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名词研究综论

2010-10-23韩蕾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时间性现代汉语语义

韩蕾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2.韩国高丽大学中文学科,首尔136-701)

事件名词研究综论

韩蕾1,2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2.韩国高丽大学中文学科,首尔136-701)

事件名词是现代汉语名词的特殊次类,理论语言学界与应用语言学界在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该类名词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但在范畴性语义认定、鉴别框架论证、成员范围划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事件名词;范畴性语义;鉴别框架①

所谓事件名词,是语义上兼有事物性与动作性的一批特殊名词,如“暴雨、战争、早饭”等。随着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这些以往不为人知的名词,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次类进入研究者视野,日益受到关注。

现代汉语名词分类研究历来比较薄弱,像事件名词这样的特殊次类,对多数研究者来说更是非常陌生。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关研究状况,并对其中的得失进行总结。

一、理论语言学界的研究

这里先交代两个术语。一是“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可看成是自然语言处理(汉语的自然语言处理也叫中文信息处理)的同义词。当主要涉及方法的时候,用自然语言处理这个术语;当主要涉及理论的时候,用计算语言学这个术语。二是“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界常把不是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的语言学研究称为传统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传统的理论语言学等,以跟计算语言学相对而使用,本文借用这些说法。[1](P1~10)

在理论语言学界,明确采用“事件名词”这一术语进行专门论述的专著还没有,仅有的几篇论述,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该类名词,但使用术语不一、研究旨趣不同、观点分散,很难完全整合到一起,因此只能采用逐一介绍的方式,以使观点的呈现更为全面和客观。

1.1 马庆株的研究[2](P139~152)

马庆株认为,指称和陈述是词的范畴性语义成分。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分别与指称义和陈述义相联系,位于连续统的两端。非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在连续统的中间,包括陈述义名词和指称义动词。

他首先考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方位词按语义有表空间方位、表时间方位、待定三类:

A:左/右/东/西/里面/以外……

B:以前/以后/当儿

C:前/后/上/下/中……

像“桥、门、椅子”等一般名词,能后附A类,不能后附B类;与之形成对立互补的是“战争、雷雨、大会”等过程名词,能后附B类,不能后附A类。两类名词都可后附C类,但前者表空间义,后者表时间义。再根据能否带方位词“中”,过程名词又可分出持续性、非持续性两类。持续性过程名词与时段相联系,如“战争、雷雨”;非持续性过程名词与时点相联系,如“今天、元旦”。

其次,在与数量结构组合方面,名词可以和动量结构组合,如:

一次会议/战争/车祸/事故/手术

一场雨/雪/风/冰雹/病/戏/战争

一顿饭

1.2 储泽祥的研究[3](P69~81)

储泽祥排除“过去、元旦、星期天”等专门表时间的体词,只讨论一般名词的时间适应性。他把时间性分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前者指事物存在的时限或使用的期限;后者指事物在外部世界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内在时间是相对的,必须在外在时间里才能实现;外在时间是绝对的,包容内在时间。按照对时间流程定位和分段的不同,有三组鉴别式:

I式N+期间

II式N+前/后/以前/以后/之前/之后

III式N+时期/时代(包括“N+时候”、“N+年代”、“N+阶段、时光”等相关格式)

其中,I式、III式都是对时间流程进行内向定位,包括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II式则是对时间流程的外向分段,是外向参照。

根据进入鉴别式的不同,名词被分成5类:

A类只能进入II式。包括:A1单音节名词,如“病、饭、会、课、事、霜、雨、雪”等。A2后一个语素是“期”的名词,如“会期、汛期、危险期、假期”等。A3时间不长的现象、活动或事件,如“闪电、空难、败仗、事故、惨案、车祸”等。A4事件、活动的参与者。如“午饭、早茶、早点、夜宵、作文课”等。

B类只能进入III式。主要是表人或表物的名词。如“唐太宗时期”、“三叶虫时代”。

C类只能进入任意两式。包括:C1只可进入I、II式。一类是表活动、事件,时间比A3长,如“手术、晚宴、大会、淋浴”等。另一类是含语素“假”的名词,包括“寒假、婚假、病假”等。C2只可进入I、III式,如“大学、初中”等。C3只可进入II、III式,主要是表示人物、著作或朝代的名词。

