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白贝母资源学研究概况△

2010-11-07段宝忠陈锡林黄林芳卢其福李西文陈士林

中国现代中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川贝母贝母太白

段宝忠,陈锡林,黄林芳,卢其福,李西文,陈士林

(1.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3.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90)

综述

太白贝母资源学研究概况△

段宝忠1,2,陈锡林1,黄林芳2*,卢其福3,李西文2,陈士林2*

(1.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3.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90)

介绍了太白贝母的药用历史、资源分布、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历代本草、实地调研及有关文献考察,认为太白贝母一直作为川贝母使用,将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具有一定科学依据,并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太白贝母;中药资源;植物分类;栽培

太白贝母,又称太贝,尖贝、秦贝,为百合科植物Fritillria taipaiensisiP.Y.Li的干燥鳞茎,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1],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载入川贝母项下。太白贝母在湖北五峰、重庆巫溪、宁夏泾源、甘肃彰县等地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一直作为川贝母的地方习用品入药。在地方药材标准《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增补本)、《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和《宁夏中药材标准》(1993)分别以川贝母、西贝母和盘贝的名字收载。历版《中国药典》(1977~2005年)收载的“青贝”和“松贝”,其植物来源均为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和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Maxim,但实际生产中,野生太白贝母商品在形态上与上述3种来源贝母很难区分,其鳞茎也作商品“青贝”和“松贝”使用[2-4]。另外,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趋于枯竭,人工低海拔引种难度较大,大规模栽培至今尚未成功[5],而太白贝母栽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产量大,适宜低海拔栽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太白贝母化学成分、植物形态和药理作用与川贝母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尚未引起重视,近15年几乎没有专业研究文献报道,为进一步开发太白贝母资源,笔者对其药用历史进行了考证,并结合现代相关资料对太白贝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试图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1 文献研究

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入药历史悠久,常以“青贝”和“松贝”入药,民间应用广泛,已形成一定商品规模。据清光绪《大宁县志》记载,“贝母,银厂坪所产为佳”,大宁即今重庆市巫溪县,太白贝母在该县自然分布较广,说明在清代太白贝母已成商品。巫溪县医药管理局1987年做过统计,川贝母年收购量最高达360kg,据对重庆市巫溪、巫山、城口,四川青川、平武等县的调查,把太白贝母作川贝母使用已非近代[2]。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和众多学者对川贝母用药历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太白贝母、暗紫贝母等品种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直作为川贝母入药。

相关文献报道表明,诸多学者在太白贝母部分代替川贝母入药上观点相同,并且地方用药标准对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也有较为一致的记载,见表1。

表1 有关专著及文献对太白贝母作川贝母来源的记载

作者年代宁夏中药材标准Fritillria taipaiensisi var.ningxiaensis专著及文献作川贝母药用记载及植物来源邢世瑞等1993中国药材学Fritillria taipaiensisi徐国均等1996植物分类学报Fritillria taipaiensisi陈心启,罗毅波1996甘肃中草药资源志(上)Fritillria taipaiensisi赵汝能等2003宁夏中药志Fritillria taipaiensisi var.ningxiaensis邢世瑞等2006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Fritillria taipaiensisi

2 形态分类

太白贝母原植物与川贝母F.cirrhosa形态非常近似[6],对其植物分类,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李培元[7]在1966年另立种名,发表了第一个与川贝母接近的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ria taipaiensisiP.Y.Li,从此,太白贝母从川贝母中分离出来,但陈心启等[8]认为太白贝母与川贝母区别较难把握,且有过渡,很可能仅仅只是川贝母F.cirrhosa的一个类型[4],应将其做为川贝母的种下等级。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采集到太白贝母标本55份,并查阅比较了馆藏标本,发现太白贝母叶和花被片先端卷曲和不卷曲的类型均有出现,与《中国植物志》描述的太白贝母“叶状苞片绝不卷曲”不符;另外,花被片先端两侧边缘有和没有紫褐色条带的情况均有,有部分标本有少数纵条纹或斑点,在花被片是否具方格斑,方格斑颜色等方面也有所变异,这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川贝母F.cirrhosa的特征非常相似;这些差异存在一种过渡,并不能使二者截然分开;其次,太白贝母的匙形花被片,在云南漾濞、四川稻城、西藏亚东等地的川贝母标本中也可看到[8];此外《中国植物志》记载:“太白贝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笔者在重庆巫溪和城口所采到的标本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馆藏标本中,发现蜜腺窝有的明显凸出,也有的不凸出。综上,太白贝母众多特征均与川贝母F.cirrhosa极为相似,仅有微小变异,这可能是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形态变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植物分类学上将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F.cirrhosa种下等级较为合适。

