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
2010-11-13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成虫寄生于鼠肺动脉内,人经口食入或经皮肤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而发病,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1-2〕。自1984年广东省报道我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后,近二十年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分布越来越广,部分地区甚至有局部暴发。为了解闽北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我们于2007-2009年,对当地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终宿主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的选择 依托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选择曾经养殖福寿螺并有扩散到农田和湿地的村为调查点,每县(市、区)选择1~2乡,每个乡选择2个村作为中间宿主(福寿螺、蛞蝓和蜗牛)和转续宿主蛙类的现场调查点;选择中间宿主为阳性的3个县(市、区)鼠类作为终宿主的现场调查点。
1.2 中间宿主调查
1.2.1 福寿螺 在调查村点选择鼠类经常出没的房前屋后的小水沟、浅水塘、、稻田边等采集;采用肺检法,即将福寿螺压碎剔壳,取出肺囊后剪开囊袋两边沿,翻开囊袋呈单层后平铺直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有无幼虫结节。
1.2.2 蛞蝓、蜗牛 在调查村边有碎砖乱石及杂草生长环境及民宅附近水池内、下水道、墙脚边、阴沟边等孳生地,于21∶00后采集。采用组织匀浆法,即分别将蛞蝓、蜗牛的软组织粉碎成糊浆,加入蒸馏水经离心沉淀后,倾其上清液,反复2-3次后,取沉渣液镜检Ⅲ期幼虫。
1.3 转续宿主调查 在房前屋后菜地、草埔、田沟边等环境捕捉泽蛙、蟾蜍等。对采集的标本处死去骨捣碎后,采用组织匀浆法,镜检Ⅲ期幼虫。
1.4 终末宿主调查 在建瓯、浦城和松溪3个县(市)城乡房舍周围及野外采用鼠笼、电捕鼠器等方法捕捉。将捕获的鼠类经定种后逐一处死,打开胸腔取出心、肺分别置于平皿内,加入生理盐水,用小镊子小心撕开,查找成虫。采集的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3〕镜检Ⅰ期幼虫。
1.5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按调查表内容逐项填写现场调查结果。对调查点内的各类环境均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的标本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每项检测结果均进行复核,确保无误。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Office2003Excel和 Epiinfo3.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 果
2.1 中间宿主自然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的10个县(市、区)均有福寿螺的分布,且数量众多,容易采集;从中间宿主福寿螺、蛞蝓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平均阳性率分别为 14.78%(482/3 262)、28.76%(237/824);福寿螺以松溪县最高,为29.32%(78/266),蛞蝓以武夷山市阳性率最高,达76.81%(53/69)。此外,在采集的蜗牛标本中有7个县(市、区)也检出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平均阳性率为12.62%(41/325),见表 1。
表1 闽北福寿螺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检查结果[%(阳性数/检查数)]Table 1 Test results onⅢstage larvae of A.cantonensis in Ampullaria gigas,slugs,snails,and frogs in northern Fujian[%(positive number/examining number)]
2.1.1 螺体大小与感染率关系 在松溪县调查螺体大小与感染率的关系。25g及以上的大福寿螺阳性率为41.38%(48/116);25g以下的小福寿螺阳性率仅为20.00%(30/150)。两者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χ2=14.44,P<0.001)。
2.1.2 孳生环境与感染率关系 在房前屋后的小水沟、浅水塘、稻田边分别采集福寿螺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4.24%(232/957)、11.27%(110/976)和9.72%(96/988),以小水沟采集的福寿螺阳性率最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χ2=96.42,P<0.001)。
2.2 转续宿主感染情况 除邵武市未开展蛙类调查外,其它 9县(市、区)捕获的蛙类阳性率为20.08%(43/212)。建阳市和光泽县未检出,政和县阳性率最高,达35.00%(7/20)。其中泽蛙阳性率25.81%(32/124),黑眶蟾蜍 12.50%(11/88),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64,P<0.05)。
2.3 终末宿主感染情况 建瓯、浦城和松溪3个县(市)捕获的家鼠平均感染率为13.39%(32/239),其中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8.06%(28/155);黄胸鼠次之感染率为6.12%(3/49);臭鼩鼱感染率为5.00%(1/20);小家鼠15只,未发现感染,这与以往报道近似〔3〕。鼠种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χ2=8.69,P<0.05)。成虫寄生部位,以肺动脉检出最多,达91.25%(219/240),而心脏仅占8.75%(21/240),与李莉莎等调查的结果相近〔4〕,见表2。此外,3县(市)采集新鲜鼠粪 52份,阳性10份,阳性率为 19.23%。
