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 又一个新的伟大构想

2010-09-07李会平

创新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经济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中原经济区 又一个新的伟大构想

文/本刊记者 李会平

中原地区的范围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并与周边省份相邻地区组成的我国中部偏北的一片广袤的地域。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中原经济区建设迟早会成为政府话题、全国话题。

当经济危机的大潮席卷全球,中国再不能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内需成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那么,中原的机会来了,河南的机会来了。

在钓鱼台国宾馆公布

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提出过中原经济区这个概念,很多学者也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原经济区研究的文章。现在,不仅是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研究,它已经上升到这一区域的共同利益。2010年9月5日下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河南省首次向外公布了《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构想》。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的话题到现在才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呢?为什么一个话题提出了30多年也平淡了30多年,几乎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才第一次在国家规格的层面上露面?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改革开放,当时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沿海地区运用便利的海上运输,依靠人力成本较低和特有的海上运输优势,把大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于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借风而起。那时候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虽然已客观存在,但没有发展的土壤。“那时候把一吨货物从上海通过海上运输运到美国和使用铁路运到郑州,成本几乎一样,企业家能不临海投资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从加工制造获利到依靠核心技术取胜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河南在这方面的成绩也相当显著。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中原经济区建设迟早会成为政府话题、全国话题。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外市场疲软,拉动内需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须。那么,中原的机会就提前来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时机也成熟了。

9月5日下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现场,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与转型中,支持内需战略的区域发展格局日益重要,这也是‘十二五’规划起草中强调的重要内容。我十分关注中原经济区这个提法。” 多位专家经过长期跟踪调研和深度研究认为,现在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

“中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而言,专指河南省;广义而言,包括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研究中原历史地理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尽管其范围几经变迁,各个时期所指范围并不一致,但总体上看,中原地区的范围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并与周边省份相邻地区组成的我国中部偏北的一片广袤的地域。具体范围大致可以界定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全部,以及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等。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欧继中说:“基于对共性特征的辨析,我们认为,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无法依存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中原经济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不仅能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且能为全国的经济发展输出充足的人力资源。”

经济区,通常是指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其特点是地理空间连续、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集聚并趋于一体化。

中原经济区不仅人力资源充足,而且地处全国的地理中心,又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推进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位于这一区域。

中原经济区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石油、煤炭、天然气保有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中,河南省是我国主要产煤大省,全省2000米以上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130亿吨,保有储量为245亿吨。建国以来河南省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产量的10%,60多年来共生产煤炭近30亿吨。由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6个矿区组成的河南煤炭基地,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晋东南煤层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其化工用无烟煤质量优良,以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南基地正在形成。安徽省的淮北矿区,面积约9 60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约41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98亿吨。冀南地区,煤炭储量丰富、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

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经济结构层次明显偏低。2008年,全区人均GDP只有17 42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00多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6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 600多元的1/5多一点;第一产业占1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占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1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 3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1元。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为例,根据最新出版的《省域经济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2008年上海、北京、江苏三省市分别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位,河南省排在第十四位,比2007年下降了3位。

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经济结构层次明显偏低。

中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部分

“中部地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原,它的规划应该放到国家层面来考虑,我很赞成中原经济区这个事情。”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他认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的发展,相对而言,原来比西部发达的中部,在区域的发展上显得滞后了。“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中原地区,它的规划应该放到国家的整体规划里。现在我们正在起草国家‘十二五’规划,我赞成把中原经济区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南的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中国1 /13人口的小康问题。”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研究员强调,区域发展最怕出现的就是“洼地”,一旦河南成了洼地,就会成为国家的“心腹之痛”。

河南的问题是什么呢?河南的问题是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水平偏低。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由于上文分析的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发展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恐怕就是河南长期发展农业这个弱势产业造成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沿海发达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减少,已经从过去“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现在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6个,许多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已经成为产销平衡省,甚至有些已转为粮食净调入省,保持全国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

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体,联结相邻省份的平原农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对粮食生产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培育和建立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统筹工农、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云处长说。

“河南的工业底子也很好,像我们的重型设备制造业,在全球都有影响;像新郑机场,是国家规划枢纽机场之一,在国内140

多个民用机场中位居前列;郑州跑步跨入高铁时代,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张占仓说,河南要坚持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探索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其实,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如食品工业、制造业等都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总体上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是一个明显的发展洼地。特别是在京广线以东的广大平原农区,由于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尤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非常尖锐。

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国实行沿海开放战略,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带动了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1999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又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东部产业升级,促进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一进程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和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加强,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下降,更是形成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设立中原经济区,将其嵌入周边的经济区中,有利于在该地区再造一个增长极,实现相关区域的共同发展。

“中原经济区位于产业转移的第二阶梯上,东起聊城、菏泽、淮北一线,西至运城、三门峡一带,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立处长分析说,中原经济区地域广大、劳动力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接纳产业转移的地理空间、市场空间和资源基础;交通方便,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陇海铁路、京广线和京九线也在这一区域交汇,是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在这一地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构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能够加速经济能量自东向西的流动和传递,延长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寿命,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目标的实现,进而为西部大开发提速,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出口加起来占全国的比重还不到10%,开放度很低。“中部地区的开放取决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向型产业如加工贸易向中部转移。现在沿海地区成本要素提高,外部市场不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很薄,受到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竞争,最好的选择就是向中西部转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曾说。如果产业向内转移的通道不畅,东部地区的要素和传统产业就会产生淤积和阻塞,进而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溢出,使我国在实现经济转型中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承受较大的转型之痛。