3 化学分类

李萍和徐国钧[9]对太白贝母等18种贝母的生物碱进行HPLC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太白贝母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所含生物碱种类完全一致。栽培的太白贝母与野生太白贝母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无明显差异[2],其有效成分皂苷和生物碱还略高于暗紫贝母[10]。陈心启等[8]对川贝母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近年发表的36个与川贝母相近的名称,应归为4个种群,包括川贝母F.cirrhosa、太白贝母F.taipaiensis、榆中贝母F.yuzhongensis和华西贝母F.sichuanica,这4个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川贝母复合群,该群虽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但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界限,其鳞茎均为商品川贝中“青贝”的主要来源。肖培根等[11]通过对这一复合群基源植物及亲缘学进行研究,认为从贝母商品角度来看,应将川贝母复合群所有种类均作为川贝母来处理,从该复合群的化学成分来看,太白贝母与川贝母没有差异。

4 地理分布与生境

据笔者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查阅,认为太白贝母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区,多生长在1 800~3 150m的灌木林或山坡草丛中,其分布面积较广。特别是在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太白贝母与卷叶贝母、甘肃贝母和暗紫贝母分布有交叉[6,8],与肖培根等学者的观点相一致。对照《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太白贝母和川贝母F.cirrhosa分布及生境基本一致,均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草地、灌丛下,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5 栽培技术

川贝母多生长在3 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由于高海拔地区生活和管理生产较为困难,降低海拔栽培是扩大川贝母药用资源的有效手段。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引种暗紫贝母和太白贝母的实验,结果暗紫贝母在2 000m左右海拔农业区栽培,难于正常生长发育,而太白贝母虽然野生资源较少,但适应性强,分布范围较广,能正常生长发育[10],是川贝母中适宜家种栽培的最佳品种[12],太白贝母1983年野生变家种技术成功,1993年已发展到近70hm2,适宜低海拔农区发展生产,在重庆市巫溪县洪池坝1 800m和城口县明中乡1 600m家种栽培,均生长发育良好。太白贝母具有十分明显的繁殖和生长优势,品质优良,其繁育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在栽培、采收加工、生产推广、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有较多的报道[10,12,13],其栽培技术成熟,容易推广。

6 小结

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形成商品历史悠久,民间应用广泛,并已形成一定栽培和商品规模。中医用药传统上,太白贝母功能及主治与川贝母一致;植物形态与川贝母F.cirrhosa非常近似,尤其是繁殖器官结构极其相似。同时,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太白贝母有效成分与川贝母相近,临床治疗效果、药理实验结果相同。总之,不论从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及生境、化学成分,还是从药理作用来看,太白贝母与川贝母都无明显差异,将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川贝母资源日益短缺,野生资源已面临枯竭。《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4种川贝母基源植物均已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名录,且人工栽培较困难[14],太白贝母栽培技术成熟,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作为在海拔2 000m左右适合种植发展的川贝母优良品种,前景广阔,可大力发展太白贝母家种栽培,建立太白贝母GAP生产基地,合理区划,以满足临床应用和中成药生产需求,对保护和利用川贝母野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太白贝母的基础研究薄弱,相关研究较少,需加强在生理、生态、药理、化学成分、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探讨太白贝母与其他同类川贝母的化学、药理、生物学的等同性与差异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4.

[2]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增补本)[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4-6.

[3]余世春,肖培根.中国贝母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J].中药材,1991,14(1):18-23.

[4]陈心启,夏光成.贝母名实考订[J].植物分类学报,1977,15(2):31-46.

[5]陈士林,贾敏如,王瑀,等.川贝母野生抚育之群落生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5):398-402.

[6]陈心启,徐介眉,梁松筠,等.中国植物志(1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97-116.

[7]李培元.秦岭百合科的新植物[J].植物分类学报,1966,11(3):251-253.

[8]陈心启,罗毅波.中国横断山共及其邻近地区贝母属的研究(一):川贝母及其近缘种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3):304-312.

[9]李萍,徐国钧.中药贝母类的资源利用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3,2(3):12-17.

[10]刘先齐.暗紫贝母与太白贝母的引种比较实验[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81-82.

[11]肖培根,姜艳,李萍,等.中药贝母的基原植物和药用亲缘学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7,45(4):473.

[12]刘先齐.川贝母的栽培技术[J].畜牧市场,1992,(6):455.

[13]郑良敏,张忠喜,申明亮,等.太白贝母栽培技术[J].中药材,1984,(6):6-8.

[14]陈士林,肖小河,陈善墉.暗紫贝母的群落生态研究[J].中药材,1989,12(11):5-8.

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09B05-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业务专项(1381),2007中医药行业专项基金(200707007)

*陈士林,E-mail:slchen@implad.ac.cn;*黄林芳,E-mail:lfhuang@implad.ac.cn

2010-03-18)

猜你喜欢

川贝母贝母太白
不同产地的贝母中主要生物碱的含量比较及其毒性评价
王莹作品赏析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恐龙科普秀——太白华阳龙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止咳化痰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