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廉立身原则为氐
——访原山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常务副主任张计书

2010-11-06徐建宏王淑英

支部建设 2010年18期
关键词:同志领导干部

■徐建宏 王淑英

清廉立身原则为氐
——访原山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常务副主任张计书

■徐建宏 王淑英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中有这样的话:“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在这样简单质朴的字句里,蕴含着一个浅显但却严肃的命题,那就是:原则。原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终身履行和遵守的从政准则,背离了这个准则,就必然要远离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在党的工作的每一个领域,莫不如此。

2010年8月18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原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计书同志。通过访谈和了解,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这些特别突出的感受最终归结为两个字:原则。

张计书同志1937年2月生,山西省长治县人。大学本科,副研究员。参加工作后历任太原机械学院马列主义教员、车间党支部书记,太原市工办副处长。1978年调入省纪检委,1982年任副处级检查员,1984年任省纪委常委、秘书长,1992年任省监察厅厅长、党组书记,1993年任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常务副主任。1996年调任省人大常委,1998年1月任第九届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2003年退休。

在张计书同志长达40余年的工作历程中,在纪检委工作的时间就接近20年。在这40余年的生涯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尤其是在全省纪检系统,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平凡而高尚的旋律。无论是最初的普通党员、人民教师,还是后来担任党的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抑或是在人大继续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他都始终坚持以恪守党性原则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兢兢业业,宠辱不惊。正是这种以原则立身的人生信条,使得年过七旬的张计书焕发刚毅而从容的精神风貌。

采访过程中,天下着大雨,漫天的雨线打在窗外的树叶上,发出巨大的回响,张计书十分平静地向我们讲诉着他在纪检工作战线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他面带微笑,神情谦和,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在那么严肃的工作岗位上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干部。而他刚健的步伐和乐观的谈吐,又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胸怀和拥有的气度。

党性原则是立身之本

1978年张计书经组织考察,调入刚刚组建不久的省纪委检察室工作。此前,他曾是太原机械学院的政治教员,市国防工办的副处长,省委党校本科学历。

从高等院校进入省级机关,张计书怀着一种谦虚好学和不辱使命的心态,以不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培养。当时的省纪委只有4个处室,20几个人,每天的工作忙碌而有节奏。张计书从最基础的案件查处开始,认真负责地干好每一件份内工作,逐渐对纪检工作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由于家属未调入城里,他每周要骑上自行车来回奔波几十公里,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后来分了一间集体宿舍,全家住进了这间房,虽然拥挤,但其乐融融。特殊时代的别样生活,锻炼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干部执着而坚韧的性格。

1982年春节前,张计书受命去晋城市查处一起领导干部大办丧事的违纪案件。由于将近年关,事务繁忙,案情紧急,刻不容缓,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同事们只好乘飞机去。当飞机行驶到子洪上空时,由于天气突变,飞机在中途出现了故障,机组人员按惯例要求每个人都留下自己想说的话,以应对不测。所幸老天有眼,故障排除,他们终于化险为夷。这次突发事件让张计书明白了人必须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生死,利害,荣辱等等,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这些考验。

回忆起那一段时间的工作体会,张计书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受党培养、为党工作的普通党员干部,不论身处何地,在何岗位,都要时时刻刻以党的利益为重,自觉自愿地为人民服务,以不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如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一样,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就是党性原则。”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张计书从19岁入党、25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信奉和遵守的内心准则,也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成长于建国初年的老牌大学生和共产党员最初的人生体验。

组织原则是化解矛盾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准则

1982年,张计书被任命为副处级检察员。1984年,他被提升为省纪检委常委、秘书长。

担任领导职务的张计书,工作更加忙碌,责任感更为强烈。他意识到,自己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办案人员了,而是一个肩负着更多使命的党的纪检机构的领导干部。他肩负着为人民谋利益和负责任的重担。

担任秘书长的那年,张计书奉命去临汾地区参加中纪委端正党风工作巡查,工作由中央、省、地三级纪委组成,三级公、检、法派人参加。张计书是以代表省纪委身份参加工作组的。因为工作组人员级别高、阵容大,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同时,由于案情错综复杂,各种因素掺杂其中,为了协调和平衡各种矛盾,同时又要严厉惩处违法乱纪人员,张计书生活节奏很紧张,工作很辛劳。前后历时近一年时间,终于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得到了中纪委、省委领导的肯定。他深有感触地说:“近一年的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

1992年,张计书被任命为省监察厅厅长。1993年,省纪委和监察厅合署办公,他又被任命为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由于山西的监察工作搞得比较好,加之张计书同志的努力,1992年,监察部副部长何勇来山西视察前,特别提议东北、华北的监察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并邀请时任省领导王森浩和冯芝茂参加会议。对于组建时间不长的省监察厅来说,这是体现工作成效的最高鼓励。会议召开前,张计书十分荣幸地被何勇同志点名参加了监察部组织的赴国外考察团,考察团由何勇副部长任团长,先后考察了丹麦、挪威、瑞典等四国的廉政制度建设。

在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时,张计书总结道:“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系统的决策者,要时刻以党的最高理想为出发点,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在具体的职务工作中,要恪守党的组织原则,也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要善于思考、勤于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复杂和不利的情况下,妥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从政准则。”

从张计书平淡而从容的谈吐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党的老干部对党、对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

人民利益是党的宗旨的最终体现

1996年,时年59岁的张计书同志遵照省委的安排,来到了省人大工作。由于尚未换届,他先任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换届后,担任了第九届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人大的工作和省委机关工作形式上看似乎迥然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在省人大,张计书仍然以他一贯的工作作风用心地投入到各项地方法规草案的起草、讨论和审定之中。他身强体健,总有干不完的事,用不完的劲。他认为,人大的工作主要凭自觉,虽然没有考核各项工作实效的严格标准,但多年来在党的重要岗位上炼就的基本素养,足以使他更加敬业和认真。各项法规的制定和实行,都是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必须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事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地方的圭臬,社会的守则。

2003年,张计书同志从人大离休,开始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他仍然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和省内各种新闻和民生方面的动态。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质朴的本性使他时刻牢记自己曾经是一个为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党员、老干部。回忆起在人大的工作,他深情地说:“其实人大也并非人们印象中的仅仅是发挥余热的地方。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实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公众诉求。我们党的宗旨是什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的实现就是党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要终生为党着想,终生做党的宗旨的代言人。”

在对张计书同志将近一个上午的采访中,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故事,从中我们也感受颇多,特别是体会到了一个特定年代的革命老干部坚强的原则性和为人楷模的精神力量。

早在他就读于中北大学本科班的时候,服从组织安排,进入省委党校学习;党校毕业,当学校需要他回去当政治教员时,他二话没说,毅然返校;在市工办当副处长时,因工作需要,他再次服从安排,来到省纪委工作,从普通干事做起,一直到担任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张计书同志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他在“文革”中的小故事:大串连大造反开始的时候,他和几个有良知的同事一起,为了继承革命传统,瞻仰革命圣地,磨练革命意志,他们从五一广场出发,肩背行李,头戴草帽,手拄拐杖,徒步12天赶赴革命圣地延安,去感受精神上的洗礼。

张计书同志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完全可以读懂他内心的笃定,一种信念与理想的笃定。如今,拂去岁月的风尘,我们不禁为张计书同志掌喝采:愿清廉立身,原则为氐成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猜你喜欢

同志领导干部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不能比领导帅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