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
2010-11-04刘俊清
刘俊清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
刘俊清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加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着重探讨了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以期这种区域合作呈现日新月异的良好态势。
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问题;战略
一、东北亚区域的界定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广义的东北亚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俄罗斯远东(如西伯利亚)、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其面积为3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的26%。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发展,经济合作在贸易、投资、科技等多方面展开。研究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参与东北亚合作的相关经济政策,不仅对于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提高政策水平,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俄罗斯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铁路五大产业正常化战略;另一方面,各国加快了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中、俄、日、韩、蒙等国拓展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日本制定合作计划,将环日本海的新泻、鸟取、鸟根等县作为交流基地,改善招商环境;韩国将釜山、光阳、仁川、江原道定为经济特区,加强特区的物流建设;朝鲜将罗津-先锋辟为自由港,在开城、金刚山设立工业园区和旅游区;蒙古将扎门乌德、阿拉坦布拉格确立为自由贸易区。俄罗斯2005年在远东地区设立了2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和7个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三是次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几大次区域合作区发展成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东北亚地区逐步形成的几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都有了较快发展。首先,“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成果较为突出。图们江开发区包括中国的珲春市、俄罗斯的哈桑镇、朝鲜的先锋郡三个行政区,极具开发潜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1年提供为期25年、总额300亿美元的开发资金。在此推动下,1995年中、朝、俄签署了“3国协定”,中、俄、朝、韩、蒙签署了“5国协定”和一个备忘录。2005年在UNDP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间会议上,中、俄、朝、韩、蒙再次将“5国协定”和备忘录的时效延长十年,并签署《大图们江行动计划》,将合作区域扩大到包括中国东北三省、朝鲜罗津贸易区、蒙古东部省份、韩国东部沿海城市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近年来,中、俄、日、朝、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线,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旅游线路,设立了“中朝元汀里互市贸易区”、“中俄珲春互市贸易区”等。其次,“环黄渤海经济区”加强了投资和贸易互动。环黄渤海经济区包括日本九州北部地区、山口地区和韩国东南部地区构成的“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西海岸地区和中国的黄渤海地区。近年来中、日、韩经济发展的重点均不同程度地向该地区迁移,同时各国权力机构在中央和地方间进行了调整,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来自环渤海地区32个城市的市长签署了《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推动区域合作。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劳务等合作也进一步发展,韩国在环黄渤海地区的投资占其在华投资的80%,辽东半岛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重心。环黄渤海地区越来越向一个紧密型次经济合作区的方向发展。再次,“环日本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环日本海经济区包括“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东海岸、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区。中、俄、韩、日、蒙五国在2002年就制定了“东北亚运送走廊构想”,准备开设日本海航线,即新泻-束草-珲春的东北亚渡轮航线。在经过几年的具体商议后,2007年2月中、日、韩、俄召开国际渡轮5城市高峰会,并签署了协议,在2008年10月进行试航。
表12001 年以来中国与日韩俄贸易发展比较单位:亿美元
四是区域合作呈现多层次发展势头,区域内多边交流机制增多。2003年中日韩在巴厘岛签署《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决定在贸易、投资、能源等9个经济领域和5个非经济领域进行合作。2004年在青岛举行三国外长会议,并成立“中日韩三方委员会”,共同制定合作战略。这种以政府协议形式开展的合作,突破了以往次区域合作的地方性模式,对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意义重大(见表1)。东北亚区域合作方式灵活,包容性强,且呈多层次发展态势,区域内不同层面的多边机制不断增多,主要有研究机制、国际论坛、功能性组织等,其中研究机构有东北亚教授联合协会、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推进机构、大连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等;国际会议及论坛有环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官论坛等;功能性组织有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下设经济通商、环境、文化交流、防灾、一般交流、边疆合作、科学技术等7个专门委员会,成员有7个。此外,还成立了东北亚物流协会、中日韩国际物流论坛、图们江秘书处、中国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中日韩货币互换协定、东北亚网站、东北亚博览会等地区合作组织。
二、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
(一)历史遗留问题
东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问题最多的地区,这对各国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领土、领海主权的争议问题,如日俄之间关于日本所说的“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日韩之间关于日本所称“竹岛”的归属问题,及中日和中韩之间关于领海线或所谓200海里所属经济区问题等。另外,由于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缺乏反省,使得东亚各国政治互信难以建立,这对经济合作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安全问题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尚未建立,朝核问题以及它背后朝鲜与美国之间尖锐对峙的关系是威胁东北亚地区的危险因素。朝核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隐患就不会消除,也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合作和一体化。消除隐患的途径与手段很多,最好的方法无疑是通过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而且主要是靠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
(三)政治问题
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美日同中国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与“反渗透”以及亚太地区未来主导权之争。美国为建立其领导下的单极世界,为维护和扩大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不愿意看到东北亚建立不受其约束的自由贸易区。美国通过拉拢日韩、打压朝鲜、遏制俄国、渗透中国等手段深入介入东北亚军事、安全与政治事务,极力扩大其在东北亚的利益范围,这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东北亚各国国内的政治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内部矛盾较多,开放程度较小,影响了外资的进入;有的国家由于政治上或者意识形态上的种种偏见,不愿前往一些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国家投资。