中原经济区北接京津及环渤海,东部是黄河三角洲和江苏沿海经济区,南部是沿江的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西部西南是关中天水成渝经济区。从这几个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的关系来看,一是除京津及环渤海这个特殊的地区外,其他区域均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了一种从国家层面引导市场要素流向的能力。二是这几个经济区都处于成长期,还远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因而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且仍然以极化效应为主,扩散效应为辅,也就是说,周边的经济区还不具备辐射和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能力,如果一定要留下这个空白,很可能加速其塌陷,强化其洼地效应。

中原经济区实际上是国家区域战略的一个中枢区,这一地区发展了,就会在各区域之间形成一种协调效应,进而形成整体发展的局面;这一地区塌陷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就永远是分割的,无法连接为一个整体。因此说,建设中原经济区,将其嵌入周边的经济区中,有利于在空间上将其链接为一个整体,在该地区再造一个增长极,实现相关区域的共同发展。

据最新的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预测报告,中国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全球来华投资现在进入服务业、房地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进入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内销的比重显著上升,外销的比重下降;来自自由港和避税天堂的增速加快,来自欧美日韩的投资增速明显减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

前30年中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未来5年-10年将基本转移完毕,没有便宜的年轻劳动力,甚至出现用工荒。下一步环境和资源的成本也会上升,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面临全新的环境。

“从比较多地依靠外需拉动,转到依靠内需主导拉动,今后城乡百姓的消费和民间投资会成为新的主要推动力,这种转变可能需要30年。”张燕生说,“过去我们靠出口拉动,因为你出口规模小,所以拿别人的蛋糕他不急;当你成为出口和经济大国时,不能靠别人拉动你。从国家战略来讲,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回稳较快,但也有困难。中西部地区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显得更加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说。

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意义之重大,正如经济学家张培刚曾提出的“牛肚子理论”。中国像一头水牛陷在水田里,怎么才能离开泥潭?牵鼻子(东部沿海开放)牵不出来,牵牛尾巴(西部大开发)也是牵不出来的,必须在牛肚子上找到新体制和机制的支点,再拿一根国际化的杠杆,才能把它撬出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从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赶超陷阱中爬出来,否则我们可能陷入经济减速或停滞。

河南省也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大省,河南省的综合实力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中原经济区独特优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理论上有据,实践上可行。从现有情况看,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殿敏处长说。

一个经济区域通常都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一个相对突出并在经济领域受到基本认可的位置,有其相对独立的资源配置空间、市场辐射空间和发展空间,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中原经济区从资源情况看,区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开发强度居于全国前列,资源开发的组合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旅游、文化等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独立资源配置空间;从市场范围看,中原经济区1.5亿人口规模,也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从区位条件看,中原经济区地处全国地理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一个经济区域通常都有一个特点鲜明且有利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作为依托或载体。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为跨越行政区划限制,统筹经济行为,整合区域内经济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个经济区通常应具有首位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具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市,作为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供给源和重要的市场区;经济中心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应具有“极化——扩散”效应,腹地能够有效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能量的释放或扩散。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有首位度较高的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有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作支撑,有南阳、新乡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距离适当,布局较为合理,经济联系密切,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特征比较显著,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力基础。

长期形成的区域性历史文化特点,如区域历史沿革、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等,是构成经济区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刻。中原地区人员交往交流频繁,地缘、血缘、亲缘、文缘、法缘持续稳定,一脉相承,中原经济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易于积聚经济要素而形成一个经济区域。这是中原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趋于一体化的密切经济联系,是一个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最本质的联系。中原经济区在共同的地缘文化背景下,事实上早已出现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合作。1982年,安阳、新乡、邯郸、晋城等13市共同组成了“中原经济协作区”;1985年,邯郸市和新乡市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1986年,周口、商丘、徐州、淮安、菏泽、阜阳等20市组成了“黄淮经济协作区”;1986年,三门峡、运城、渭南、临汾4市建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等。此外,一些相邻地区,如濮阳与菏泽、周口与阜阳、信阳与鄂北皖西等地的经济联系也由来已久,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这些地跨省内外、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改革开放30余年来,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全省经济总量(GDP)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各省区之首。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 367亿元,占全国的6.1%,占中部地区的27.6%。”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郜俊玲处长说,河南省也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大省,2007年起工业总产值已经名列全国第五位,2008年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名列全国第五位,工业生产能力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的比重达到30%,原煤、铝、黄金、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水平等也有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升。河南省的综合实力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些都充分表明新时期中央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可以想见,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深入实施,伴随而来的加大资源投入量、扩大政策扶持面等优势将使中原经济区获取良好的发展时机。此外,河南也面临着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后危机时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机遇,等等。这都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中原城市群9市经过20年的研究、近10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已经凸显,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区位优势突出、大中城市集中、人口密集、综合实力强的地区,在经济密度、可达性、辐射带动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他城市群,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支点。2008年中原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居中部其他城市群之首;在全国七个二级城市群中仅次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这种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具备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极、发挥重要牵引功能的条件。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探索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1990年11月,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指导思想;1992年1月,时任河南省长李长春同志以《加快改革开放,实现中原崛起》为题撰文,首次提出要实现“中原崛起”;2003年3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提出“中原崛起”概念;2003年7月,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第一次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全会决议的形式,系统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总体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2006年10月,省八次党代会明确了中原崛起的阶段性目标和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发展思路。2009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河南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谋划,对中原崛起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以及需要重点破解的四大难题等战略思路,进一步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明确了奋斗目标和方向,得到了全省人民的称赞和拥护。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沁园春·赞中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