D类可以进入I、II、III式。表活动、事件或自然现象,如“革命、战争、运动、交易、事变、比赛、雷雨、台风、日食”等。

E类三种鉴别式都不能进入。

综上,储文总结出名词时间适应性由强到弱的等级差序列为:①类别上:D类〉C类〉A类〉B类〉E类。②语义上:活动、事件或现象名词〉表人或表物的名词、实体的〉虚泛的、人文的〉自然的、区别特征性的〉非区别特征性的、内向定位的〉外向分段的。

此外,储文还注意到名词进入鉴别式时,在要不要带动词、修饰语等方面有差异。如,“跟头之后”不成立,但“一溜儿跟头之后”就可以说。

1.3 邵敬敏、刘焱的研究[4](P1~6)

邵敬敏、刘焱认为,典型的静态名词和典型的动态动词之间存在连续统,有部分名词的语义内涵包含有动态性,是动态名词。

区分静态名词和动态名词的最基本方法是看能否受动量词修饰,相当多的汉语名词都可以进入“一+动量词+N”框架,构成自由运用(即自由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偏正短语,这就是动量动态名词。其中,部分动量动态名词还能进入“N+前(之前、以前)/后(之后、以后)”组合,是时间动态名词。少数时间动态名词还能再进一步进入“N正在进行之中”框架,是进行动态名词。静态性与动态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可用数字分成5级,如图1:

图1

A点是典型的静态名词,E点是典型的动词。中间的过渡带则是动态名词,其中,动量动态名词处于B点,静态75%,动态25%;时间动态名词处于C点,静态、动态各50%;进行动态名词处于D点,静态25%,动态75%。

2.4.1 试验方法I 采用倾注平皿法 (1 mL/皿),使用SDA,以黑曲霉、白色念珠菌为霉菌和酵母菌代表菌进行回收率试验。试验操作同 “2.3.1~2.3.3”,25℃倒置培养5 d,分别计数。结果见表2。

此外,有些名词没有动态性却可以有条件地跟动量词结合,是“伪动态名词”。如,“一趟城也没进”、“一遍生字也没读完”里的“城”、“生字”。

1.4 刘顺的研究[5](P25~35)

刘顺认为,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名词语义中包含着一个时间结构,这个时间结构大致包含开始、续段和结束三个不同阶段。如图2:

图2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结构是相对静止的,只有在外部世界时间的促动下,才能展示其内部的时间性。在外部时间流程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件或时间:

①如果以a、c为界,a左边就是事件或时间以前,c右边就是事件或时间以后,a、c之间b就是事件或时间中间或期间。与此语义相对应,表现在句法上就是这些词可以后附方位词“前、之前、后、之后、中间、期间”等表示时间。

②如果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事件,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表现在句法上就是这些词能够受数量短语限制,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

③如果从a点观察就是“开始”,从c点观察就是“结束”,从a、c之间的时间段b观察就是“进行”,表现在句法上就是只能选择比较固定的“开始、进行、结束、出现、消失、增加、减少、举行”等类动词。

根据上述语义句法功能,刘文鉴别出116个内在时间性名词。

1.5 吴春相的研究[6](P175~192)

吴春相注意到,名词的不同义项决定词语的不同类别归属。例如,“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11个义项,可是仅“有一定目的的集会”这一个义项才是事件名词。在句法上,事件名词是既可受名量词修饰,也可受动量词修饰的可量名词。从认知语义上,事件名词的时间量可分为5个方面:

一有/无时量事件名词。如果定语是表示“时间的多少或长短”的时段词语,被修饰的名词就是有时量事件名词。如果定语是表示“时间的位置、早晚”的时点词语,被修饰的名词就是无时量事件名词。如:

可以说“一夜的雨”,“一夜”是表时段的,所以“雨”就是有时量事件名词;可是,不能说“一夜的霜”,只能说“傍晚的霜”、“秋天的霜”,“傍晚”、“秋天”都是表时点的,所以,“霜”是无时量事件名词。

二显性/隐性时间量事件名词。有时量事件名词的核心语素如果是专门表示时间的,就是显性时间量事件名词,否则是隐性时间量事件名词。如:

