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贵在出新
——浅谈江苏省梆子剧团传统戏《三断胭脂案》
2010-11-16刘鹏
■刘鹏
塑造人物贵在出新
——浅谈江苏省梆子剧团传统戏《三断胭脂案》
■刘鹏
江苏省梆子剧团改编、复排演了传统故事剧《三断胭脂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有观者赞说“老戏新编,情趣盎然,弘扬正气,浮想联翩”。
该剧是由江苏梆子戏的传统保留剧目《胭脂》改编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省梆子剧团的编创人员把《聊斋志异》中《胭脂》故事创编成剧,搬上舞台,演出效果还不错,又在各项戏剧活动中屡获大奖,直至几十年来盛演不衰。现在,江苏省梆子剧团又要将这样一个尽乎炉火纯青的传统剧目再改编,能否再出新意,锦上添花?确有些让人担心。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江苏梆子的《胭脂》一剧谁人不知,就连小孩子做游戏时也会指着“敌对”方喊“毛大、毛大……”,戏中人物已成典型形象,其在人们心目形成的审美定式,要想改变谈何容易?
当人们走进剧场,观看江苏省梆子剧团新进演出团的《三断胭脂案》,就会立即感到如上的担心有点“庸人自扰”了。演出引起轰动,剧场内全场爆满,喝彩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全场观众呼啦啦拥向前台,长时间为谢幕演职员鼓掌祝贺,并献上一束束鲜花、一个个花篮……剧场外,谈起此剧者赞不绝口,眉飞色舞,连连说好戏好戏,真是改得不错。
观众是上帝,演出是检验。惊喜于《三断胭脂案》改编与演出的成功,思忖原来担心的多余,究其改编的成功之处,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与时俱进,使之更切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原创《胭脂》,可归于公案类文本,悬案奇巧,扑索迷离,红颜多情,侦破曲折,引人入胜。最终秉公执法,惩恶扬善。新编《三断胭脂案》(下简称《三》)剧,则在着重刻画断案人心理上大做文章。一断的是县令张宏,他想当然地根据表面现象,定凶手为鄂秋隼,自以为高明,沾沾自喜地等待请功领赏;二断的是东昌知府吴南岱,在纠正错判的基础上,又错判了宿介,本以为勘察周密,证据确凿,推断无误,却恰恰犯同样错误;三断是施愚山来了之后,明察秋毫,发现疑点,让吴南岱细察,在面对刑部批斩,受到褒奖,知县张宏冷嘲热讽,自己名声地位受损等情况下,吴南岱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终于战胜了自我,立案重审,塑造了“秉公执法,一心为民”父母官形象,很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加强人性化和人情化,剔除糟粕,推陈出新。
《胭脂》原故事描写了少女思春,红杏出墙,暗许终身,酿成大祸,是一种责贬的视角。书生宿介是有手好闲,不务正业,放浪形骸,寻花问柳,一派颓废象。而《三》剧,则将胭脂对爱情的追求给以肯定,并将其善良、纯真、多情、美丽展现出来,给人美的享受。对书生宿介的刚直不阿、胸怀坦荡、多情勇为、舍已为友等美德给予了褒奖,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催人上进。在人性化和人情化的艺术呈现中,观众看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可爱形象,让人在欣赏中受到教益。
其三,缩短叙事过程,加强矛盾冲突,展现人物心路历程。
《三》剧将《胭脂》一剧的前三场戏浓缩为“爹爹快回”一句话和与鄂秋隼偶遇传情一个场景,随着“卞三被杀!”一声喊,接着就是断案。
如此,入戏快,开戏便让观众进入情景,紧扣观众心弦,让观众始终陷入戏剧冲突的旋涡之中。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剧作者拓展了人物之间心理斗争的空间,使戏更加好看。例如,知县张宏断错案还自以为高明,尤其是当吴南岱断案出现疑点时,更是小人得意,冷嘲热讽,落井下石,一副阳奉阴违、唯利是图、奉上欺下的丑恶嘴脸。
还有当吴南岱觉察自己案子有可能错断的时候,其心理斗争的复杂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是感人肺腑。
其四,大胆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法,打破戏剧舞台四维空间,最大限度地进行心灵展现。
拓展戏剧舞台的空间,是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剧在叙事过程中,大胆地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剧中人在戏剧表演进程中,一边是演员的叙述,一边是往事实景的重演,这样既可以缩短叙事时间,又可以让观众加强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在传统故事剧基础上改编的《三断胭脂案》,能于塑造人物上,贵在出新,使一出老戏又产生了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