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

2010-10-26高兴霞

中国经贸 2010年14期
关键词:西部对策研究

高兴霞

摘要:城市外贸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随着西部城市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外贸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愈加显著。文章在立足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在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优化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转变贸易经济增长方式,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一直受到各国、各地区的极度重视。对我国来说,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而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就最终落脚到如何提高我国城市外贸竞争力上。

一、城市外贸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2007年,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突破以往常规的汇总方法,以2001年为研究起点出台了《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首次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将研究的对象延伸至推动中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各个城市。通过对海关进出口数据进行汇总,选择了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作为外贸竞争力的评价对象。在报告中通过比较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外贸竞争领域的此消彼长。2008年、2009年中国海关又相继出台了《2007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和《2008-2009: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自皮书》。

将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作為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竞争力排名研究。在内涵上,它体现的意义更为丰富。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上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国内相当数量的城市拥有对内吸收、对外输出产品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地方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城市及其外延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贸模式,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提出不仅为评价和比较我国主要城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而且为各地方政府分析和评判当地城市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一定的理论指标,同时,也为认清城市外贸现状、揭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寻找合理的贸易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总之,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侧重于对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分析,对完善城市的竞争力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是一个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如果过分追求单纯的“大进大出”,往往是以牺牲宝贵资源及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内部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良好的效益才是城市成长的根本。

二、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高度集约化、高度流动性、高度渗透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西部一些城市的外贸跨越式发展就是一个重要亮点。随着国家若干关于西部开发开放政策的出台,以及贸易兴边战略在西部沿边城市的贯彻执行,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政策大门已经敞开。西部各城市正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推动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地域、区域经济互补的优势,积极寻找有前景的经贸合作领域,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城市和区域贸易,势头良好,中国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正悄然崛起。

根据对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数据编制的《2007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2008-2009: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白皮书》比较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西部城市的外贸竞争力有了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排名状况变化较大。如重庆市、包头市、西安市、成都市等均是2007年、2008"2009年两次位于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上。西安市排名上浮38个位次,变动也比较明显。兰州市、广安市、达州市、呼和浩特市曾落选2007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2008-2009荣登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成为2008-2009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上的新秀。在这两次评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庆市一直位于前30名,处于西部地区城市领头羊的位置。

从分项竞争力来看,在变差优势指标前30强中,西部新秀城市一入围就位居前列,如四川广安、内蒙古通辽、陕西的商洛和安康,其中陕西商洛出口增长明显,2008年外贸出口增速达到241.7%;甘肃金昌市的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以33亿美元的进出口业绩,夺得了全国企业平均进出口规模的头把交椅。从综合竞争力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上榜城市数量最少,分别为5座和9座;上榜率分别为12.2%和20%。两处的对外贸易先天不足,尚无明显的外贸中心城市出现。即便是外贸相对发达的重庆、成都也只能独善其身,分列百强榜第27位和第53位,其辐射作用还不明显。此外,即使是在西部省区内部,发展也极不平衡,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无一城市入选过外贸百强城市。

整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单一,这些因素决定了西部地区在结构、效益、发展等分项竞争力上均不占优势。但西部地区正逐步摆脱相对封闭的经济模式,其土地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地方政策倾斜等有利因素,也为东部企业、跨国公司向西转移提供了便利,因此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了不少企业和投资。这些转变为西部城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也使西部地区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外贸潜力的地区。例如“5·12”震后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其典型表现是,2008年四川进出口保持52.8%的高速增长,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

三、影响西部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虽然“十一五”期间西部城市的外贸竞争力有了快速发展,但其外贸与经济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西部城市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单一,决定了西部省区在贸易结构、效益、发展的分项竞争力不足。具体说来,西部城市发展外贸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贸易结构较为单一和脆弱,对自然资源依赖严重

西部地区一些外贸产品几乎完全依赖本地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基于资源开采加工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占工业生产的比重在45%左右,青海、新疆、甘肃、西藏、内蒙古、宁夏等省份则超过50%,而且资源利用粗放,成为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西部城市贸易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种类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使该地区承受外部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近两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限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许多对本地自然资源严重依赖的西部城市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变差水平转优为劣。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