“寒假、婚期、黄金周、蜜月、劳动日”等名词,核心语素“假、期、周、月、日”是专门表示时间的语素,是显性时间量事件名词。而“战争”、“会议”等词,从构成语素义,看不出时间量的存在,是隐性时间量事件名词。

三确量/约量事件名词。有时量事件名词,有的能受“数词+时间名词”、“数词+名量词+时间名词”等客观的确量时间词语修饰,是确量事件名词。有的只能受时间副词、“数词+动量词”等主观的模糊量时间词语修饰,是约量事件名词。如:

“风”是可以观察的事件,能被“三天”这一准确的时段来修饰,构成“三天的风”。而“梦”是不可以观察的事件,只能凭感觉来判定,所以只能模糊地说成“做了一场梦”。

四述人/非述人时间量事件名词。具有[+人]语义特征的事件名词作宾语时,主语一般是该事件动作的发出者,当然,有时该事件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省略或隐含,或由时间、场所等形式主语替代,可以用于将来时间的句子。如例(1) (2)。而非述人名词作宾语的句子,主语一定是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不能用在将来的时间里。如例(3)(4)。试比较:

(1)下个月我要去上海开一个很长的会。

(2)我要准备一个很长(时间)的演说。

(3)*将要有三年的旱灾。(将来)

(4)*将要下较长时间的雨。(将来)

五可控/非可控时间量事件名词。在述人的事件名词中,有的名词表示的事件能够人为控制,即可以控制事件何时发生、何时结束,是可控时间量事件名词。如例(5)。有的名词表示的事件不能够人为控制,即不可以控制事件何时发生、何时结束;或者是虽然可以控制何时发生、却不能够控制何时结束,是非可控时间量事件名词。如例(6)。试比较:

(5)我要去上两个小时的课。

(6)*我们要进行三年的战争。

非可控时间量事件名词只能受约量时间量名词的修饰。如:

(7)我们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吴文运用上面这些特征,解释“动词+时量词语+名词”的结构歧义问题,如:

(8)爬了三个小时的山。(“三个小时”语义指向动词“爬”,做补语)

(9)平定了三年的叛乱。(“三年”语义指向事件名词“叛乱”,做定语)①

(10)开了三个小时的会。(“三个小时”语义既指向动词“开”,又指向事件名词“会”,有歧义)

此外,关于事件名词,还有一些零散的论述。像王珏在专著中提到,能跟动量词结合的名词是事件名词,语义上有时间性和陈述性。能跟“前、中、后”结合的是强时间性名词,语义上兼有事件性和实体性。[7](P213~214、233)

二、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

应用语言学界出于汉语教学、词典编纂、计算机处理等目的,需要立足全局展开词语的分类与归类工作。在名词方面,既要搭建名词由大类到小类、逐层细分的宏观分类体系,又要对每个名词进行一一归类。

2.1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

为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彭睿根据与量词的结合能力,把名词分出个体、抽象、集合、专有、物质5个小类。个体名词就是可以同个体量词结合的名词,是数量庞大的开放类,内部意义不尽相同。一类意义相对较实,包括实体类,场所、山川类,群体、组织类,地域类4个小类。另一类意义相对较虚,也被称为“准个体名词”。名词指称的多是无形的东西,人们或在意念中将其视为可从个体角度计量的事物,或从时间序列角度将其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也有4个小类:[8](P93~104)

①符形类:指称的是信息、思维的载体,是非实体的符号体系或符号集。如:

汉字字母数字数据分子式公式图形

图案花纹圆点曲线表格三角形交点

人类的语言、言语片段、言语篇章乃至言语单位是人类认知信息和意念的载体。如:

语言词句子词素成语俗语言语格言

故事笑话习题注释诗文章社论

②行为、事件类:指称的概念往往蕴含过程或动程于其中,人们将整个过程或动程从发端到终结视为一个整体,然后用个体量词来进行计量,从而使概念具有“个体”的意味。包括自然现象、人的群体行动和个体行为举止。如:

水灾日蚀闪电空难地震

动乱游戏手术战斗战争魔术演讲

演习会议仪式活动行为舞会比赛

手势动作跟斗眼色

③时点、时段类:指称的是时间序列中的时点或时段。如:

季节季度节气春节圣诞生日周期

暑假学年学期新年世纪

④视听艺术类:指称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表演艺术及其他艺术创作作品。表演艺术不论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计量。其他艺术创作作品,如歌曲等,也无疑能进行个体计量。如:

