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的立场与批评期刊的使命——“第二届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和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11-25袁俊丽

文艺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 袁俊丽

2010年1月9日-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和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海口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新华文摘》、《文艺报》、《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小说评论》、《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文艺评论》、《当代外国文学》、《现代中文学刊》、《文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文学批评期刊的负责人以及冯希哲、徐仲佳、张浩文、刘复生等作家批评家共30余人。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康太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文学院院长阮忠教授、文学院书记韩捷进教授及海南省文联副主席孙绍先教授,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单正平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讲话。研讨会分别由毕光明、陈子善、谭桂林、张燕玲、冯希哲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学批评期刊的处境和建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问题、文学的现状与文学批评的担当等议题坦诚地进行了交流并对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文学批评期刊的处境与建设

在新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期刊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如何把握好机遇,迎接时代和自身的挑战,是文学批评期刊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各与会期刊负责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就当前文学期刊的生存状况,办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阎晶明(《文艺报》主编)认为只有生存才能建设,有建设才能发展。当前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困难也面临着机遇,困境是文学内部分化严重和文学力量的消解,机遇是期刊得到领导和学界的重视,资金问题基本解决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等。谭桂林(《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谈到自己办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在当代文学学科不太成熟的前提下高质量的稿源比较少,编辑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期刊和作者的关系相对以前也变得疏淡。单正平(海南作协副主席、海南师大文学院教授)认为相对来说1980年代办刊比较自在而现在比较郁闷,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压力首当其冲,本来不市场化的文学市场化;其次,舆论和言说空间的大幅度压缩,学术研究缺乏问题意识;第三,在新媒体和商业化的影响下,期刊在失去读者。认为如何面对半死不活的纸媒现状和很活跃、泥沙俱下的非常混乱的网络世界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知识界非常大的问题。

尽管当下批评期刊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各期刊负责人都在寻找刊物的生存发展空间,都非常有信心抓住机遇办好刊物。张耀明(《新华文摘》总编)在会上做了“学术期刊的使命和创新”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绝不仅仅是漂亮的装帧、华丽的文字和引人瞩目的学者,最重要的是期刊的编者肩负使命、铭记责任,透过内容的价值营造,体现出一种特色、一种魅力、一种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术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回顾了自己22年编辑生涯,感慨批评杂志坚持到今天的不易。她认为批评期刊所面临的除了时代大环境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回到文学前沿的问题,认为从生存、思想、学术等方面来建设学术期刊:生存建设就是要重树自身建设的自信心,寻找新的增长点;思想建设指的是办杂志需要一种情怀,即对文学的情怀、对批评的情怀,对杂志的情怀;学术建设就是一种前沿批评,需要编辑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张燕玲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主编们的认同,谭桂林认为这是一种办刊理念,是主编人格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理念,期刊在最艰难的时期才能坚持、坚守下来。罗勇(《当代文坛》主编)非常赞同编辑的情怀对办刊的重要,相信只要把自己对文学的情怀融入进去,哪怕再困难也可以迎来办刊物的春天。王涘海(《理论与创作》执行主编)也认为影响刊物生存的因素很多,除外部环境外,自身的问题也要重视。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选择做学术刊物,就要有献身精神,就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苦。要坚守学术精神、学术品位,反对学术腐败,抵制办刊中的不良现象。对刊物的前景要充满信心,有信心,化压力为动力,期刊就能够突围,学术之花就会灿烂绽放。李云雷(《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也觉得回到文学前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从文学的现状、现在的作品和文学的现象出发才能够抓住我们这个时代,包括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从这个立足点,我们才有可能重新思考一些文学史、文学理论的问题。做这个刊物希望能从这些具体的鲜活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入手,把握住前沿,在前沿的基础上重新去寻找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张学昕(《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辽宁师大文学院教授)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教授的专著《批评的支点》的说法,认为批评的支点就是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当代文学批评期刊起着对文学、学术和年青批评家的扶持作用,是作家和批评家的平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走向。韦健玮(《文艺评论》主编)也有着自己办刊物的困惑,当下文学批评刊物的生存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现在要考虑的是刊物的定位、层次、水平等方面的事,而作为主编杂事繁多,很难全身心投入。陈子善(《现代中文学刊》主编)对目前的学术杂志不甚满意,原因之一是体制化越来越强,再就是很多文章过于严肃古板。针对这些情况,其主编的《现代中文学刊》想尝试做一些改变:例如每期做一个学者的学术访谈;优秀学术论文的刊登不受篇幅限制;翻译海外优秀学者研究文章,意在给青年学者以启发;发表一些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价值的史料等等。还特意谈到要加强对当代文学的关注,尤其欢迎古今打通的研究批评文章。李国平(《小说评论》主编)也交流了自己对办刊物的认识,认为办刊物就是一个积淀、积累和长期建设的过程,要办好一期可能容易些,但要长期办好就很困难,因此他办刊物的一个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就是着重于建设。

