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

2010-08-15陈美华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宁古塔杂诗诗人

陈美华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

陈美华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宁古塔杂诗》是方拱乾初到宁古塔所作之诗,其内容多样,风格各异。观此百首诗,不仅可以了解以方拱乾为代表的清初东北流人的流放心态、整体生活环境,而且有利于考察东北边塞的风俗人情、文化古迹等。

方拱乾;宁古塔杂诗;流人;心态①

清初,政府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对汉族士人恩威并施。一方面招降耆旧名宿,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惩治士人。顺治十四年(1657)的“科场案”即起到了树立权威、震慑人心的效果,同时,一批江南的名人士子被流放到东北偏远、凄寒之地。方拱乾是其中之一,其《宁古塔杂诗》为认识东北流人的精神世界、生活状态提供了平台。东北流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他们常将东北地区萧瑟、凄寒之景色与其内心的悲凉、愁闷交融于一体,展现其内心矛盾、复杂之情感。

桐城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方孝标曰:“吾乡自有明三百余年来,诗人林立。”[1](P11)桐城方家是皖城最负盛名的大家族之一,其科第兴盛,文学畅达,治学严谨。方拱乾是方大美的第五子,方大美,字思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巡抚、太仆寺少卿。方拱乾,字肃之,号坦庵。少聪颖,“成童时即能记六经为文”,[2](P469)“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为文捉笔立就,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3](P258)明崇祯戊辰(1628)进士,官少詹事、东宫讲官。入清后荐补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晋升为詹事府右少詹事。然诗人之晚年生活却差强人意、颇不顺心,顺治十六年(1659)其以江南科场案被贬至宁古塔。他在《何陋居集》自序中感慨道:“纵观史册,从未有六十六岁之老人,率全家数十口,颠连于万里无人之境”。[4](P4)顺治十八年(1661)冬,其孙嘉贞上书请求以“修都城阜城门”[2](P426),而得归。诗人归后年老且贫,只好以卖字为生,“且把诗书当稻粮”[4](P53),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七十一岁。

方拱乾“生平孝于亲,友于兄弟,笃交谊,常急人难,始终不易其操,清白以永其世,有大臣风范”[2](P469),门人谥和宪先生。生平酷好为诗,即便流离宁古塔,亦无一日辍吟咏。“凡其忧喜悲愕、感慨闲适以迄文章声气,尺牍、郵筒所不能抒写者,悉寓之于诗,故其诗独富所著,有《白门》、《铁鞵》、《裕斋》、《出关》、《入关》诸集。”[3](P258)诗人流离塞外一千余日,所作诗歌九百多首。归后,他又撰写一部描写宁古塔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的《绝域纪略》。其诗与此纪略可以对读互证,是研究东北地理以及民俗风情极好的文献资料。方拱乾论诗主张写诗“必从杜入,方有真性情,修饰词华不能等大雅之堂也。今读其诗,一如论诗之旨”[5](P1)。又言:“诗,人心也”。[1](P8)他认为写诗要有寄托,诗歌应是情感的发抒、心灵的写照,诗歌应表现人的思想、彰显人的襟怀,即所谓观其诗而知其人也。《宁古塔杂诗》共一百首,是方拱乾于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到宁古塔不久后所作。该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既表现当地的古迹、史籍,也描写了流放文人的心路历程,对了解以方拱乾为代表的清初流人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李圣华在《冷斋诗话》中说此组诗“堪为一代流人信史并心史也”[6](P252),此说堪称的评!方拱乾在宁古塔的生活颇不如意,心情苦闷,抑郁难耐,幸而有同被流放此地好友的陪伴,给其带来丝丝的安慰,他们诗酒唱和、谈古论今。流放期间,方拱乾注重留意当地之风俗人情、文化古迹,常与好友登山望远、探寻古迹等,处处留心皆诗料,所有这些都为方拱乾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一、作息浑无度,心安即是乡

