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舞台美术的完整性——谈《顾家姆妈》灯光设计
2010-11-16叶音
■叶音
我在《顾家姆妈》的灯光设计过程中,始终把握与舞台布景成为一个整体,营造不同时代不同场景的典型环境,针对表演人物的多少,缩扩表演区的照射亮度,光色基调越变越暖以及景变光变在同场进行连续性变动的灯光特点。
《顾家姆妈》讲述了六十年代初,租住在苏州紫衣巷43号的护士顾雪飞突然失踪,将出生才三个月的一对龙凤双胞胎八月、十五留给扬州保姆阿旦。
阿旦为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免遭伤害,偷偷搬离紫衣巷。白天打工,夜里女扮男装踏三轮车,含辛茹苦,担当起抚养八月、十五的责任,成了葑门横街名正言顺的“顾家姆妈”。
十六年后,一封南非来信又将颠倒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可是“亲妈妈”的来信却没有给顾家的命运带来任何改变。
历经苦难,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阿旦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这个世界最原始的标尺,诠释了母爱的坚韧和美丽,赋予了儿女们面对贫困、下岗、创业、致富的精神力量和品质价值。用超越血缘的大爱,和儿女们共建家园的故事。
《顾家姆妈》的舞美设计,采用的框架与线条相结合的美术造型,主体结构用6个框架(均采用15公分宽,5公分厚,8米的槽钢做桩子),18块片子 (18块片子每3块叠在一起,每块片子均是高2米,宽3米,线条型的苏州城市风貌),用升降的方法来变换场景。
开场用两道二道幕。前面一道以苏州古城为主体,采用半透明的网格布制作而成。后面一道采用写真布喷绘制成,中景和天幕同样以线条为主体结构,用水、桥、塔,体现了苏州小桥流水的景色。
该剧的舞美设计,手法比较新型,造型比较突出,时尚,有现代感,是滑稽戏舞台美术的新探索。
既然,舞台美术是一种新的探索,舞台灯光必须去追求符合舞台美术的灯光感觉。当我与舞美设计一起探讨舞台美术的样式、风格时,我也在思考如何使舞台灯光与舞台布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光的变化使舞台美术造型更完整,更统一。
首先,在设计灯光时,少用散光的灯,多用聚光的灯,如面部仅用了8个回光灯,多用成像灯,电脑灯则是该剧的主要灯光,它既用作基本光,更多的是则染景(18块景片染色)。
其次,在灯位的布局上作调整。以往的电脑灯都用在顶灯上,而《顾家姆妈》电脑灯分布在舞台各个方位。面、耳、顶、天、地、流都有,目前就是多角度地照射,使18块片子的造型更有效的突出以及主要表演区能集中,也能分散,不失去滑稽戏灯光的明亮特色。
再次,在校光时,比以往照射角度低,因为照射角度偏高,光会照射到18块片子上,使片子失去色彩。失去色彩的变化,就是破坏舞台美术造型,所以,一二顶灯上的电脑灯分两部分,一部分专用在投射在片子上,另一部分用作基本光。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准备,在实际布光的(做场Q或编灯光程序)过程中,就方便多了。具体来说,开场的两道二道幕,采用不同照射衬托剧情的抒展。两道二道幕在开场时是同时放下的,不注意用光,就会产生两个画面重叠,影响构图,达不到效果。我采取的是后二道幕用后区光(一逆光和后区电脑灯,由于电脑灯在沿幕后面,开场时先把电脑灯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直射幕布上,待转光后再向上升到原来的位置上,这也是一次破例的照射光,因为是反射光,所以要强一点,目的是后区光强,不会使前面一道幕的画面叠显出来,随着音乐转换灯光,改用耳光区电脑灯,电脑灯的光源不会散,明亮度改变不易变色、色彩过度自然,不会跳光。前后两道幕采用不同的照射角度和不同的亮度,还有一个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后面一道二道幕是反映现代苏州的城市风貌,前一道是古城,它随着音乐,逐步展开情节,现代苏州一下子回到上世纪60年代,现代苏州回到60年前的苏州,在2分钟不到的时间内,在光的处理上,反差是很大的。既要体现时代的变化,也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当转换灯光时,二道幕后面演员上场了,当后面一道二道幕升起时,剧情展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苏州。