二、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问题

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中西方理论资源问题见仁见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针对这个问题作主题发言的是吴子林(《文学评论》副编审),他认为国内批评界和理论界始终跟着西方文化思潮亦步亦趋,把很多思想都闷死在一批批纷至沓来的理论术语当中,毫无抵抗的让中国的问题成为这些术语的现成的力证,而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有种庞大的文化传统,甘阳先生的访谈“用中国的发展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正合他意。他认为我们的批评界在这方面实在是让人失望,所用到很多的理论资源都是西方的,中国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材料,为什么形不成具有现代学理体系的东西呢?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和材料那么多,为什么创造出来的东西却如此的贫乏?吴子林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做学问的方法有问题,没有用中国的方式来研究中国的问题,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不合格。他的途径是返回到中国的文化的本源当中去,要把中国人的那种感悟式的思维继承并发扬光大,感悟思维是传统最原始的、最核心的、最精华的部分,完全可以把它激活,变成一种世界共享的价值性资源来用。

张燕玲也列举了中国经验、本土化趋势、新乡土文学等关键词,还有《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又回到批评家和作家案头的现象,表明了如何在现在全球化的这种文化语境中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用中国人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今天学界、知识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家考虑、思考、求索最多的一个问题,罗勇也认为批评理论资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这些年海外一些优秀汉学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但从20世纪以来,实际上我们的文学话语确实是在西方的强势影响下,很难有自己的声音。朱小如(《文学报》评论部主任)针对该论题提出了“何谓中国”的思考,他认为西方文学理论也具有普适价值。同样,周泉根(海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也认为人类文明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强调中国本土化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应该把古今中外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一方面应该平等看待人类文明共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千万不要遗忘传统。谭桂林认为,不管是用中国人的方式研究中国,还是用西方的方式研究中国,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个体的体验,要有自己的个性,才有自己真正的见解,这才是文学研究。李云雷对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价值立场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是否只能用西方的方式来研究西方,用中国的方式来研究中国?他认为开始注重中国本身的经验跟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这几年来的总体表现,但因为传统文化内部也很复杂,人们不愿意也回不到传统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创生一种现代的中国新文化。

三、文学的现状与批评的担当

冯希哲(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在谈当下新世纪文学的基本情况时,认为有三个可悲的环境因素制约着文学事业的发展:一是国家体制倡导经济利益至上,文学受经济影响必然是对情感和人的精神的制约和撕裂;其次对民众来讲,实用价值观普遍化而审美在退化;第三,相对80年代而言,社会政治环境对文学并不利。冯希哲在发言中也指出了当代文学本身的三个无法阻挡的趋势:一是文学主体价值消解迅速,文学的表情达意泛化;二是文学传播进入媒体时代,网络上所谓的文学是一种伪命题,是一种言说,是一种宣泄而不是真正的文学;三是文学从王冠式的身份回到民间,从崇高认识还原到群体性的自述。李云雷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文学期刊订数下滑现象,指出了文学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危机。研究者应该把视野放宽,把网络文学包括出版社推出的畅销书也该称之为文学,而不是仅仅把文学定位于比较纯粹的文学期刊上刊选出来的文学,并认为将来文学的发生、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朱小如尖锐地指出当代文学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像鲁迅那样的思想和学问,“当代文学史,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鲁迅”。

在分析了当代文学的现状后,与会者还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指出批评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冯希哲认为现在批评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大多是自身的问题导致的,如批评理论问题,对西方理论的全盘接受,中国人自己的民族的样态、价值、特征被抹杀;批评的尺度问题,需要重建一种批评尺度;批评人格的问题,批评的公正力和公信力缺失,批评被利益所挟持,被人情所制约;队伍的问题,批评家转移到高校,被高校收编。单正平指出当下的批评存在商业化的批评和人道主义的批评两种现象,对前者要有所抵制,但后者颇让人为难。针对与会者指出当下批评商业化、批评的公信力缺失等不良现象,朱小如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批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批评的商业化,而是要反对一种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批评。批评不需要有公信的,相反更需要偏见,尤其是深刻的偏见。同时他还指出有些批评过于学术,反而失去批评的力度,真正的批评要有锐力,但此类批评我们见到的很少。他认为文学批评就是从内心出发的一种感觉,主要是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提出一些问题,然而可悲的是文学加想象正在制造历史谎言的时候我们还要接受这些谎言。周泉根感觉到现在的批评缺少制造时代话题的平台,他认为批评可以转移战场,做网上的学院派。批评期刊可以考虑跟网络嫁接,和网站合作,通过吸引眼球发出有效声音来走出困境。王涘海认为当前文学批评中的不良现象不是主流,精英批评家应担当时代大任,自觉引导文学批评的正确方向,净化文学批评空气,树立当代批评家的正面形象,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反过来促使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张燕玲认为批评家要讲真话,批评家、作者以及专业能力这三者相生相应,只有三者做好了,杂志才能创品牌,才有回到文学前沿的可能性。她以自己所参加的王跃文的讨论会为例,认为中国相当一批批评家是非常认真的,相当具有批评精神的批评能力,期刊在自省和反省时要给自己信心,给批评家、作者以充分的理解。毕光明认为在这个“学术凸显,思想淡化”的时代,重提批评非常有意义,这个时代缺的恰恰是批评,我们很少见到非常活跃的很有思想的批评家,他认为当代文学批评刊物担负起了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责任,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学术的发展。

与会者本着交流心得体会、探究解决办法的态度参加了此次会议,不仅坦诚直言自己在办刊和评论中遭遇的困境,而且把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既有共识,也有不同观点的交锋。大家一致认为,这既是批评期刊互相取暖的会,也使与会者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重任,文学批评期刊应该和批评家共同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发挥引领作用,共同推动当代文学和学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