电影影片记录片电视剧歌剧舞剧京戏

昆曲话剧喜剧相声小品评书广告芭蕾舞

歌曲音乐

彭文列出的上述4小类“准个体名词”,与语法学界讨论的事件名词范围大体重合。

2.2 中文信息处理界的研究

胡明扬指出,“信息处理用的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分类肯定要比母语教学用的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分类分得更细。因为掌握母语的人会自动补充很多必要的句法信息,而计算机却无法自动补充任何必要的语法信息,因此,分类分得细一些,实际上就是给计算机提供更多的句法信息,便于计算机自动进行句法分析”。[9](P1)

图3

在词语大类区分的基础上继续分出小类,是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根据与量词的关系,把名词分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5个小类。[10](P41~42)俞士汶等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第一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可分集合名词、不可分集合名词、抽象名词、无量名词、专有名词7个小类。[11](P55~56)当时出版的纸质词典没有单设事件名词这一子类,但从王惠对中文信息处理难题的解答里,可以看出词典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该名词子类的重要性。[12](P104)随着语言工程的深入,按照“只能受动量词或时量词修饰”,王惠、朱学锋明确划出“过程名词”这一类别,使名词子类增加到8个,由大类到小类的完整系统如图3所示:[13](P853~863)

王惠、朱学锋认为,过程名词所指称的概念往往蕴涵一个事件过程,人们将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终结视为一个整体。意义上,包括自然现象(如“雷阵雨、旱灾、风暴”)和人类的某些活动、行为(如“初赛、阅兵式、夜餐”)。据她们统计,过程名词的语法功能是:100%受数量词组修饰,97. 61%单独做宾语,97%单独做主语,57. 04%能直接修饰名词,30.79%受名词直接修饰,总数有419个,占名词总量的1. 53%。2003年修订的电子版词典中,过程名词又增加到459个。

当前,汉语信息处理初步进入语义分析阶段,重点与难点是“词义瓶颈”的制约。一个词语所包含的意义,词典学称为义项,语义学称为义位。王惠把《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第二版)》中的3537个名词词条分解成4343个名词义位,在义位层面上调查名词的句法组合与语义搭配。[14](P33)比如,名词“乒乓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位:

①球类运动项目之一,在球台中央支着球网,双方分别站在球台两端用球拍把球打来打去。有单打和双打两种。

②乒乓球运动使用的球,用赛璐珞制成,直径约4厘米。

这两个义位的分布空间是有差别的:

(1)单独作主语。①义的谓语仅限于少数动词,②义的谓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

(2)单独作宾语。①义的述语仅限于“打、练、教、学、表演、喜欢、迷上”等几个动词,②义的述语可以是一般的动作动词。

(3)作定语。①义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乒乓球运动员”;②义不可以。

(4)作中心语。a受名词直接修饰:①义受“男子、女子”或表示地名的名词直接修饰,如“世界男子乒乓球”;②义受表示品牌、颜色的名词直接修饰,如“双鱼牌乒乓球”。b受数量词直接修饰:①义只能受动量词“场”修饰,②义可以与多种名量词搭配。

所以,名词“乒乓球”义位①是过程名词,义位②是个体名词。[14](P135~138)

三、现有研究的得失

自《马氏文通》以来,词类划分一直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比较而言,谓词中动词和形容词的次类划分研究异彩纷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词中名词、数词、量词的次类划分研究则比较沉寂,少有开拓性的进展”。[15](P128~133)从这个大背景看,上述研究能够选择被人忽略、研究基础薄弱的一个名词次类,发掘它们特殊的语义句法功能,这一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同时为了便于下一步研究的展开,对现有研究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

3.1 现有研究大体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朱德熙说:“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些论述意味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至于词语的分类,朱先生说:“语法书上常常根据意义在词类内部划分小类,譬如说指人的名词、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等等。……不管是大类还是小类,只有在形式上得到验证的才是有价值的”,“凡是得不到形式上验证的语义分析对语法研究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16](P80~84)

