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国国际收支失衡
2010-10-26陶爱颖
陶爱颖
摘要:本文从全球失衡的表现出发,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历史角度分析全球失衡的原因,指出当前的这种失衡是在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分工体系调整所造成的。正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美国,不断向外转移制造业,才使其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又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和利用崛起国家的美元储备对这种贸易赤字进行融资,因此才导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越演越烈。这种失衡在美元本位制下是无法解决的。
关键词:全球失衡;国际分工调整;美元本位制
一、全球失衡的表現
第一次使用
“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词语的是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研究所的Michael D001ey、DavidFolkerts-Landu和Peter Garber,他们在2004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而IMF总裁拉脱在2005年2月23日美国外交学会主办的一个会议讲演中指出当前全球失衡的具体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国家对美国的贸易盈余,以及包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在内的石油产出国贸易盈余也在增加。尽管目前关于全球失衡的概念,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大家一致认同的看法,但是上述拉脱所说的全球失衡的现象是大家所公认的。图1显示了中、日、美三国1980-2008年经常账户盈余/赤字占该国GDP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除了1980年和1992年美国经常账户平衡外,美国的经常账户基本处于赤字状态,这种情况在1992年之后越来越明显,而2005年美国的经常账户亏损已接近达到6%。
二、全球失衡是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国国际收支失衡
作者认为,此次全球失衡是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国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是在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分工体系调整所造成的。正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一一美国,不断向外转移制造业,才使其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又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和利用崛起国家的美元储备对这种贸易赤字进行融资,因此才导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越演越烈。这一情形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美国及主要贸易盈余国家的历史分析得出。
图1和图2相结合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二战后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其中1983-1992年为一个周期,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源国是日本;1996年之后,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又迅速攀升,而此时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已渐渐下降,中国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最大来源国。美国这种贸易赤字在一定时期的持续扩大,实际上是其对外转移制造业的结果。
首先来分析日本的情况。二战后,美国为彻底摧毁日本军国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扶持日本以使它成为西方世界的“亚洲工厂”和“反共屏障”,对日本进行改造。在美国的注资和日本政府指导经济的传统下,日本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钢铁、电力、造船、化肥、汽车、合成纤维等制定了合理化规划,日本经济恢复迅速。随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日本也经历了传统工业部门技术改造、重化工业化结构升级,以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日本在1955-1975年间,日本服装生产和出口增长迅速,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汽车生产和出口也迅速增长。同期作为世界主要市场的美国消化了日本出口的服装和汽车的较大比例,尤其是汽车部分的生产受到了来自日本的严重冲击。日本在几个特定发达制造业上对美国形成的贸易冲击导致美国对日贸易赤字逐步增加,引起了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至1995年的美日贸易摩擦,美国掀起“排日风潮”,最终迫于美国的贸易制裁威胁和日元升值的要求,日本政府对出口到美国的部分商品采取了“自动出口限制”措施,并允许日元升值。结果,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971年8月的360日元兑1美元一路上升至1995年4月的80日元,麦金农与大野健一(McKinnon and Ohno,1997)曾论述,这种高估的日元使日本经济陷入伴随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通货紧缩困境,但并没有降低日本经常账户盈余占GNP的比率,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这种美日贸易摩擦的根源即是国际分工体系由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在美日两国间的突出体现。战后日本采取的对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进行扶持的倾斜式生产战略,以及对重点行业生产效率的注重使得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快速追赶上了欧美国家。从人均GNP来看,日美的收入比率在1950年时为日本1对美国的14,差距非常大,而到了1900年时就变为1:6,1970年时则为1:2.5。而若考虑到物价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而用购买力平价来进行比较的话,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虽然没有超过美国,但已先后超过意大利和英国,完全成为高收入国家之一。而在产业结构上,日本产业结构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纺织品、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转向汽车、家用电器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而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在日美贸易中得以体现,即日美贸易结构也随之升级,由原来的日本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汽车等重化工业产品,这实际上是日本在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逐渐部分地替代了美国国内的纺织、汽车等工业产品的生产,使这些行业产品的生产由国内分工演变为日美问的国际分工,这也是为何美国当时对外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日本的原因。
此外,从外汇制度及储备角度来看,日本在1949-1971年间实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开始对国际收支调整进行积极的汇兑干预,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导致日本的外汇储备水平也大量增加。而这种干预政策一方面可以使日本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日元相对美元低估来保持其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日本对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持续并扩大。
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的美对日的经常账户赤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美日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而由于美元是世界的本位货币,日本为了保证本国内的价格稳定及维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且低估的汇率水平,大量积累美元储备,这又巩固并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对日本的经常账户赤字。这是在美元本位制下特有的美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再让我们分析下目前的全球失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日本为首、东亚四小龙及其他东亚国家进行参与形成了“雁型”分工体系。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取得成功后,东亚许多国家也纷纷采取出口替代型的贸易战略,促进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些国家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参与国际分工、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并被称为“东亚奇迹”,这正是其抓住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工业对外转移,并利用自身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后,凭借其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国际直接投资
的流入,也进入了东亚地区的区域分工体系。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一一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要求其工业进一步向外转移,这些转移出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其他劳动密集型工业依然主要由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承接,因此,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的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这些东亚国家。而东亚地区的“雁型”分工体系中,日韩等国进行的是上游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中国则利用加工贸易进行下游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等环节,因此中国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出口往往是整合了东亚地区整个价值链的出口。此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日益放松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限制,也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谋求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生产环节的最优配置,因此欧美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将其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目前東亚对美国的贸易赤字集中体现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赤字。
由此可看出,当前的全球失衡中美国的贸易赤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消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一步的工业外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工业外移使得各国都纷纷利用其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因其资本丰裕、技术发达,多处于这种全球生产链的上端,其生产并出口的通常是资本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大的半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因其资本相对稀缺、技术落后、劳动力丰裕,只在全球生产链的低端通过加工贸易生产并出口资本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小的成品,因此贸易流向就是产品由最终完成生产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也就是为何中国作为迅速兴起的“世界工厂”(确切来说应该是“世界加工厂”)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同时,东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依赖美国的贸易赤字来保持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获得贸易盈余,东亚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低估货币,同时积累大量的美元储备并用其购买美国国债来防止本币对美元这种世界货币的大幅波动。因此,美国可以利用这种主要来自于亚洲各国央行的廉价美元资产对其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进行融资,这种融资便利助长了美国人民和政府的负债消费,并使其经常账户赤字可以长期维系。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分工调整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和现在的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这种逆差在美元本位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美国作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和分工调整的发起国,其对外转移制造业会导致其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依赖对美国贸易盈余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保持本国经济增长必然要固定本国汇率并持有一定的美元储备,不幸的是东亚国家庞大的美元累积导致了外国对其施加的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东亚陷入“两难的美德”(conflictedvirtue)。与此同时,身处国际美元本位制的中心,美国可以凭借联邦储备银行“印制”足够的美元偿付美国财政部所借的外国美元债务,而来自于东亚国家出于稳定其物价水平及汇率水平而源源不断购入的美元储备则防止了美国国内信用的崩溃。由此可见,作为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中心的美国,这种经常账户失衡是必然存在的,这是由其产业的不断外移以及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且在美国仍然处于这种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中心地位时,这种经常账户赤字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因此,在国际美元本位制下,这种失衡会一直存在。而日元及人民币升值的历史说明了汇率调整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