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地: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绿色航母”

2010-11-05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玉玺新发农产品

本刊记者 程杰

提起北京市的“新发地”,可以联想到的形容词首先是“睛雨表”、“风向标”。新发地农产品市场蔬菜、水果供应量分别占到北京市总需求量的70%和80%以上,市场农产品价格直接反映北京市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是北京市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1988年全年交易量634万公斤,2009年交易总量突破90亿公斤、交易额高达300亿元。22年间,交易量与交易额均翻升过千倍。

这样三项社会效应足以展现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富民报国的情怀:为当地村民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带动了20多万京外农民就业,催生了数千名百万、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一年可带动全国近300万农户致富。

这样几个国家级的荣誉足以诠释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在行业中的地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单位、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十强市场等。

2009年,在美国纽约发布的中国最有品牌价值的100个企业中,“新发地”榜上有名,名列中国最有品牌价值企业第81位,名列北京市最有品牌价值第16位,品牌价值达19.05亿元,被誉为最有发展潜质的朝阳企业。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在新发地市场22年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润浸着他殚精竭力的心血。

3个“15”起家 艰难初创

张玉玺1949年出生于北京南郊。197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光荣入伍,在东海舰队当了一名信号兵。6年的海军生活,使得张玉玺经历了无数次的大风大浪,护卫舰、炮艇、登陆艇他都待过。然而也正是在这里,张玉玺铸就了他那“敢想、敢拚、永往直前”的性格。6年的军旅生涯,还使他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入的思考,那就是多想着别人、多想着社会,这样的追求才更有价值。

1976年,他退役返乡,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由于表现突出,村里派张玉玺出去学习蔬菜栽培,这一走就是三年。当他学成归来时,恰巧赶上农村分田到户,于是,张玉玺当上了主管科技的副大队长,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久,他又被调到蔬菜公司当经理,主抓蔬菜种植和采购。

张玉玺回忆当时情形说:“当时我教农民种完菜之后,再运到市里交给二商局,二商局给我们做价卖掉,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北京市1985年打开城门,放开了价格。”

198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放开肉、蛋、水产、蔬菜等5种农副产品价格、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的两项举措,于是新发地村及周边的菜农除了向政府交一些蔬菜外,剩余部分便拿到路边去摆摊出售。

作为一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村子,不知不觉间,新发地的路口旁边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小菜场,而且人越聚越多。但问题也很快接踵而至——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周围环境又脏又乱,甚至连路过新发地的公共汽车司机都怨声载道。此时,张玉玺所在的蔬菜公司也开始完不成国家的收购任务。

“那段时间,为了打击这个市场,我们天天一大早就去轰人。但结果却是,我们一去人就消失了,我们一走,他们就又出现了。真有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张玉玺回忆说。

面对着一个个盼进场交易能得到更多实惠和方便的农村卖菜人,张玉玺找相关部门商量,认为“堵”终究不是办法,“疏”或许是条出路,他觉得建一个农贸批发市场已经是势在必行。

1988年5月16日,这是一个改变新发地村命运的日子。当天,张玉玺带领同村的14名青年,手握筹集的15万元资金,用水泥杆、铁丝网当围墙圈起了15亩地,中间铺上焦渣,建起了交易市场,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张玉玺与新发地市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市场刚开始运营,张玉玺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天早晨,张玉玺带几名村干部去市场收管理费。面对五筐茄子,张玉玺觉得这应该收5角钱,卖茄子的兄弟3人不同意,拒绝缴纳。双方理论不下,引来很多菜商一边围观、一边议论纷纷。

入场收费,天经地义,怎么还这么难呢?想来想去,张玉玺恍然大悟:关键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于是,张玉玺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一个大家认可的管理费征收办法。通过不断努力,市场创造了“当年筹备、当年开业、当年运营”的好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市场的面积在逐步扩大,营业收入也在翻倍增长。张玉玺平时只顾忙里忙外,一心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对办市场赚那点管理费,一车收个几毛钱,当初还真没看上。

到1991年年底,一算账,张玉玺自己吓了一跳:市场当年收入110万元。他突然觉得自己带人风里来雨里去打造的批发市场不就是一个企业吗?1992年,市场收入又较上年将近翻番。激动之余,张玉玺第一次有了企业家的市场意识,但市场今后该怎样管理与发展?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哪些服务最需要改进?对于管理一个企业,张玉玺并没有实际经验。