方拱乾初到宁古塔时,感慨颇多,常为自己的身世鸣不平,表现诗人后悔当日多读圣贤书,博取功名,“累人原血肉,误我是文章”[4](P19)。《出都》言:“一堕五十年,坐被浮名误”[4](P356),诗人回首往事,虽痛心疾首,却追悔莫及。钱威亦表示相同的看法,其《送吴汉槎同年前还》:“何曾求腐鼠,本是慕高蝉。漫被时名误,寻为世网牵”[7](P277)。钱威,字维德,苏州府吴江县人,也因南闱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诗人羡慕高洁的鸣蝉,向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然其被名利所诱惑,误入名网之中,被名缰利锁所羁绊,使其被流放这寒芜之地,懊悔、痛恨等各种情感交杂一体。然方拱乾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遭遇。如《宁古塔杂诗》其二所云:“勿言老死近,只作受生初。是地即成土,何天不可居?”[4](P18)诗人以一种毫不在乎的口吻来劝慰自己,他把宁古塔的流放生活看作人初到世上的另一种体验,天地之大,难道就无我容身之所吗?他感慨自己“颟顸六十年”[4](P18),现在“蒲团相对笑,开辟此种禅”[4](P18),他要于禅中寻求心灵之慰藉、解脱。方拱乾时而自嘲,“敢言才未尽,吟啸当嗟嘘”[4](P29);时而自我安慰,“作息浑无度,心安即是乡”[4](P27),与其整日愁思满怀,不如随遇而安,以一种乐观心态对待人生的波澜起伏。诗人可以“漏屋睡常足,荒厨饱即休”[4](P22),他看透人生沉浮,豪华富贵往往转瞬即逝,“此生何厌足,是物有枯荣”[4](P23),“寒暑有常职,衰荣无定全”[4](P30)。但方拱乾又时时感觉冤屈难以抒发,悲愤难以释放,只好借诗歌聊表其郁愤之心情。如:“少陵梦李白,诗苦不堪吟。顾我才名愧,何人寄托深,常怀天宝恨,难问夜郎心。寂寞青山路,千秋犹旧岑。”[4](P24)诗人以杜少陵梦李白之角度入诗,言二人之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诗歌寄托深远、苦闷难言。实言己之被贬谪,只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又如:“马贱钱难售,霜严草已枯。千秋几伯乐,万里此泥涂。性命崎岖共,形容老瘦俱。辍餐宁买粟,痛岂念艰虞。”[4](P26)方拱乾言马难售,无伯乐赏识,然诗人之命运与马亦相差无几,遭遇坎坷,苍老而瘦弱。

二、世事文章贱,交情患难真

方拱乾在塞外,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在此地与吴兆骞关系较密。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吴江人,有隽才。二人已于狱中相识,并同被流放宁古塔。吴兆骞《寄顾舍人书》曰:“龙眠父子,与弟同谪三年,情好殷勤,谈诗论史,每至夜分”,[8](P134)此处“龙眠父子”即为方拱乾父子。方拱乾诗中有较多二人谈诗的情形,如《同汉槎谈黄山胜分赋》:“此生宁有再游时,对尔深谈如见之。但是江南山已好,况经身历胜难追”[4](P63);又如《汉槎以黄山诗来惮夜遄归》:“裹足层兵至,心惊戍鼓归。玄言坐未稳,佳句雪同飞”[4](P64)。吴兆骞“每啜糜之暇,辄与龙眠诸君子商榷图史,酬唱诗歌”。[8](P145)如方拱乾《与汉槎及儿辈论诗》:“衰躯客到恕不拜,为听新诗特下床。一字半句微扬扢,寸心千古真文章。”方拱乾每有诗成,常请吴兆骞同来欣赏,“长吟掩卷不示人,吴子时来共儿读”。[4](P91)吴兆骞身体不适时,方拱乾常亲自拜访询问,“同罹吴子病,今日起柴车。骨瘦难成句,心伤转读书”[4](P27)。吴兆骞亦云:“世事文章贱,交情患难真。”[8](P25)可见,患难中之感情是如此真挚。

另外,与方拱乾交情较深的还有张缙彦、姚琢之、吴调御、陈之遴等。从方拱乾诗中,我们可体会出诗人对好友的担心和挂念。如《闻张坦公将至》其四云:“芳草西湖约,梅花东阁情。平津寡昵友,惟我悉生平。”[4](P215)张坦公(1660~1672),名缙彦,河南新乡人,其于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十三日至宁古塔。他在《域外集》中言:“忆乙酉春,坦庵先生曾为余序诗”,[9](P37)可见,张坦公与方拱乾在顺治二年(1645)已经相识,在宁古塔期间又结识诗人几个儿子,“于是楼冈、邵村,溯源振响,蝉联清禁,而余又幸于戍所从两君子后,又得交与三氏”[9](P38),他并为方与三诗集作序。陈之遴(1605~1666),字彦升,号素庵,浙江海宁人,因贿结内监吴良辅被贬至盛京。其妻徐灿诗《送方太夫人西还》曰:“旧游京国久相亲,三载同淹紫塞尘”[7](P140),此处“方太夫人”即方拱乾之妻,两家关系亲密,在流放期间常以书信表达彼此间的情感。另外,方拱乾在《寄怀陈素庵》诗中也表现出对好友的思念和记挂。阅读方拱乾此后所作诗可知,他时常与吴兆骞、张坦公等人一起诗酒酬唱,游览名胜古迹等,如《游东京旧址》、《偕诸君子出郭看花》等。患难之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安慰,共度难关。

