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现实困境的反思——“湘西地域文化与文艺创作”研讨会综述
2010-11-25龚芳敏
■ 刘 晗 龚芳敏
2010年4月23-24日,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吉首大学成功主办“湘西地域文化与文艺创作”研讨会。来自湖南省内10余所高校及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院、湘西自治州文联、作协等机构的文艺评论家和湘西本土文艺家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由吉首大学田茂军教授与怀化学院谭伟平院长主持。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永教授、湘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潇先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龚政文先生、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成琰教授致辞。与会代表围绕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的范围界定及其内涵、湘西地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表征与价值、地域文化浸染下湘西文艺创作的困境与突围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一、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的范围界定及其内涵
大家一致认为,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的范围、内涵如何界定与理解,是本次研讨会其他问题展开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湖南省文联罗成琰书记在讲话中对议题“湘西地域文化与文艺创作”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肯定了湘西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湘西文艺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共生互哺关系,他认为我们还研究得不够。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研讨,既能够深化对湘西文化的认识,又能够促进湘西的文艺创作。吉首大学张建永副书记认为,湘西这个符号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有文化的湘西、地理的湘西、经济的湘西,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要远远大于地理的湘西、经济的湘西,但当前我们对于湘西这个概念的理解过于狭窄,几乎就等同于自治州,其实地域文化的湘西远不止自治州,它包括张家界、自治州、怀化,常德和邵阳的部分地区,具体而言雪峰山以西,醴水、沅水、酉水流域在湖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湘西。刘中顼(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主任)在认可的基础上指出,要进一步将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弄清楚、厘清它的内涵,建立合理而又恰当的对照系是必要的。他认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湖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湘西、湘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文化主要是一种古乡土文化;另一部分是以湘中、湘北甚至湘东为主体的地区,这里的文化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湖湘文化。这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它们造就了两种文学传统,前者以沈从文为代表,后者以周立波为代表。向成国(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进一步指出,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文化可以叫做原始文化,或者五溪文化。以前我们常常以湖湘文化指代湖南文化,这就把湘西文化遮盖了,这样一来,湘西地域文化的本来面貌就没能很好地全面地解密出来,这是过去研究湖湘文化、研究湘西文化的误区。
要界定好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的具体内涵,与会学者认为建立一个文化史的视角是必要的。周仁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指出:湘西地域文化的内核是巫鬼文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巫鬼文化是一种前宗教文化。它先于儒家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然拜物教,是一种人与自然还没有完全分开的文化状态,表现在观念上人与神是分开的,但在现实中人与神又是统一的。在这种文化里,人与神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是能够同一的。这种方式在观念上就是亲近,在现实上就是恋爱,因此在湘西文化中人与神的交往都是通过恋爱的方式来实现的。龚旭东(《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认为要复原或者尽可能地接近湘西地域文化的本质或者源头,现代考古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所用,他指出:湘西地域文化长期以来虽然在中原文化的话语霸权与文明中心转移的语境下被边缘化,沦为蛮夷之地,但现代许多考古学的成果都可以证明古湘西曾经是中华稻作文明最为重要的发源和发达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而不是今天所说的蛮夷之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重构湘西文化的内涵和重建湘西文化的自信心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对湘西作多维度的理解和阐释是必要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化的湘西与经济的湘西之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二、湘西地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表征与价值
湘西地域文化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文艺创作、形成了怎样的文学风格、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成就、如何对其进行总结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湖南省作家协会龚政文书记认为:当下的湖南还没有一个地域像湘西这样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撞击,历史与现实、光明与失落、贫穷与富有如此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这一切驱使有追求、有思考的湘西作家去书写、去表达,对湘西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成了湘西作家写作的重要特色,也形成了很多有份量的作品,如向启军的《台地,台地》,于怀岸的《猫庄史》,黄光耀的《土司王朝》等,促动了湘西文艺创作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吴正锋(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以湘西地域文化与沈从文、孙健忠创作进行了专题发言,他认为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最有成就的描绘湘西苗族文化的作家,孙健忠是二十世纪下半期最优秀的展示湘西土家族文化的作家,沈从文与孙健忠不仅是湘西优美自然风光和湘西少数民族独特民族风情的描绘者、湘西民族和文化心理的展现者,而且也是湘西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深层思考者。湘西丰厚的地域文化,孕育和支援了沈从文和孙健忠,从而使他们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文艺成就。董正宇(南华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以沈从文的《萧萧》为个案,讨论了湘西地域文化如何以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进入文学创作。王洁群(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认为:湘西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营构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空间,这种文学空间是一种理想的空间、意义的空间和价值的空间,这是湘西作家安放灵魂与生命的空间,也是正在这个独特的文学空间成就了湘西作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于怀岸(湘西著名作家)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发表了地域文化进入文艺创作的看法,他说写作如果仅仅是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历史传奇、民俗文化的话,那仅仅是湘西地域文化进入文艺创作的一个层面。