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教研研究
2010-10-27周阳敏
文/周阳敏
中原经济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教研研究
文/周阳敏
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依靠庞大而众多的产业集群的崛起,而产业集群的崛起依赖于中原地区学科集群的崛起。
引言
2010年9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介绍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构想,并表示中原经济区发展要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会上,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与会人士的共同看法。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协会顾问、研究员陈栋生建议,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河南高校和河南省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要和具体的产业和生产部门结合起来,着力搞好科研与产业和生产的有效联系及对接,使产学研用充分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2010年7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三校合并之后的新郑州大学发挥了学科整合、学科集群优势,例如新的郑州大学成立之前,药学相关学科分散在老三校,各干各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三个学校的药学学科均没有硕士点。合校之后,学校有效整合多校区药学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药学院,发展迅速。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宏民教授感慨地说:“三校合并,学科融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1+1+1>3’。”
为此,我们的理论逻辑是,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依靠庞大而众多的产业集群的崛起,而产业集群的崛起依赖于中原地区学科集群的崛起。事实上,“产”“学”关系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主题之一,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例如RakeshBasant等(2007)研究发现在两个印度城市之间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工业和学术界的联系。EricHershberg等(2007)分析了“产”“学”联系的必要性,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再仅仅满足于教育和科技技能传授的传统角色,而公司(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发现,企业内部研究力量严重缺乏,而且研究成本高昂,如果研究任务外派给大学研究,或者与研究机构或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逆反的研究存在。例如PeterBrimble等(2007)分析发现,泰国大学的刚性结构、不愿意与企业合作、泰国官僚作风导致泰国UILs体制很弱。而ToshihiroKodama(2008)分析了构建大学与企业之间有效技术转让的必要条件是,存在发达的吸收能力(特别涉及隐性知识方面所必需的)的中介组织和公司。ChihiroWatanabe等(2009)研究指出,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软件产业——离开合格的人力资源供给是无法发展的,学术界的一个作用就是人力资源的充足保证;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关于软件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就有了更实际的工作重点,这不仅增强了学术机构的声誉,也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的产品。而Dong-Won Sohn等(2007)发现,韩国的大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是通过研究成果的转移,而是通过高质量毕业生的训练和教育而间接地起了重要作用。ElisaGiuliani等(2009)分析了影响U-I关系形成以及区域集群中公司使用U-I关系向其他公司转移知识的因素等,来评价这种关系的价值。ElisaGiuliani(2010)的实证结果显示,研究人员的个人特征,如学术系统的中心地位、年龄、性别,比发表学术论文或正式学位更关键,而机构的具体情况在形成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界的倾向中也发挥了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却鲜少提及,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关系与“产”“学”关系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本文提出:
假设[1]:经济发展以产业集群为重要基础。
假设[2]:产业集群是形成学科集群的前提,而学科集群是促进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
理论模型与计量模型
当前关于“产”“学”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而少有的定量研究的文献几乎都集中于计量模型研究。笔者从生产函数出发,构造“学科集群”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简单的,产业集群的生产函数为:
Y=λKαLβ。而Chihiro等(2009)和Dong-Won等(2007)的研究表明,学科集群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是通过培养人才(L)从而改变产业集群的产出(Y),为此,学科集群在提高人才的素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劳动有效性增加,增加了劳动的供给倍数(Q),即可得到:
本文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关系,因此,将其他变量当做“常数项”,则得到本文的计量模型为:
同时,为了检测假设[1],我们特地还研究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并给出计量模型为: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难以取得,为此,我们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5》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并将各省区人均生产总值(PGDP)视为测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各省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数的百分比表示制造业在一定地区的密集程度,也就是本文的产业集群的测定指标(Y);各省区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示各省区科技开发能力集聚度,即是本学科集群的测度指标(Q),采用SPSS,我们对模型(2)进行计量回归,得到:
PGDP=12617.59+3768.479y,本模型无论是整个方程的显著性(R=0.495;F= 9.423;SIG=0.005)还是变量的显著性(7.185、3.070)都通过了(置信度1%)检验,这证明了假设[1]的结论,即得到:
命题[1]: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理,我们对模型(1)进行回归,得到:
方程和变量(2.530、3.245)都通过了(置信度1%)显著性检验(R=0.515;F= 10.528;SIG=0.003),即学科集群的指标变动一个百分点,产业集群的指标将变动0.929个百分点。为了说明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影响机制,我们特地调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于是可得:
q=-0.310+0.287y,该模型也通过了所有的检验(R=0.516;F=10.528;SIG= 0.003;-2.452、3.245)。为此,这两组回归模型证实了假设[2]的内容,得到:
命题[2]:产业集群是形成学科集群的重要因素,学科集群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两个命题就是本文的重要结论,接下来将对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进行考察,并检验这两个命题是否适用于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河南)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
由于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资料收集比较困难,而学科集群也没有比较一致的、公开的数据,因此,我们通过零散的数据收集方式得到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资料,而学科集群又以河南省主要高校公开发布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研究生招生资料)为准。
尽管有报道说,河南省的388个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脊梁和龙头,但是,这些产业集群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显得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并没有起到带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中原经济区的原发性产业集群多,而承载转移的产业集群少;这些产业集群里,几乎一半以上是借助“一五”期间重工业基础的产业延伸而形成的产业链集群;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经济区的学科集群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其三,中原经济区里,与产业集群产生关系的高校几乎都是四流高校,且没有形成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学科集群;而中原经济区的一流高校里,没有学科集群,更没有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集群。为此,我们得到:
命题[3]: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不明显。
很显然,中原经济区的崛起必须依靠庞大而众多的产业集群的崛起,而产业集群的崛起也必须依赖于中原地区学科集群的崛起!河南具有代表性的一流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应抓住这一时机突破行政封锁,与产业集群对接,在形成强大的学科集群的同时,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崛起而协同创新发展。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全国的截面数据为样本,通过对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学科集群是促进产业集群腾飞的核心力量;但是,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明显,而学科集群也没有形成,尤其是缺乏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学科集群的诞生与发展机制。为此,本文建议:
第一,加强原生态产业集群的“硬”能力与“软”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嫁接到中原高校,形成校企互动的研究平台;
第二,推动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大国外或沿海发达省份的产业集群转移;产业集群转移不同于产业转移或企业转移,后者相对容易许多,决定要素也简单得多;而产业集群转移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宏观环境、政策环境、产业链的搬迁等)都是革命性的重大工程。由中原人才成长而产生的企业家回归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转移是当前值得重点研究的主题之一。
第三,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申报大型研究课题,河南省科技厅已经开始在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的申报方面特别提示鼓励“产-学-研”方面的联合申报,接下来,应该加大对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联合申报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力度。
第四,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与相应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和考评机制,使中原经济区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按照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发展集中,推动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崛起。
第五,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从原来主要看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的获奖情况等的现状转移到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上来。特别是在年终奖金分配、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应重点倾向于考察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产业集群的结合度和社会价值。
第六,加强郑州大学等高校学科集群建设,包括课程集群建设,课程内容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等,以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