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化遗产普查 促进丰县民间文化繁荣

2010-11-16孙巧云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丰县普查文化遗产

■孙巧云

丰县地处四省七县交界处,是汉高祖刘邦,道教始祖张道陵的故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有些项目是丰县地区所特有的。近年来,丰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建设文化强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历时一年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登记,全面掌握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状况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制订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一.首先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流程。根据省,市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整体部署和丰县的实际情况,县政府下发了普查工作方案,将普查工作分为普查准备、调查摸底、逐村普查、重点突出,要求清晰,时限严格,对全县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县普查办公室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加强调度、检查和督导,做到阶段性的工作有布置、有小结、有考核,有效地解决了单纯赶进度、工作方法粗糙、调查摸底不全面、逐村普查简单化等问题。

二.采取“三个结合”,力保普查工作全面深入。一是镇村结合搞好调查和逐村普查。主要方法有三种:以村为主自查自报,由镇审查指导,充实完善;由镇业务工作人员深入到村,指导村普查员开展普查工作。调查摸底和普查工作的结果基本上达到了两不漏,即对所有的建制村,村村过堂,普查不漏自然村,不漏村民小组,消除了普查范围内的死角;对普查规定的十六类项目,项项过关,既不漏大项,也不漏小项。二是业务人员与群众相结合,共同开展普查工作。对一些规模较大、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的村庄,镇业务人员深入到村,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走访的方法,采集项目信息,追寻项目根由。首羡镇普查办公室主任田效民带领业务人员,深入到本镇的便集村,召开了20余名群众参加的座谈会,梳理出10多个价值较高的项目。孙楼镇普查办公室主任齐海风根据村普查员提供的信息,向重点项目的知情人、传承人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追根溯源,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本镇渔鼓、花鼓等民间曲艺项目的相关资料。三是普遍调查与搜集过去形成的资料相结合,扩展普查工作成果。县内一批老文艺工作者、老老师、老干部在过去的工作和从艺生涯中,形成了许多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加强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十分有助于丰富和扩展普查成果。凤城镇普查办公室从老文化工作者李玉连、退休老老师李咏孝等同志处搜集到民间谚语、歌谣、传说、故事等2万余字的资料。孙楼镇普查办公室从原镇文化站长齐运增处,搜集到了1万余字的关于戏曲、人生礼俗、生产商贸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以及明清时期的刻印曲艺唱本。宋楼镇普查办公室从退休老干部陶春秀等同志处搜集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方面的资料20多份。

三.突出重点,强化代表性项目的挖掘。根据全面普查获得的信息资料,经过认真梳理筛选,排列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然后进行重点挖掘,促进了一批价值较高的代表性项目的形成。例如对汉高祖刘邦、丁兰刻木、道教始祖张道陵、状元李蟠等人物的传说、故事,四平调、梆子、坠子、渔鼓、扬琴、花鼓、唢呐等戏剧、曲艺、音乐、糖人贡、千张豆皮、小磨香油、纸扎、编织、吹糖人、蜜制蜂糕等具有丰县特色的民间工艺,均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调查,着力打造成了精品项目。同时,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室内后野外,先重点后一般,先文字后采录的方法,促进了普查工作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在历时一年半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县、镇、村三级普查员先后走访民间艺人830人,召开座谈会30余次,参加座谈人员240余人次,搜集获取种类普查线索3240项 (条),形成文字资料68万余字,拍摄图片1800多张,录制音像180盒,搜集实物60余件(因没有实物收藏馆,暂时保留在艺人家中)。按照全国统一分类方法,本县所涉及的内容归纳为15类18个分类,建立文字要案计50卷。在此基础上,根据省文化厅普查验收标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清单》411项,编入《丰县资料汇编》268项。《丰县资料汇编》分上、中、下三卷,约33万字。

四.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基本经验:其一,健全组织网络,调配工作人员,搭建了可靠的工作载体。县、镇两级有普查领导组织,有工作机构,有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有工作器材,为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二,广泛宣传,政府主导与个人参与相合,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主导,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个人参与,构建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了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其三,组织展演展示活动,再现传统技艺,发挥了“活态”教材的重要作用。在普查期间两次举办非物质专场演出,糖人贡、吹糖人、捏面人等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渔鼓、花鼓、大鼓等濒危曲种的调演,再现了民间传统技艺,以“活态”的教材提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其四,坚持普查、申报、保护并举,实现了普查与保护的互促共赢。普查、申报、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普查为申报、保护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申报、保护则促进了普查水平的提升。至2009年6月,丰县糖人贡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丰县吹糖人、四平调、坠子、唢呐、刘邦传说、张道陵传说被列入省级保护保护名录,丰县糖人贡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元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丁兰刻木传说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县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项。其五,边普查、边完善、边提高,丰富了普查工作的成果。充分利用普查获取的项目信息,认真进行梳理归类,发现问题即寻踪追迹,补充调查,将完善提高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达到了普查资料利用的最大化。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于一些年代久远、遗存史料短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挖掘不够。如丰县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对其历史渊源、沿革发展,尚缺乏深入广泛的发掘与研究;丰县历代名人辈出,关于萧何、周勃、周来夫、卢绾等名相良臣的故事、传说尚未形成系列性的项目等。是一些项目因技艺多为祖传,秘而不宣,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如民间知识、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项目调查不够全面。三是一些项目因社会发展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加之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增加了对其技艺抢救性搜集和保护的难度。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只要有心系国家,服务人民的心情,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中华民族之精神会永远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丰县普查文化遗产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锦上添花
Tough Nut to Crack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学习调查要“四会”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