在大部分西部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度产品居主导地位,这些产品的迂回度低,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方面外溢功能较弱,使贸易对本地经济的拉动力度较小。尽管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已在逐步改善之中,但其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能力还很薄弱,产业内部缺乏领军企业,无法加强整体的“群居效应”。此次2008-2009百强排行榜上,西部城市无一进入外贸发展竞争力前20名,绝大多数城市的投资进口设备价值和大企业数量远低于上榜百强城市的平均水平。整体来看,西部城市整体外贸竞争力提升缓慢,甚至出现下降。

3.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对出口企业的吸引力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西部城市的工业体系、城市基建、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相比开发较早的东部地区,整体水平落后,产业规模小,物流起步晚,市场容量有限,西部有9座城市尚未建立诸如保税区、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支持促贸的相关基础设施,导致对出口企业缺少吸引力,迄今为止还未出现年出口企业数量突破千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开展,还弱化了西部城市的区位优势、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等。

四、推动西部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1.国家有利政策是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制度保障

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若干关于西部开发开放的政策为各个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具体政策指导,也进一步消除了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制度障碍,使得当地政府和企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城市外贸,带动城市整体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西部城市发展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和实际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有利且明确的政策增强了外商到西部投资的信心,使外商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西部城市。同时西部各省、市政府也积极制定了有利于发展外贸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对当地城市外贸发展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2.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大部分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大都处在与其所富有的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初级阶段,如包头的钢铁产业、新疆的油气产业、棉纺织产业等。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贸易方面条件较好,可挖掘的潜在市场很大,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可以说,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西部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

3.西部边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独享边贸之利

边贸的快速发展在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国家实施贸易兴边政策以来,西部边境城市的外贸竞争力迅速上升。随着我国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贸易环境的改善为西部边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双边经贸合作也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由边境小额贸易单一形式向多种贸易方式并行转变,资源型产品的长期主导地位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倾斜,由初期的纯贸易行为发展到投资建厂,涉及范围包括石油、纺织、机电、建材、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同时,参与边境贸易的城市范围在逐渐扩大,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目前已逐步形成出口先导的边贸经济新格局。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西部边境城市的边贸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

4.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西部地区较东部发达地区落后是客观事实,因此西部城市可以利用东部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同时,虽然西部城市是经济上的落后者,但在引进新技术、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方面,西部城市反而拥有独有的后发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适当延长产业链,对资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高度,是西部城市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关键。

五、对策及建议

在全球瞩目的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强西部地区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西部地区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又有助于西部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拉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是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无论对于沿海省市,还是西部省市,基础设施对于外贸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各地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当前,基础设施对于西部省市外贸增长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正处于“上升期”,闪此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当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学管理有效促进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发展创造条件。

2.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提高西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能力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市场广阔、劳动力比较富余,在我国加工贸易东出西移的大趋势下,有选择地吸引一些符合当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对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利用政策扶持,鼓励和吸引外资的注入,充分利用FDI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使产业集群植根,形成区域竞争力。

3.大力发展深加工行业,促进西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能源大部分都是非可再生的,而且开发资源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严重后果。依靠出口大量的低附加值资源、能源产品,虽然在短期之内可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使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有限的资源,不具备长远的发展能力和后劲。所以,西部地区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深加工行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业高度,逐步形成一个从资源开发到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外贸竞争力

市场竞争中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西部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培育出有技术进步支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目前西部已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资源性比重较高的比较优势产业,如天然气开采、水电建设、有色矿产的开采和冶炼、机电、生物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利用等等。今后,西部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这些产业的步伐,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为宗旨,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同时,利用国内外和西部部分地区的技术力量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优势产业的高级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贸易结构升级,获得对外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

5.培育具有较强贸易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除四川省、陕西省关中地区等地人口比较密集外,大多数地区人口都比较稀疏,城市比较少,城市规模也比较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動能力不强。针对西部地区这种情况,应该把现有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以避免资源分散化和企业成本的上升。应通过周密论证和科学规划,选择环境好、有资源禀赋优势、交通便捷的城市进行重点发展,将其培育成为产业集中度高、经济实力强、承载人口多、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增长极;可以把这些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并直接进行规划指导,使其迅速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6.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外贸

西部地区虽然相对贫穷和落后,但在自然资源、劳动成本、区位地缘、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具有独特的经贸发展优势。因此,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西部地区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猜你喜欢

西部对策研究
西部市级公共图书馆“两标准一规范”应用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转型时期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