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的阶级性在中国的体现与发展

2010-10-26

中国经贸 2010年14期
关键词:体现音乐发展

范 雪

摘要: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是分阶级的,音乐取悦的对象不同,决定了音乐的地位和阶层。本文主要在中国从古至今的音乐中找出能体现其阶级性的音乐元素与现象,论证音乐是有阶级性这一特性存在的。并纵观其在我国音乐史上是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音乐;阶级性;体现,发展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音乐是分阶级的,音乐取悦的对象不同,决定了音乐的地位和阶层。正如西方古典音乐地位无比崇高一样,那是因为那个社会中有发言权的人士所喜好是古典音乐,是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肖邦和舒伯特等等那些声音。其实他们不见得能听的懂大小调夜曲什么的,但又必须得懂,因为如果不懂就有抬不起头的可能,因为通常这样表示一个人是有修养的是绅士。当然,会有人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是世界语言,音乐是心灵的对话,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在此我们所说的音乐具有阶级性这一特性。而且音乐的阶级性是必然的,但正如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但它不是合理的一样,占据统治地位的音乐并不就是最好的,并不就是适合中国的。而体现每个阶级的音乐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空间,有它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从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程来综观音乐阶级性的发展与体现:

首先,原始社会来看:从语言起源和音乐萌芽,到社会成员分化为阶级之前,大约经历了100万年以上的岁月,音乐艺术手段的各种素材,是通过无数氏族在漫长岁月中的群众性创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还没有出现财产私有和阶级剥削的前提下,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创造出能奏乐的手,能唱歌的器官和耐以歌唱的语言,由此创造出音乐的雏形,这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使的音乐的阶级性还未能形成和确立,

公元前2003年進入夏朝,社会发展到奴隶制阶段,氏族社会所创造的全民性音乐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奴隶主阶级垄断并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有些家庭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原始氏族逐渐瓦解的过程中出现了观赏乐舞和取乐享受的奴隶主阶级,同时也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的乐舞奴隶。氏族社会原有的宴饮音乐,在奴隶主的奢侈宴席上大为发展;乐曲比先前复杂了,乐器增多了,形成庞大的乐队;大量的专业音乐奴隶从事宴饮音乐的演唱、演奏,使音乐的娱乐性增强了。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编演大型乐舞。被视为三黄、五帝的统治阶级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成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渡》,周武王乐名《大武》。另一方面,奴隶们也在创造自己阶级的音乐文化,奴隶阶级各成员之间也通过音乐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与意志。他们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击出激动人心的节奏,以表达他们的情感,等等。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外,还有自由民,对音乐也有需求和创造。当时创作了乐舞《大夏》,虽然起创作方法上是以生活为素材进行的,但是由于其产生的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这个作品也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征服洪水靠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力量,而歌颂的却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领袖形象。

公元前十一世纪进入西周,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确立了一整套有宗法制度和登记制度相结合的完整礼乐制度,音乐的阶级性逐渐增强。比如:规定王用乐队乐器可以排列东南西北四面;诸侯三面;卿和士大夫可以两面;士只能用一面;而庶人只能自击请罄。在乐舞上的行列上也有规定,天子享用“八佾,诸侯用六佾,所以别尊卑。(见班固《白虎通,礼乐》)当时的庶人生活在底层数不上什么等级,在礼乐方面也反映出来毫无权利,只好自击罄而歌。从这些等级制度我们不难看得出,当时的很多音乐娱乐制度是为统治阶级制定的,一般的庶人阶级是不可能享受的到的。而当时的音乐之所以能那么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和大力发展,是因为音乐可以包含有利于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内容,即“德”。统治者通过外有礼乐的制度,内有道德思想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加紧了约束,以达到其对人们的统治目的。因此,音乐被赋予的阶级性更为加深了。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重视的仍然是礼乐制度和雅乐,排斥敢于创新的民间音乐,虽然文化下移,但是音乐的等级制度还是仍然存在。当时是中国思想意识领域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那时的音乐理论家们已经初步发现音乐对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活动的能动作用。这个时期,成熟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已经在中国形成,其中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对于后世更产生了深远影响,音乐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得以理论论证。就从当时的作品《诗经》来看,《诗经》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是天子的正雅之声,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雅”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大致属于统治阶级性质的音乐。“颂”是宏扬统治阶级的诗歌,颂扬封建领主的“文德”、“武功”,叙述生产成绩,归功于封建领主,总的来看还是属于歌颂统治阶级的诗歌。而至于“风”就属于各地的民风民谣,包括十五国的民歌地域范围,反映的也是当时百姓们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由次来看,《诗经》的三个部分就是反映的不同的阶级,有明显的阶级陛。

综上所述,从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音乐阶级性在社会中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定了阶级社会的产生,注定了社会阶级性的存在,也最终注定了音乐这个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因素的阶级性的必然存在。

猜你喜欢

体现音乐发展
区域发展篇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音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