三、营生随习俗,送老恃篇章

宁古塔地区奇寒,“四时皆如冬。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数日即霜,霜则百卉皆萎。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冻,至来年三月方释。”[10](P703)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记载道: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11](P711)

方拱乾一家在宁古塔的生活艰难,他们常有食不果腹之时,其诗言:“意中堪眼饱,饥卧忍朝昏”[4](P23),又曰:“遭兹时与地,况复拙而贫。屋破赊营土,佣饥缓伐薪”。[4](P28)因“频过宾客少”[4](P23),诗人常喜拜访好友或登山临水,探幽访胜,因为这样可以“不问入门愁”[4](P22)。同被流放诗人的生活大都比较贫困,吴兆骞刚到此地时,因受“许总戎康侯、孙给谏汝贤,解衣推食”[8](P141),才“得免饥寒”[8](P141)。然方拱乾不仅描写自己生活的贫困,而且还表现当时共有的现象,“陶潜曾乞食,疑矫复疑迂。此地竟常事,人家半有无”[4](P28)。

即便生活如此艰辛,方拱乾亦能从中寻找到人生的趣味。此时,他已开始参加劳动,“久客初移地,新农学用天”,[4](P21)又说:“细柳编书箧,新浆浥酒壶。谁言俗老贱,偏觉重衰夫。”[4](P29)方拱乾重视劳动,感叹“今始辨菽麦”[4](P175),并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方拱乾时常于艰难的生活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他书不释卷,即便宁古塔书籍甚少,他也时常于好友处借书阅读,如《儿亨雪中遣小童持〈史记〉,向吴汉槎易〈汉书〉》、《喜〈通鉴纲目〉到》等。同时,他还鼓励儿孙多读书,如“一几同儿坐,分头各读书。衰年遮眼望,旅食答居诸。难字休经过,危机莫浪吁。古人终不误,没齿爱三余。”[4](P26)此诗即言诗人与几儿同坐一桌一起读书的情形,又表现出他们能于苦寒的边塞之地,珍惜光阴,利用空暇时间读书的认真态度。另外,方拱乾常喜一人散步,欣赏村外清幽的景色:

“闲情独爱往,信步寡前期。屋外清溪水,霜余黄叶篱”[4](P26),“秋泥惊见藕,何处已开花?去此村边路,丛生水一涯。古城疑瓦砾,残碣隐人家”[4](P26)。

四、客心看不厌,夜夜伴边城

崇祯七年(1634),北方农民军起义,大军进逼桐城,方拱乾全家迁居秣陵避难,始至当时已二三十年之久。方拱乾感慨道:“岂是飘零始,无家三十年。田庐归盗贼,萍梗饱风烟。”[4](P25)诗人离乡之久,而今远在边寒之地,其思乡之作甚夥。每当良宵佳节之日,思乡之情愈深。方拱乾有大量关于节日的诗作,如《九日》、《人日》、《元日》等。如《宁古塔杂诗》其一百:

“殊方第一节,天似眷羁人。月圆正中地,危途初憩身。饥厨催杵急,残帙试灯频。客睡常愁早,今宵坐达晨。”[4](P31)

此诗描写方拱乾到宁古塔之后第一个节日——中秋的状况,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怀乡之情可想而知。上天似乎眷顾这些流离在外的人,明月高高地悬挂于正空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本是团圆之日,如今却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今夜无眠,只好借着明月怀念家乡的亲友。不仅如此,即便平常之所见,也能令其想到家乡。“何处山查子,名同味亦同。故乡霜落后,童稚摘盈笼。入口如逢旧,伤心是转蓬。神农应惮远,诠注有时穷。”[4](P29)诗人由吃山查子引起对故乡的思念,虽名字、味道相同,然此“山查子”已非故乡之“山查子”,回忆儿时摘山查子之欢乐场面,颇有物是人非之叹。

纵观清初东北流人,他们的诗歌中都表现着一种思乡之情,如丁澎《塞食简严补阙颢亭》:“故人漫作蒪鲈约,京邸音书又隔年”[7](P184),其表现诗人因得不到家书而焦急、担心的复杂情感。又如孙旸《辛丑除夕同人守岁》:“孤灯双泪照寒更,泪尽灯残梦不成。万里弟兄存殁感,三年儿女别离情。”[7](P152)此诗展现了诗人除夕时分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和无奈。再如吴兆骞《寒食大雪》:“客泪沾笳吹,乡心托酒杯。莺花何处好,万里梦吴台”。[8](P25)寒食之日,面对东北奇异雪景,耳边传来凄凉的胡笳声,吴兆骞一方面感叹身世之飘零,另一方面抒发其怀乡之情。无奈之余,只好借酒浇愁,期望梦中可解相思之苦。