地域文化进入文艺创作更为重要的一种方式是要在地域文化里挖掘一种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形成湘西作家一种独特的眼光与视角,这样一来,湘西作家才能写出一个属于自己而别人又不能替代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湘西地域文化是何时开始进入文学作品,它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在文学作品中它被建构成一个怎样的文化形象?简德彬(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院长)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湘西地域文化是在先秦神话传说中开始闪亮登场,经屈原、陶渊明、唐诗竹枝词、明代文学一直到现代的沈从文,绵延数千年,风采照人,成为汉文学当中密集而靓丽的一道绚目的景观。在数千年的文学书写中关于湘西地域文化形成了三个总体印象或者三个“套话”。一个叫做“蛮”,在历史上,湘西这个地方就被称为鬼方、南蛮、荆蛮、五溪蛮、土蛮等等。第二个是“匪”,集中表现在当下的影视作品当中,比如《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这是影视作品关于湘西的一种习惯性的、常规的叙事;第三个套话是“世外桃源”,魏晋以来,湘西被理想化,这是对湘西地域文化的一种乌托邦叙事。谭桂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发言则集中讨论了湘西地域文化中的巫文化为何在近百年的湘西文学中大放异彩,他认为:巫文化经过许多世代之后突然在现当代的湘西文学中高频地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条件,就是几代作家一种共同的寻根冲动对于个体作家的文化心理的激活。寻根的冲动使湘西作家在文学活动中间,不约而同地将触觉伸向了楚文化的核心部分——巫,无论是沈从文,还是孙健忠、蔡测海都是如此。湘西几代作家对巫文化的描写重塑了巫文化的历史地位,改变了我们对巫文化的看法。
如何评价湘西地域文化对文艺创作的价值与意义,龚政文认为:湘西的地域文化哺育了一大批实力派作家,如田耳、刘萧、黄青松、黄光耀等,省内还没有其它的市州像湘西这样有自己整齐的作家队伍,有这样自觉的创作使命,代表着湖南文学的未来和希望。刘中顼认为湘西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孕育了一批湘西作家,还在于它影响了文学湘军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取,文学湘军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不是城市文学,而是乡土文学,湖南整个乡土文学的文学精神、艺术趣味、写作范式都跟湘西的地域文化关系紧密。谭桂林则从文学思潮的角度对湘西的文学进行了高度的肯定与评价,他认为:湘西文学开创了中国现代巫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近百年来湘西文学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其独特性就表现在它们从遗传在湘西古老的巫术中间获得一种启发和灵感,将巫文化的“师”与“史”这两种传统重新地融合起来,复活和重建了楚文化的神话体系。罗成琰在发言中提醒与会代表:湘西地域文化对文艺的影响还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其他的艺术门类,湘西除了出文学大师外,还出歌唱家、舞蹈家、美术家、摄影家,因此我们文艺评论的视野还应包括湘西的音乐创作、舞蹈创作、摄影创作等,湘西的地域文化确实是文学艺术生长的沃土,我们的文艺评论力量应该从单纯的文学评论中走出来,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湘西地域文化对于文艺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三、地域文化浸染下湘西文艺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写地域文化或者是地域写作曾经成就了一大批著名作家,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书写风格和美学趣味。那么,在今天这种全球化、现代性语境中我们如何继续写地域或者地域文化。我们今天的地域写作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如何总结和反思我们此前的地域写作,成为本次研讨会探讨的又一个焦点问题。
阎真(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认为:地域性曾经是打开题材空间的一个方向。但是现在地域性写作也非常拥挤,竞争也非常激烈。地域性本来是为了回避公共性,但现在地域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公共性里面的东西,怎样从公共空间里获得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创造,这对湘西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湘西作家不一定要紧扣湘西这个地域,他可以超越这个地域,但是我们还能不能按沈从文那种方式写,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要获得更加广阔的现代视野、国际视野?怎样把地域视野和现代视野结合起来?地域不要成为局限,要成为特点,这也是一个挑战。佘佐辰(吉首大学研究生处处长)认为:在地域性与全球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困境中,湘西作家如果要继续在地域性写作下取得成就,首先必须要走出前代大师笼罩在自己心灵上的阴影,要摆脱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超越蔡测海、孙健忠的模式。湘西作家既要把他们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来参照,重视前辈们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积极展开自己的探索,对自身的创作实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勇敢地前行,夺取新的高地。魏饴(湖南文理学院院长)认为:地域文学创作如何走出当下的困境,有一个基点是必须要确立的,那就是不管作家写什么,用什么方式来写,但终极目标要关注人,要以人为本来进行题材的开掘,作品在价值指向上也要关注人的生存,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种种可能性。周仁政则认为:就文学创作来说,文学性是最高的现代性。只要有文学性,那么民族性和世界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如果没有文学性,就算民族性、地域性再高,这样的文学作品也不值得称赞。沈从文以写乡土、写地域著称,但他并不是为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去创造,而是为了文学性而去创造,在他创造了文学性的同时,他也获得了最高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对于如何走出地域性与全球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困境,长期在湘西从事创作实践的作家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田耳(湘西著名作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认为:地域性不是对民风民俗的简单捕捉,而是要抓住一些隐性的、不易觉察的一些地域特质。现在要解开这种地域写作的困局,只有建立一种强大的小说思维。如果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小说思维,那你永远只会跟着别人走,对民风民俗的理解也会流于常识。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小说思维,它就像动物性的本能一样,在你自己都不曾觉察到的时候,那些不一样的东西便会自觉地呈现出来。吴国恩(湘西著名作家)则认为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不要站在民族的角度上,而要站在人类的角度上来写作,来审视历史文化事件。这将有助于少数民族作家走向世界。邓亚平(湘西著名作家、吉首市德夯旅游公司董事长)认为: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湘西地域文化的神秘性正在被揭开,湘西作家当下的创作应该在深度上下功夫、作文章。首先我们是要充分了解湘西文化的多元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拓宽视野,关注周边文化。其次就是要更好地维护湘西文化的多元性。同一性固然重要,但固守差别才是文学创造者一个亘古不变的目标。只有这样,作为地域文化的湘西才不会消失,我们的文学创作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文艺家就湘西地域文化与文艺创作充分发表了看法,交流了意见、形成了共识。研讨会总结了百年来湘西地域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反思了当下湘西地域文学创作的现实困境,为湘西乃至整个湖南的地域文艺的发展进行了诊断,提出了种种可能的突围方案与路径,为湘西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预见。魏饴院长在总结时说这次研讨会开得及时,规模大、层次高、问题意识强、发言有新意,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