,促成命运大变,可见心变相亦变;何半音看尽世相,不如心态大变,过着半隐半出的幸福生活。世事变数太多,定数只是局部和短时现象,万法因缘所生,缘变则变。所以佛法不执著天眼,也不鼓励人为了使用天眼而修成天眼,正真能看通自身“相数”的是自己的心。“心”意味着欲望,“相”意味着命运,“心”是因,“相”是果,欲望大小决定命运沉浮。因此,彭见明反复强调要守得住自己的心,要节制不断膨胀的欲望,方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宠辱不惊、动静皆宜。《天眼》给当下欲流成河的社会着实上了一课。

注 释

①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渊源》,《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0期。

②秦学颀:《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④谭桂林:《楚巫文化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3期。

⑤⑥彭见明:《本土文化资源的艺术开掘》,《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1期。

⑦⑧⑨⑩11彭见明、董易林:《彭见明和董易林做客新浪聊东方神秘相术》,http://book.sina.com.cn/subject/2009-02-06。

猜你喜欢

半音天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天眼·数据·未来
了不起的天眼
谁远谁近?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伴奏中的半音化音乐语言
大射电
神秘的天眼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