表2 建瓯等县(市)鼠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检查结果[%(感染数/检查数)]Table 2 Test results of rodents infected with adult A.cantonensis in Jian'ou,Pucheng,and Songxi.[%(positive number/examining number)]
3 讨 论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辖一区四市五县,面积2.63万km2。人口305万。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光照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达1684~1780mm,年均气温17~19℃。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蛞蝓和蜗牛)、转续宿主蛙类和终末宿主鼠类的孳生、繁殖。本次野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市10个县(市、区)均有福寿螺分布,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各地采集的福寿螺、蛞蝓均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此外,在蜗牛、蛙类标本中有7个县(市、区)也检出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建瓯、浦城和松溪3县、市家鼠及新鲜鼠粪中也检出阳性,证实南平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福寿螺、蛞蝓、蜗牛和蛙类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4.78%、28.76%、12.62%和20.08%。福寿螺以松溪县最高,达29.32%,蛞蝓以武夷山市阳性率最高,达76.81%,蜗牛以浦城县最高,为 60.00%,蛙类最高为政和县,达35.00%。螺体越大,阳性率越高;螺的孳生环境对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村边小水沟采集的福寿螺阳性率高于浅水塘和稻田力。程由注等[5]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孳生地各类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不一样,因此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标本采集应选择适宜的孳生地。
解剖鼠类查找成虫,是确定当地有无传染源的唯一手段。由于捕捉鼠类难度大,且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本次仅抽取中间宿主为阳性的建瓯、浦城和松溪3个县、市进行调查。在捕获的4种家鼠中,有3种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3.39%,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8.06%;黄胸鼠次之,感染率为6.12%,臭鼩鼱感染率为5.00%。此外,3个县、市采集的新鲜鼠粪阳性率达19.23%。闽北人群居住区鼠密度较高,周围环境福寿螺、蛞蝓等软体动物密集,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率高。鼠类食杂,常呑食软体动物,故其自然感染率高,鼠类排出含有第Ⅰ期幼虫的粪便,又使中间宿主感染,从而造成动物间广州管圆线虫自然循环,即形成不以人的因素所左右的自然疫源地。
广州管圆线虫病属于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类的感染虽受当地中间宿主螺类、终宿主鼠类感染水平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人因生吃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蜗牛和蛙类等)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吃未洗干净的和未煮熟的、被污染的蔬菜也可能感染。为预防和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所以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改变不科学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这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抓好灭鼠工作,降低人群居住环境中的鼠密度,对于预防和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做好人群中广州管圆线虫病例搜索,向闽北各医院发出报告疑似病例的通知,对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脊髓膜炎”以及原因不明的脑膜炎病人及时报告,并采集脑脊液和血清标本送省CDC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受到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防止漏诊和误诊。
(调查得到了南平市科学技术局和辖区内各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1〕梁浩昆,徐秉锟,沈浩贤.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感染情况调查研究〔J〕.广州医学院报,1982,4:23-29.
〔2〕孟锦绣,何蔼,程梅,等.广州管圆线虫抗原IF的体外表达系统的建立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6):619-624.
〔3〕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2):110-112.
〔4〕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新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6):533-537.
〔5〕程由注,李莉莎,方彦炎,等.广州管圆线虫软体动物宿主生态环境及其感染调查〔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7,5(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