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率先”大业: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0-11-02张卫东

群众 2010年10期
关键词:目标值小康小康社会

张卫东

2003年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把“两个率先”作为新世纪之初江苏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并通过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全面小康指标的指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拼搏和奋斗,江苏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取得了重要成果,2010年将如期实现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首先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根据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进行的监测评价显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持续加快,达标指标数不断增加,时序进度完成情况良好。

(一)全省和各市、县(市、区)达标情况

——全省:对照全面小康各指标的目标值,2005—2009年各年的达标个数为:12个、18个、19个、21个和2 3个,2009年比2005年增加11个,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核心指标均超过了目标值的要求。根据主要指标时序进度的测算方法,2009年全省有24个指标达到时序进度。预计2010年,除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外,其他24个指标均可达标,从而以省为总体实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

——省辖市:继苏州、无锡于2005年、常州于2006年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之后,南京和镇江在2007年达标,南通2009年达标,至此苏南已总体上以市为单位达到了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苏中、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0年,扬州、泰州可望达标,从而苏南苏中以市为单位实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

——县级:截至2009年,全省已有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江阴、宜兴、武进、扬中、溧阳、金坛、海门、丹阳、江宁、高淳、启东、通州、句容、靖江、浦口、邗江、丹徒、溧水、海安、如东、仪征、江都、泰兴、姜堰、六合等30个县(市、区)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其中苏南地区县县达标,苏中地区有11个县(市、区)迭标。预计2010年,全省将有35个县(市、区)达标。

(二)全省全面小康四大类指标具体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大类的4个指标全部达标。2009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744元,高出目标值20744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3.5%,超过目标值1.5个百分点;年末城市化率达55.6%,超过目标值0.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2%,控制在5%以下。

——“生活水平”大类10个指标中仅有1个未达标。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均高出16000元和8000元的目标值;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9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5.1平方米,分别超过目标值2.9和5.1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为100%,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0.2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64.2部、电脑拥有量45.6台,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皆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4.6%,比目标值低3.4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类指标全部达到目标值要求。2009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为2.1%,超过目标值0.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超过目标值5个百分点;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8%,超过目标值9.8个百分点;新型衣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9.5%,超过目标值14.5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97.7%、96.9%,均超过95%目标值要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8.9%,超过目标值8.9个百分点;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7.6%、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8.8%,分别超过目标值7.6个、3.8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类指标完成情况良好。2009年,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3%,超过目标值1.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19.2%,与目标值要求尚低0.8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分,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5分。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建设路径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十一五”以来,江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注重速度和质量并举、经济和社会同步、城乡和区域协调、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发展新路,创造了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区域全面小康模式。

——以“两个率先”为目标,努力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针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脆弱的省情特点,持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由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投资出口需求拉动为主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努力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2009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3.7%,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位,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达65 5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目前江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7.9:56.5:35.6转变为2009年的6.5:5 3.9:39.6。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富民优先为导向,努力建设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全面小康社会。坚持富民优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体现。江苏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把富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十一五”前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7%和11.0%,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7.4%。居民住房、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已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全覆盖”。同时,积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把居民收入增长纳入制度化轨道。2009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7:1,为全国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强。2009年,江苏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6%,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总额的

49.3%。2009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1.1%,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20.1%。同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對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3388.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67.2%。通过吸收外资,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产业升级。2009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253.2亿美元,自2003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1。

——以统筹发展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2009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5.6%,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05年到2009年,全省城市气化率由93.3%提高到9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8%提高到41.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分别增加3.4平方米和2.6标台。以改善保障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1 5年基础教育,在校大学生、职校生数居全国第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公共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方针,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投入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治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前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率为17.51%,连续3年被国家考核为超额完成等级;COD和SO2分别累计减排14.43万吨和29.89万吨,连续4年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以群众认可为首要标准,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领导说了不算,统计部门说了也不算,最终还是要老百姓评判。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的,做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江苏一部分率先全面小康达标的先行区和样板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了“老百姓认可”的含金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展望与对策

“十一五”期末江苏总体上述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要求,为下一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志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目标值,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十二五”期末全省有望总体上实现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在此继往开来之际,我们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以下几方面再接再厉、再作努力:

着力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在拓展、衡量标准在提升的新要求,应进一步确立更高的发展标杆,查找薄弱环节,通过标本兼治、扬长避短,强化补缺、补短、补软工作,把没有达标的尽快补足,把已达标的建设得更加巩固,解决好部分地区达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效机制,将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在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应不失时机地攀登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高峰。

着力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紧紧围绕民生幸福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更大程度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着力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和开放优势,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江苏经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通过经济实力的显著跃升,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赢得主动。

着力推动统筹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苏北地区,薄弱环节在社会事业,没有农村和苏北地区的全面小康,没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转变,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有序推进以符合条件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深入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大对苏北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改善保障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强化公共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推进“清水蓝天”工程,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淘汰落后产能等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群众今后一直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源头控制、过程优化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袁 文

猜你喜欢

目标值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ML的迭代学习过程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降脂目标值——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