两道二道幕全部升上去后,6个槽钢框结构架子,18块片子就起到场景主体,第一场是上世纪60年代,观众只能看到每道片子的最前面的一块 (6个槽钢框架子就是6块),电脑灯用中兰压暗投射,当基本光提亮,片子光也是逐步提亮。第二场是距前一场16年以后,观众看到了两块片子(6X2=12块),那是晚上的戏,片子光还用兰偏深一点正投射为主,在片子的后区(地流电脑灯)作辅助光源,使片子的造型更符合剧情环境和时代气息以及晚上的视觉效果,表演区光根据人物的出场序作适当的明亮处理,主要是提亮中心表演区的光,突出演员的表演,这场戏的场景变化是剧中最主要,当阿旦与江南雨踏着三轮车转场时,表演区以一道一道光束来营造转换场景的气氛,象征三轮车在马路上行使,忽明忽暗的视觉效果。随着两个主人翁的唱,升起后中区的石板路景,在后区作好准备的移动平台逐渐向台中心移动时,一束电脑灯追光跟着向前移动,移动平台停,表演区光随着亮,兄妹两人表演,就用4盏电脑灯,光源相当聚中,不影响场景(片子)的色彩效果,。可以说,第一场、第二场两场戏的光,都在较聚中,在不影响演员表演,又能满足观众视觉的需求,我尽量不扩散光源,基本光尽量不影响投射在片子的色彩和亮度,使片子的造型有一个完整画面。
第三场又是前一场的16年以后,观众看到是三块片子,旧城变新貌,粉墙淡瓦的苏州建筑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场的光,分了三步完成,第一步,开场气氛光,是天幕,景上的光,没有表演区的基本光,第二步过场演员上场加中心表演区光,当全剧的主要人物都上场才加强了表演区光,这一场总体上来说是最明亮的一场光,主要是这场变化要比前两场的变化更要突出,既要充分显示滑稽戏光的特点,同时又要照顾到景片上的光。这一场景片的光以浅黄色为主体,加树影辅助光。第四场距前一场又是16年,到今天的年代,是一个花花世界,这场光,场景与表演区兼容,景上的光提亮,色彩协调柔和,基本光聚中在平台四周,不扩散,提高亮度,使景与表演区相得益彰。最后一场,采用五彩缤纷的效果,因为在前四场戏中都有了变化,这场戏既提不高亮度,又变化不了色彩,即使变换色彩,与前几场变化不大,所以,用多种色彩来衬托现代苏州的快速发展和舞美造型,当剧情发展到最高潮、最感人、最动情的时候,当阿旦把八月十五的真相告诉他们兄妹、把红木雕花盒打开后,自己要离开他们,让八月十五兄妹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时,八月从心底呼唤:“阿旦,你就是我们的亲姆妈”,全场除阿旦和江南雨外都跪到在阿旦的面前。此时的灯光按最初的想法或原来的滑稽戏处理方法,应该是大面度加强光,使观众产生共鸣,但,从现在的演出效果来分析,就该剧的剧情发展到这里来说,导演提出,要求灯光继续采用加强中心表演区,只要达到人物上加强就可以了,从九艺节的演出效果来看,后者起到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因为,观众的习惯思维,认为戏结束了,准备退场了,而却却该剧的最后阿旦讲的几句话是戏的灵魂,观众听不到、听不清,就领会不到“文明因凡人的善举而生动”的哲理,谢幕是全场全剧的最亮点。
通过该剧的演出,使我对舞台灯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感觉,在导演、舞美设计,特别是周正平老师的指导,使我对舞美综合艺术的完整性、统一性有了新的认识,我要为滑稽戏的舞台美术和灯光继续探索,不断实践,使舞美综合艺术在戏剧舞台上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