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0-11-02罗志军

群众 2010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发展

罗志军

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任务紧迫、机遇难得。要全面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2005年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政策落实,服务业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贡献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741亿元,增长13.5%,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实现税收1927亿元,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38%;新增就业占全社会的81.3%。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工作中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坚持政策引导、要素聚焦,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优先推进项目审批,优先安排引导资金,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过去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高于同期GDP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服务业增速2.3个百分点。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9%,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占比提高最快的省份。二是坚持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水平明显提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去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1.7%,软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离岸外包协议金额、执行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2081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服务企业达33家。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发展布局逐步优化。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南京金融和科技服务、苏州现代物流和风险投资、无锡工业设计、常州文化创意、扬州旅游,连云港和南通海港物流都已形成鲜明特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苏南、苏中、苏北服务业均保持了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化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领域。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去年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66.4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比重达到26.2%,比200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还不相适应,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一是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过去5年,虽然服务业增速快于全国、快于周边,但年均增速仍低于工业0.3个百分点。目前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省份中仅高于山东。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商贸、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苏南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5.3%,苏北仅占全省的19.1%。三是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够强,总体上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全省前100强企业中,服务企业仅有27家。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江苏入围企业数仅位于全国第五。四是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制造业企业大量服务资源还未真正向社会开放,行业垄断和进入门槛过高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认识不足、思路不宽、措施不力,服务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服务业的更大更快发展。

服务业是当今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服务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国家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任务,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机遇。第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今年江苏人均GDP预计将超过7000美元,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对服务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为服务业创造了多领域的发展空间。主动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制造业带动向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转变,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加快向各类产业渗透,使现代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任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现代化城市具有的主要功能,大都属于服务业范畴。加快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将极大地增加对服务业的消费力。无论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这样的生产服务业,还是商贸、餐饮这样的生活服务业,或是农业物流配送、农业科技推广这样的农村服务业,都将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新需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从关注消费量的扩张向关注消费质的提高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当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需求旺盛,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日新月异,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家庭服务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新兴服务业层出不穷。大力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急需行业的供给能力,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在更高层次上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为抓手,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逐步实现由制造为主向服

务为主的转变,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

根据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到201 2年全省服务业发展要实现“四个明显”的阶段性目标:一是速度明显加快。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6%以上;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0亿元左右。二是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确保达到43%,力争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45%左右。三是结构明显优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四是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2家、超500亿元的5家、超百亿元的40家;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形成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50件;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48%以上,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发展快,当前要按照“生产服务业要重在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要重在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要重在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要重在扩大供给”的思路,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十个重点产业:

金融业。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板块”。要围绕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江苏发展,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企业,鼓励发展各类创业和股权投资企业。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针对“三衣”、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使金融业成为江苏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

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正向供应链管理全面转型,呈现出运作全球化、技术电子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现代化的趋势。要依托空港、海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拓展,大力开展离岸结算、转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先进技术,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构建一体化、综合性、全功能的物流平台,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

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转化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保持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在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与软件网络化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将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不断提高增值服务能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美誉度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

服务外包业。服务外包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新兴业态。要积极引导企业由承接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外包业务,向供应链管理、金融分析、软件开发、医药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转移,特别要争取对接包企业的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促进境内服务外包发展,建成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

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力。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中介企业,推动有实力的商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国际服务贸易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要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创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使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对于提升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作用重大。要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机遇,积极促进内外贸融合,大力发展现货与电子交易、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价格发现、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

旅游业。旅游业涵盖众多行业和门类,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要充分发挥我省人文历史悠久、交通便捷通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独具江苏魅力的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积极开发体育健身旅游、主题公园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新产品,不断推出旅游精品路线,促进旅游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强特色。注重旅游装备和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培育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家庭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满足居民多样化、

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积极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家庭服务业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三、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完成服务业提速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扭住工作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强化措施落实,通过“两融合、两分离”等有效手段,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正广泛参与并渗透到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其“黏合剂”和“推进器”的作用日益明显,既有利于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又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一要推动产业链升级。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竞争。要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二要推动制造业内部服务专业化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是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将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加快提高服务业比重。三要推动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金融是產业发展的“发动机”和“催化剂”。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建立基金等手段强化资本运作,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强化财富效应,通过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加快金融业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和价值增值等多重功能转变,实现产业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以建设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准确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服务集聚带,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是突出产业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苏南地区要注重发挥竞争优势,苏中苏北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选准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若干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三是提升发展层次。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抢抓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集群。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注重争取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到江苏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四是强化服务配套。完善的商务环境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加快建立配套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完善集聚区综合配套功能,增强对服务企业的集聚能力和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构筑服务业发展优势。当前,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品牌影响、规模实力、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竞争。提高服务企业竞争力,要着力在三个环节上下更大功夫。一是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实施一批品牌示范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高市场话语权。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新兴的商业模式有利于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实现增值服务。要积极运用和扩展服务信息化、产业链一体化联动、品牌连锁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先进商业模式,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借助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三是做强做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代表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实力和竞争力。要把培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集中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位居前列的重量级服务业企业集团。

(四)以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业发展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性作用,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完善“一个体系”,即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围绕建设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和公路、铁路、光路,加快实施“两港两场”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三网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全面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强化“三个功能”:一是物流枢纽功能。整合利用好港口、物流等交通运输资源,着力强化功能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以江苏为基地的航空、航运龙头企业。二是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造提升,实现网络互融、系统互联和应用互享。大力发展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强化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商务功能,加快形成主要产品的现代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标准制定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探索服务业公共平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投融资、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服务业企业发展需求。

(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打破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一是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等服务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企业上市规模和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正确处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重点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开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加快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四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城市、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起突破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制度性约束,为加快形

成服务主导型经济结构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六)以扩大开放为引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是积极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大力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管理技术和知名品牌,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优化服务业外资结构。深化苏台、苏港合作,加强品牌共享、技术交流和网络互通,合力开拓服务业国际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促进软件、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鼓励服务企业参与境外金融、分销、零售等服务产业,尽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加快南京、苏州、无锡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使江苏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三是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加快建立“走出去”服务平台,大力支持销售、建筑、运输等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份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知名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形成本土跨国公司,提升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

(七)以落实政策为着力点,强化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鲜明导向。服务业对发展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极其敏感。最近,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持重点行业发展。依据我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引进银行和保险机构、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对国际服务外包公共平台、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建设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医院、养老服务设施给予支持。二是加大扶持企业力度。对新办的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企业给予支持,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服务企业给予奖励。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并轨政策。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对分离后新设立的服务企业,在土地、税负、纳税人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机制作用,实施营业税奖励、财政专项经费奖励,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增加省级现代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政策聚焦,放大专项资金使用效应。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领军人才给予奖励。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加强政策衔接和配套,推动政策创新和整合,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

(八)以完善协调推进机制为保障,形成服务业发展强大合力。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加快发展负有重要职责。要切实改变发展工业是硬任务、发展服务业是软任务的传统观念,把服务业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服务业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大家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领导服务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实行政府领导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合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真正承担起规划、指导和管理的重任。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按照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举措,以更具前瞻性、导向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引领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加强政府服务。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整治各项不合理隐性收费,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把市场诚信作为政府对服务业管理的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加强智力支撑。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加快知识更新,创新发展思路,提高领導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把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纳入全省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服务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下决心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服务业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五是加强目标考核。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将服务业增速、投资增速、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列入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开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喜欢

服务业服务发展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