换位思考 摸索市场

为了使新发地得到更好的发展,张玉玺决定找机会自己也做一回经销商。 “经营市场,得摸透其中的行情,了解客户的心理。当时我很想从书店里找到有关市场管理方面的书籍,可根本找不到。既然缺乏理论,没有经验,那就亲自去体验。这样,我就亲自去内蒙古卖了一趟菜,真正感受一下经销商该怎样做。”张玉玺讲述了他第一次的卖菜经历。

1992年6月,当时北京的西红柿是5分钱一斤,张玉玺打听到内蒙古集宁的西红柿卖到2毛多一斤,于是,他从北京买了两大卡车西红柿,一个人跟着司机上路了。一天一夜路程,张玉玺不敢休息半分钟,他生怕在路上耽搁的时间过长,西红柿会烂掉。直到到了内蒙古集宁市场,看着依然色泽红润的西红柿,张玉玺才算放松了下来。

初到集宁的时候,他还真卖了一部分2毛5分钱一斤的西红柿。但没想到刚卖还没两天,各地经销商闻风而动,几乎全国的西红柿都集中到这里。最后,张玉玺的西红柿还是以5分钱一斤的价钱甩卖了出去。除去运费,这一次,张玉玺不但没赚到钱还差点赔了钱。但最重要的是此次集宁之行让张玉玺真正体会到了管理人员在批发市场上的重要性。

从内蒙古回来之后,张玉玺觉得还是应该到外地去采购蔬菜运到北京来卖。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到了河南的漯河、驻马店,收购了一车黄瓜和大蒜。为了赶时间,两个司机轮流开车,张玉玺没有地方坐,干脆爬到车顶的帐篷上。困得实在不行了,就稍稍睡一会。就这样,他趴在车顶上一路颠簸了四五天。

在这一卖一买的换位过程中,让张玉玺受到了很大启发,他真正地了解了客户的想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怎样解决他们的困难。张玉玺说:“通过这么换位思考,我当客户,我们总结出很多管理的方法。新发地的宗旨就是‘让客户发财,求市场发展’。什么叫市场?商贾云集叫市场。买方、卖方都到你这儿来了,这才叫市场。他们为什么来?一定要有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我们一直秉承‘以德治场,以道德经济发展市场’的精神,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事业。”

恪守宗旨 快速发展

90年代末20世纪初,全国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了起来,此时,新发地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而商户的不断增加、市场的强大需求和竞争对手的不断壮大,也给新发地造成了“不进则退”的尴尬局面。

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张玉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将新发地市场蔬菜、水果等大项分区经营,纳入专项管理机制,制订了在“严管中规范,在服务中搞活”的管理体系,明确了“以德治场,以道德经济发展市场”的理念,培育了“诚信、团结、实干、创新”的企业精神。

2000年,新发地率先在全国农副产品市场中建立了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确保首都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健康食品。同时市场申请注册了“新发地”商标,随后制订了《商标管理办法》进行商标注册保护,一直使用35类“新发地”商标经营市场并销售农副产品。

每年,新发地市场还举办“经营文明户表彰会”,督促商户诚信守法经营,积极倡导并深入开展个体私营经济党建工作,发放“共产党员商户”牌匾,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坚持原则、心系大局的表率作用,为和谐市场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3年9月,张玉玺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加速推进了市场全面向电子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张玉玺认为,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新发地市场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网络中心,及时采集整理包括各种产品的价格、数量、产地等信息,通过专设的咨询电话24小时向客户和农民无偿提供服务。同时,市场与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委的信息中心以及全国农业系统较大的专业网站联网,还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将信息及时传递到全国。新发地市场公布的农产品行情信息已成为全国蔬菜市场参考的重要依据。

近几年,为不断提升市场的服务水平,张玉玺大刀阔斧地对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注重节能、环保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目前,新发地市场完成了市场道路设施、仓储加工区、交易区等大项目的建设,对交易环境、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也进行了科学升级。市场还引入国际上最常用的大宗果蔬交易拍卖制,提高交易效率,并实现优质优价,保护农民利益。

