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时医院患者整体疏散的实践研究

2010-10-31青义春李景波姬军生

重庆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预案科室应急

青义春,陈 虹,李景波,吴 昊,姬军生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教部,重庆400038)

地震时医院患者整体疏散的实践研究

青义春,陈 虹,李景波,吴 昊,姬军生△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教部,重庆400038)

人员疏散问题是防震减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地震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危险区域的人员安全疏散到预先设定的疏散地域是防震减灾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对人员疏散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层建筑或特定场所发生火灾等突发状况时人员如何最有效地疏散,专门针对防震减灾的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还不多。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震感波及几乎全中国,重庆距离汶川350km左右,已经属于近震,5月12日和5月19日本院两次感觉到比较强烈的震感。本院地处重庆主城区,人口密集,年门、急诊量达到185万人次,年住院收容量达到8万人次,日均在院患者数量达到2 900人,患者数量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本院分别于5月12日和5月19日组织了两次患者紧急疏散,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为更好地应对突发特大灾害事故时做好患者疏散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1.1 5月12日14∶28自动疏散 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震感几乎波及全国,本院也感觉到非常明显震动。从14∶28起医院43个科室共计患者2 456例、工作人员2 647名自动进行紧急疏散,43个科室分别分布在外科大楼、内科楼、门急诊楼、感染楼、实验楼、科教楼、烧伤楼、康复楼、血液病中心等9栋建筑屋中,外科大楼最高(22层),血液病中心最低(4层)。15∶30 2 359例患者、2 512名工作人员安全疏散到院内空旷、安全区域。其余97例特别危重患者、正在进行手术患者以及135名医护人员留在病房。22∶50医院以科室为单位有序组织患者返回病房,23∶30所有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1.2 5月19日23∶02计划疏散 5月19日21∶30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公告发布了19日到20日在四川汶川可能会出现6~7级余震,重庆会有明显震感,各级政府视情况启动防地震应急预案。22∶30医院专门组织院常务会、部门工作会对晚上组织患者有序疏散进行了研究和具体分工,医教部、政治部、院务部、护理部等机关四部各司其职,具体负责组织每栋楼的患者进行疏散。23∶02开始组织医院43个科室共计1 853名患者进行疏散,23∶40所有患者全部疏散到医院指定安全区域。6∶30医院以科室为单位有序组织患者返回病房,7∶00所有患者安全返回到病房。

2 主要做法

2.1 积极获取信息,敏锐判断情况 准确的信息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在地震余震波及时信息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政府(省级及以上)发布的地震监测报告。医院在获得初步信息后进一步通过可能的途径获取更为详细信息,包括地震的震中、震级、震中距等,并根据情况及上级部门指示,做好应急疏散准备。

2.2 迅速组建指挥中心 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后,14∶33医院迅速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机关四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应急疏散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应急疏散救治机构、实施紧急疏散救治方案、动员与组织全院技术力量和物资资源,全面领导紧急疏散救治等工作。在应急疏散领导小组指挥下,迅速组建“两队五组”应急疏散救治组织,并明确各组工作任务及职责[1]。(1)安全保卫警戒组:其下设两个应急分队,共计36名,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疏散、救援、设置安全隔离带、消防、防盗和安全保卫等工作;(2)疏散引导组:成员由机关四部和科室所有在位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按照楼层分工和疏散路线迅速将被困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3)医疗救护预防组:共计16名,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和人员迅速展开对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医院治疗、转送医院和死亡人员遗体的临时安置等工作;(4)物资保障供应组:共计12名,主要职责是负责应急状态下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及生活保障、应急通讯等工作;(5)工程抢险组:共计32名,主要职责是组织人员搭设临时指挥部,根据医院统一安排,恢复重建工作。

2.3 快速反应,适时果断启动“西南医院防震应急疏散预案”本院在结合平时卫勤演练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军队医院快速反应优势,在准确获悉地震信息基础上,经严密评价分析,果断启动《防震应急疏散预案》《、人员抽组预案》《、药品与设备物资紧急筹措预案》《、血液保障预案》等应急预案,确保医院患者有效疏散。

2.4 疏散患者

2.4.1 疏散时间 当接到上级抗震救灾办公室疏散命令后立即启动“西南医院防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疏散。

2.4.2 疏散组织 (1)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统一指挥下以科室为单位疏散患者到指定地点集中展开;(2)动员满足出院指征的患者迅速出院,轻症患者动员其请假回家,科室做好登记。

2.4.3 疏散地点 疏散地点坚持就近、安全、空旷地带的原则,组织所属人员进行安全转移。(1)门急诊楼、高压氧楼、感染科楼人员疏散地带:文化广场、急救部前停车场、感染科路口(门急诊楼北侧)草坪等地域;(2)外科大楼、肿瘤放射中心人员疏散地带:心连心广场、急救部前停车场、外科大楼南侧草坪等地域;(3)内科楼、实验楼人员疏散地带:心连心广场、宣传栏前空旷地域、感染科路口(门急诊楼北侧)草坪等地域;(4)烧伤楼、健康体检中心人员疏散地带:宣传栏前空旷地域、血液病中心前停车场区域、康复楼北侧草坪等地域,见图1。

图1 患者紧急疏散区域图

2.4.4 疏散后患者治疗 患者疏散到医院空旷、安全地带后,以科室为单位对患者进行治疗,每个病区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当日的后续治疗。医院应急疏散领导小组协调相应辅助科室配合,如药剂科成立临时发药中心、设备科成立临时供氧中心、氧气瓶配发到科室供氧、检验科收集标本进行常规化验、急救部成立临时抢救中心等。

