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2010-10-25袁彦峰
袁彦峰
摘要:当前甘孜州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为关键的时期,深入推进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对推动甘孜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转变;优化
目前,甘孜州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开发、物质资本投资和政府政策支持,而内部制度创新、科技应用、人力资本等相对不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导致州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循环相对封闭;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消费对经济带动力量薄弱,城镇体系有待完善,州内各区域间的发展层次不太均衡。这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推进甘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对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一、基本思路
1.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五大转型:(1)从开发向发展转型。甘孜州州以往在森林、矿产、水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上综合效益较低,未形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的良性局面,因此要变资源单纯性开发为资源集约型经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各系统要素协调并进的整体发展。(2)从重视物质资本向重视人力资本转型。要改变甘孜州经济发展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的状况,改变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的状况,走出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上。(3)从依靠政策扶持向依靠制度创新转型。改变以往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扶持的局面,将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营造制度创新环境,创造符合全州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4)从依靠外向发展向依靠内生增长转型。降低经济发展的外向依赖性,转向依靠作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内生增长,发掘州内消费,启动州内投资,借助自我增长的力量带动全州经济发展。(5)从相对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型。努力扩大本州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打破经济社会封闭循环机制,建立开放性的社会结构。
2.经济结构实现三大优化:(1)优化产业结构。2009年,甘孜州三次产业结構为24.7;33.9;41.4,相对国际三次产业优化标准而言,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二、三产业占比较低。因此,在进行产业升级调整时,要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2)优化城镇体系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县城和旅游集镇配套功能。走特色的高原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牧区)建设有机结合,建设西部特色小镇、藏区民族小镇、康巴风情小镇,加快形成以州府为中心、以县城建设和特色集镇打造为重点的藏区城镇体系。(3)优化消费结构。2009年甘孜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18亿元,占全州GDP的29.85%,低于全国水平36.81%近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量略显不足。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是通过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增强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同时,结合藏区居民的特殊文化风俗背景,推动特色需求,实现消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基本原则
1.明确功能定位。甘孜州位于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生态脆弱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限制开发区,同时,又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民族背景,决定了经济社会工作必须严格围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这三大主体功能定位开展。
2.坚持科学规划。甘孜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周密科学的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目前,要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通过科学考察、多方研讨,充分考虑全州所处的内外部形势,制定出高层次、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3.加强政府领导。各级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围绕分工负责的工作要求,积极配合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有重点、分步走、高质量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服务性政府定位,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正向调节能力。
三、战略途径
1.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狠抓以交通、电网、水利、城镇、信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着力推动石渠洛须、打火沟引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在基础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充分完善网络、健全功能、提高效益,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2.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加快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强势,发展壮大生态农牧药产业、生态能源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和优势矿产业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同时,要扩大关联产业面,延长下游产业链,加强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和综合配套,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3.加强人力投资。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提高州内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
4.协调区域发展。实施“加快东南部,推进北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借助东部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将东部打造成为垒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南部,着力发展特色县城经济,推动形成特色区域化产业;而在北部重点夯实农牧业基础,适当开发优势矿产,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反贫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