总起来看,理论语言学界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了形式跟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追求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验证。而应用语言学界出于编纂词典、信息处理的需要,常把句法、意义这两个层面分开来处理,使词语有纯粹的句法类、语义类。譬如彭睿对名词的第一次分类,用的标准是与不同量词的组合,这是一种偏于句法的分类;但接下来把个体名词分成意义较实、较虚的两类,又把较虚的准个体名词分成4小类,这就纯粹是意义分类,完全不考虑句法分布,显得非常随意、主观。

3.2 事件名词的范畴语义不够明晰

受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启发,胡明扬于1987年首倡“语义语法范畴”,指一定的语义内容和语法形式(主要是隐性语法形式)相结合而构成的语法范畴。其实任何语法范畴都和语义内容相联系,都可以根据一定的语义内容来命名。之所以把一部分语法范畴特地称为语义语法范畴,是为了强调这部分语法范畴和语义有特别明显的联系,也是为了从语义内容着手去寻找相应的语法形式。汉语词类没有词缀、元音交替、错根等显性形态,所以是语义语法范畴。至于词类在不同层次上的再分类,即使是形态语言也很少有显性标志,所以更是语义语法范畴。[17](P2~4)

公开响应并运用该理论开展具体研究的是马庆株,他把“指称/陈述”这种通常被视作语用层面的意义提升为范畴性义素,讨论特殊的陈述义名词,“过程名词”就是其中一种,但因对[+过程]这一语义特征本身未加界定,文中多处论述颇令人费解。譬如,一会儿把过程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归因为名词“既有指称义也有过程义”;一会儿将过程名词与动量词的组合,解释成名词“有过程义和陈述义”。甚至认为,有的过程名词是弱陈述义名词,偶尔做谓语,如“战争”;有的过程名词是强陈述义名词,自由做谓语,如“手术”。②并把通常意义上的时间词“今天、元旦”等,也称作非持续性过程名词。

储泽祥、刘顺用的名称是“时间性”,过程性是内在时间性的一种。储文的结论是“活动、现象或事件”类名词,是所有名词中时间性最强的:表示活动的名词,即使是虚泛的,也比指人名词强,如,比赛〉汉武帝;表示现象的名词,哪怕是自然的,也比指物名词强,如,梅雨〉火箭。这些说法,不由要让人把事件名词与时间性划上等号,那么如何看待事件名词与动量词的搭配,也是时间性使然吗?储文对此避而不谈,刘文则语焉不详。

邵敬敏、刘焱以“动态性”命名,分出动量、时间、进行三个语义特征。从邵文看,[+动量]因与动量词结合而得名;[+时间]接近储泽祥的外在时间;[+进行]则与内在时间、过程、持续等都有关联。可见,是想用[+动态]这一大的语义范畴囊括所有相关概念,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论证。

吴春相倾向于用“事件”这一名称,以把指称/陈述,空间/时间,体词/谓词等对立特征都统摄进来,但同样对[+事件]本身的内涵未加阐释。

总之,事件名词作为一种语义语法范畴,用来给范畴命名的语义内容首先应当是明晰的,但现有的研究都忽略了这一点。

总体而言,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讨论仅停留在事件名词次类的立类、取名、成员认定方面,至于它们的句法分布、语义功能、认知机制、语用阐释等更多问题都远未涉及,需要研究者做更多的努力。

注释

①.“叛乱”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被标注为动词.

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战争”是名词,“手术”是名词、动词兼类.

[1]冯志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庆株.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A].语法研究和探索(七)[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储泽祥.名词的时间适应性情况考察[A].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邵敬敏,刘焱.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J].汉语学习,2001,(6).

[5]刘顺.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6]吴春相.事件名词的时间量认知[A].日本松山大学《言语文化研究》第25卷第1号[C].2005.

[7]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彭睿.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A].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9]胡明扬.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A].词类问题考察续集[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俞士汶等.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王惠.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难题征答[J].语言文字应用,1998,(3).

[13]王惠,朱学锋.现代汉语名词的子类划分及定量研究[A].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4]王惠.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邢福义,曾常年.体词及其次类的划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16]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1994,(2).

H146

A

1004-7077(2010)01-0086-07

2009-12-3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研究”(项目号07CYY021),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号B403)

韩蕾(1973-),女,江苏常熟人,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外国基金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责任编辑:李成文]

猜你喜欢

时间性现代汉语语义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语言与语义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智珠二则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