3 体会与启示

3.1 高度重视,正确决策 军队医院在平时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故条件下患者的紧急疏散救治工作,把每一次应急救治工作当作训练卫勤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打赢能力的实战机会,积极应对,认真把握。领导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的获取与分析信息,正确判断局势,果断确定疏散与救治方案。各级领导思想敏锐、决策正确果断、指挥到位有力是成功的关键。

3.2 建立应急反应体系,适时启动“应急疏散预案” 应急反应体系应该包含不同的子系统模块,各子系统模块既可独立应用,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机、高效的协同应用。军队医院平时应根据自身任务和情况,建立一套既独立又协同的模块化应急反应体系,在平时突发重大灾害或事故中,适时快速启动,高效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提高军队医院快速反应与应急卫勤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军队医院在应对军地突发公共卫生事故中快速反应的优势。医院除了建立总体应急反应体系外,还应建立专项预案,如人员疏散预案,具体包括各类人员分工、各科室疏散地点、通道位置设置和控制等,预案必须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

3.3 加强平时演练,提高业务素质,增加储备能力 地震都为突然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均难以预料。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平时就要从思想、组织、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做好准备,做到令出即行。军队医院平时更应加强人员疏散的演练以及野战救护能力的培养[2]。“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由于安县桑枣中学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地震当天,全校2 300名师生仅用了1分36秒时间全部疏散到操场安全地方,挽救了2 300名师生的生命。由此可见,加强平时人员疏散演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院因为有重患者,不能像学校一样组织所有人员进行疏散演练,但是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和部分科室进行演练是非常必要的。本院这几年通过机动卫勤分队演练,抽组“一所两队”参加海训等,全院上下得到了很好锻炼,培育了较强的军事卫勤保障能力;同时通过狠抓内部管理和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业务素质高的专家队伍,这是本院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基础。

4 问题与对策

4.1 如何获得准确的信息 平时部队基于保密原则,常常对发生的事件进行不同级别的保密,这为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增加了一定难度。如果不能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就无法做出正确、果断的决策,从而延误应急处理的时机。遇到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这种问题也同样存在,因此,有必要建立联勤卫生信息网,加强军地信息沟通,以适应地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的需要。

4.2 如何保证联络的畅通,有效传达信息 地震后出现通讯设施的暂时瘫痪,如何有效迅速传达信息、向下级传达指示成为指挥中心的第一难题。首先应急预案应设置通讯人员,各司其职,在通讯设备无法畅通时专人、专线负责,起到桥梁作用,上传下达;在相对小的区域,扬声器、对讲机等通讯工具应在应急疏散救治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通过扬声器或广播等及时把自然灾害或事故的信息客观真实报告给患者,并及时对患者做好疏导工作,使指挥系统能有效运作。

4.3 如何考虑障碍的人员疏散,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 这是一个涉及建筑物结构、地震发展过程和人员行为三种基本因素的复杂问题[3]。在疏散过程中,可能影响到人员个体行为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固定障碍(建筑屋或者设施)和移动障碍(其他的人员个体)以及人员恐慌系数等[4]。人员个体在开始疏散前,要预先判断到出口的路径上是否有固定障碍物阻挡,如果有,则找到所有绕开该障碍的路径,最终找到从疏散出发点到出口的最佳路径。本院在5月19日第二次组织患者疏散中,由于晚上没有专人控制电梯,导致外科大楼10层以上人员疏散相当缓慢。因此,在组织人员疏散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负责楼梯口人员疏散的指挥,以及做好高层建筑电梯的专人控制,以便更高效率地组织人员有效疏散。

4.4 如何迅速完成人员与物资的应急准备 突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时,医院如何迅速完成人员分队抽组、人员收拢抽调、患者前接后送、物资筹措和医疗救治等工作流程,还需进一步加强准备和研究,应进一步完善“防震应急疏散预案”,做到有备无患。目前,后勤保障社会化可以有效提高物资筹措效率,人员贮备可以通过医院战时动员非编文职人员和应聘人员,可以很好地缓解军队医院应急状态下军人相对不足的矛盾。

4.5 如何对疏散后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经历地震的人群会有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恐惧、担心、害怕地震降临到自己身上,或者有其他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地震了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失眠,多梦,易惊醒,怕地震在自己入睡的时候发生;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易受流言或小道消息的刺激。将患者疏散到安全地点后,对于有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要针对不同情况及早向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宣讲防震的小常识;使用转移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安排心理辅导师针对性治疗等,尽量让他们较快地渡过这一时期。

安全疏散同时就是科学疏散,只有认识到人员疏散中的规律性才能达到安全、高效疏散的目标。也许,人们目前还很难预测像地震、海啸这样的天降之灾,但是应不断从像“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完善相关防御系统及应急机制,在平时加强演练,并加以规范化管理,在训练中不断完善,将不可预知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 王海林,肖海,郑春雨,等.军队医院平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卫勤保障与救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4):309.

[2]胡新勇.加强军队医院战伤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04,6(3):214.

[3] 陈智明,霍然,王浩波,等.某教学楼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预测[J].火灾科学,2003,12(1):40.

[4]何大治,王长波,谢步瀛.基于几何方法的人员疏散最佳路径[J].工程图学学报,2006,27(5):23.

P315.9;R184

A

1671-8348(2010)04-0495-03

△通讯作者,电话:(023)68754010。

2009-08-12

2009-10-13)

猜你喜欢

预案科室应急
启东市强化预案演练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爱紧张的猫大夫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