(四)现实利益问题
东北亚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处,各国经济水平各异,经济力量对比很不平衡,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存在差异,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与资金投入比例及利益分配很难协调。
三、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国家间的外交联系,建立和平安全机制
东北亚地区安全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提之一,也是中国构筑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保障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需的。为此,中国应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积极努力进行的主要工作是:与东北亚各国建立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解决好地区内各种安全问题;建立能够保障东北亚地区长期稳定的和平安全机制。其中建立和平安全机制是构筑地区安全环境的“基本建设”。在争取建立和平安全机制的道路上,要继续遵循中国早已提出的“五项原则”,要努力发挥它的效力和影响。关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模式的建立,应该是:成员国关系上的不结盟性、成员国地位上的平等性、活动方式上的论坛性、运作机制上的合作性;它的功能应包括:建立相互信任的功能、进行对话的功能、防止冲突的制约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功能以及预防与制止突发事件的功能。
(二)通过对话共同努力消除影响合作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中央政府和高层政治家介入的力度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东北亚各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通过对话共同消除经济合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历史遗留问题、领土归属、民族冲突等问题。同时,要正确对待历史,不做伤害别国感情的事情。东北亚各国特别要注意防范因开展地缘经济合作而出现的矛盾和麻烦。中国应本着有利于“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相关各国对话,力求消除合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为发展东北亚地缘经济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世界任何经济区域集团组织的组建,都必须首先通过中央政府间的协商、谈判、对话,也缺少不了高层政治家的直接介入和积极推动。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组建还没有做到这两点,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至今没有全面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认定,没有东北亚各国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就没有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层次的提升。目前东北亚各国中央政府和高层政治家之所以缺乏积极性主要是由认识上的某些误区所致。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因某些国家只有一部分地区位于东北亚因而不重视同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其二,过于注重同区域外国家(地区)经济合作的利益而忽视身边的合作者;其三,过多过重地看待障碍因素而缺乏信心。事实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它严重制约东北地缘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应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中国应采取适度倾斜政策,特别是重点向东北各省区增加开发投资,并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扶持这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例如,国家应采取各种有效举措,支持中外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区的组建工作,大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筹建。同时建议中国政府组织起草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项目和东北亚合作相关纲领性文件,适时由中国政府首脑倡议与发起建立以实施图们江区域项目为核心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四)继续发挥UNDP图们江秘书处在组建东北亚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的协调作用
当前,主要是推动该国际组织搞好多方协调与组织工作,并加强同其他国际组织的联系。为此建议:由UNDP图们江区域项目秘书处作为召集人,组织召开东北亚图们江自由贸易区区域项目政府间部长级会议,即由原副部长级会议改为部长级会议。会议应发表《图们江项目白皮书》,同时还应具体商讨图们江区域项目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决策咨询、产业发展、图们江周边国家各级政府的交流与合作以及相关国家企业界、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广泛交流与合作等事宜;尽快组织制定《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总体规划》及其相关规划;组织制定相关区域政策。
(五)启动“振兴东北与东北亚合作”互动新机制,设立“振兴东北与东北亚图们江合作开发专项基金”
目前,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下,正在形成东北亚区域合作与“振兴东北”的互动新机制。显然,这一新机制的形成,是地缘经济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它也是当代中国以胡锦涛为首的国家领导人提出并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与“振兴东北”战略的具体落实与体现。随着这一新机制的启动与运作,它将全面提升辟建东北亚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的实际操作的力度和相关研究工作水平。
领土纠纷、热点及历史问题一时难以消除,加之经济差异显著等都成为该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尽管如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颇有潜力,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都有意愿推进区域合作,并在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些正是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积极因素。鉴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必能进一步向前推进。
[1] 林治华.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J].当代亚太,2007,(10):28-33.
[2] 方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
[3] 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J].太平洋学报,2004,(10):89-95.
[4] 张慧智.中韩对朝经济合作探析[J].东北亚论坛, 2008,(5):91-95.
[5] 李宛.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2):42-44.
[6] 陈钺.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J].南开学报,2002,(6):21-30.
[7] 吉田进.图们江地域开发和中蒙铁路的建设[A].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2): 389-392.
[8] 王娟,王芳,杨吉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困难及前景[J].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7):6-8.
[9] 祝滨滨,支大林.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开发与开放政策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7,(6):57-61.
[10] 崔亚平.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辽宁大学学报,2008,(3):108-111.
[责任编辑:张晓娟]
F061.5
A
1004-5295(2010)04-0048-04
2010-04-21
刘俊清(1977-),女,内蒙古丰镇人,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旅游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