现在,新发地市场占地面积达1520亩,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现有固定摊位5000多个、定点客户8000多家、日均车流量约3万辆(次)、客流量6万多人(次)、有营业执照5000多个,每个执照按三人计算,解决1.5万人就业。日吞吐蔬菜近1300万公斤、果品近1500万公斤、生猪1800头、羊2000只、牛150头、水产1200吨,形成了以蔬菜、果品、肉类、种子、粮油、水产、副食、调料、禽蛋、茶叶等农副产品批发为龙头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2009年,我们的农产品交易量突破90亿公斤,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张玉玺对记者说。

有着30年党龄的张玉玺对新发地市场寄予了深厚感情,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新发地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一头连着首都的菜篮子;一头服务全国农民,一头服务首都市民,所以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才算称职,市场才能发展。”通过不断开展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市场已深入人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发地市场赢得了众多荣誉,但在这当中,最令张玉玺颇感自豪的是,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还被誉为“百万富翁的孵化地”。“也许在北京这个地方,百万富翁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我们眼前的这些人曾经都是蹬着三轮板车卖菜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能够攒下这样一份家财,他们的生活确实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玉玺笑着说。

“莫道众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这是张玉玺最喜欢的白居易的一句诗。他常说:“我是农民出身,种过菜也卖过菜,深知农民生活的辛苦,明白农民进入市场的艰难。只要是在我的市场里做生意的客户,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当谈及这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时,张玉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发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换回‘真金白银’,农民才算增收。如今已经没有种不出来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不关注流通的农业是一个不完整的农业,所以关注‘三农’,一定要关注流通,关注销售,关注市场。”

科技助力 描绘蓝图

“一提新发地,大伙儿都说农产品。所以我们想,经过我们的努力,新发地还能成为一个什么代名词?那就是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产品的代名词。” 张玉玺说,“我们和北京市科委研究,搭一个平台,就从食品安全上做文章,从源头抓起。”

2009年,新发地市场与北京市科委合作打造一个国际绿色物流区,引进京郊“十区百社”(京郊10个区县和100家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配合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和信息追溯手段,着力打造京郊高品质农产品的集中展示交易窗口。“‘十区百社’的农产品对接上超市和国际市场,依靠的是科技的手段。”张玉玺说。

在北京市科委指导下,新发地市场整合检测、追溯、信息等技术,建立基于完整农业产业链条的食品安全数据,确保食品安全。以规范的技术指导基地生产和产品分级加工,提高产品商品化程度和附加值。通过建设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对接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信息化手段搭建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和基地与超市之间的资源平台,从而争取更多订单。

建成的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占地30多亩,主要由科研基地、进出口检测仪器设备办公楼以及一些进出口企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经销企业构成,同时还拥有3000吨的冷链运输储存库,用于储存进出口农产品。

作为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每年出口量约在100万吨左右,出口国家有蒙古国、哈萨克斯坦、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其中,蒙古国90%的农产品都从新发地进口。张玉玺介绍说:“进口的农产品将通过海关检测合格后才进入新发地市场,再由新发地市场进行检测,所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农产品检测都是双重保险,这样市民可以更加放心的食用由新发地市场供应的农产品了。”

据了解,通过建立这个国际绿色物流区,新发地市场出口量还将增加20%左右。同时,新发地的第一批流动检测仪器车已经开始运转工作,随后将有第二批检测车进入市场的大门,对每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车辆进行检测,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张玉玺说:“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了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从中国田园到外国餐桌上的农产品和从外国田园到中国餐桌上的农产品,都将在这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安全追溯机制。”

如今的新发地市场被农产品市场的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一艘‘航空母舰’”。面对种种称赞和纷至沓来的荣誉,张玉玺总是憨厚的一笑,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有了更宏伟的蓝图:

2012年将公司上市;

联合蟹岛集团、北京方圆平安有限公司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5亿元,建设新发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物流交易区;

联合北京建龙东方集团,投资5亿元打造全国第一个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中心,将全国最优质、最具特色的农产品集中起来,服务首都市民,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国际环球农产品交易中心;

建立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以新发地市场为平台,把中国最优质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

……

猜你喜欢

玉玺新发农产品
曹玉玺作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玉玺
北京新发地市场最新肉兽蛋批发行情
王玉玺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