五、淳朴山川异,谁言天一涯

方拱乾常言宁古塔风俗淳朴,“中土礼仪之邦所不及者有五:道不拾遗,一也。百里无裹粮,二也。不用银钱,以粟布交易,三也。躏其田而罚其值,虽章京不免,四也。受所与,必思有以酬之,五也”。[10](P706)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云:“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11](P714)此外,方拱乾诗亦言:“自然成太古,不用闭柴门”,[4](P19)“淳朴山川异,谁言天一涯”。[4](P22)方拱乾在《绝域纪略》里记载:此地“不用银钱,银则买仆妇田庐或用之,钱则外夷来贡时,求作头耳之饰,”[10](P705)所以他们是“人贫布作钱”。[4](P21)当地人们可以“鱼鳖长充米,貂狐欲换瓜”。[4](P21)诗中也有描写当地习俗的,如“无地迎神曲,蛮娘唱竹枝。非关祭猫虎,应是祝蛟螭。田祖迷秋祀,湘魂眩楚辞。”[4](P31)此即言当地之跳神节,于每年春秋时节举行,方拱乾言:“跳神犹言乎祀先也,率女子为之”。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中也提到宁古塔的风俗,“近塞能书木,临江但结绳。冠裳今亦改,风俗旧相仍。”[7](P560)张贲的《宁公台杂诗二十二首》亦为我们描述了宁古塔古朴的一面,“木寨群山拱,千家草屋同。衣冠都朴野,天地自洪濛”[7](P380)。邓汉仪在《诗观初集》也言:“虽是穷边风俗,极为淳古”[12](P441)。方拱乾也有描写当地文化古迹的诗歌,“闻说龙江口,星罗十二城。人迷石上字,鱼伴海边兵”。[4](P25)此处之“石上字”即为黑龙江入海口明代永宁寺碑碑文。

从《宁古塔杂诗》一百首,可见出方拱乾之诗风。诗人多用平常语,既无拗口之语,也很少用华丽之句,处处可见其诗质朴、真挚一面,如“晒书还晒药,移席趁斜阳”[4](P19);“同来二三子,错落住山樊”[4](P19)等。方拱乾能于平常小事中见真理,不论是气侯之变化、景色之消长、起居之早晚、饮食之多样,都能入其诗,如“闻道炎天雪,俄惊秋日暄”[4](P200);“心惊霜易落,眼见日多恩”[4](P24);“家无烦老事,人爱早晴天”[4](P530);“谁令红雨瓣,飞入水晶盘”[4](P250)等,故其诗歌创作愈加丰富,内容多样。古人有“落叶归根”之说,然方拱乾却于花甲之年流放到此,其矛盾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观此一百首,亦略见一斑。同时,方拱乾用典恰当,其居室、诗集均以“何陋居”为名,此名取自于王阳明“流离瘴海时”[4](P19)所居屋也。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擅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以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语将其居室命名为何陋居。相似之遭遇、共通之心理,使得方拱乾对王阳明诗十分欣赏,才会取此室名。

清初,江南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郁,望族世家甚多,南方士子的中举人数远远超越北方,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人数最多,而此次江南科场案中,江南士子的遭遇也甚于北方。孟森在《心史丛刊》中说:“北闱所株累者多为南士,而南闱之荼毒又倍蓰于北闱”。[13](P51)随之,大量文人被贬谪到东北的边寒之地,面对恶劣之天气、荒寂之景色,联想自身之不幸遭遇,他们往往将心中之悲愤、苦恼、愁绪都发而为诗,懊悔、痛恨等各种感情交织为一体。探究方拱乾《宁古塔杂诗》一百首,既可知他在宁古塔期间的诗歌创作,亦可了解其初到此地之

生活状况,进而透视出被贬谪的流人之内心世界,洞察他们心灵深处的波动。

[1]方孝标撰,石钟扬,郭春萍点校.方孝标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7.

[2]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潘江辑.龙眠风雅[M].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98.

[4]方拱乾.方拱乾诗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5]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李圣华.冷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张玉兴选注.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辽沈书社,1998.

[8]吴兆骞.秋笳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

[9][清]杨宾.塞外草一卷[M].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31册.

[10]方拱乾.绝域纪略[M].见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辑.

[11]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清]邓汉仪.诗观初集[M].见四库禁毁丛刊集2.

[13]孟森.心史丛刊[M].长沙:岳麓书社,1980.

Abstract:The Poetry Anthology on Ninggu Tower,writen by FANGGong qian after being in Ninggu Tower,has rich contents and varied styles.According to these about one hundred poems,not only can we learn about the state of mind of those exilers including their representative FANG Gong-qian in northeast China,but als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surroundings of their existence;and more,it helps inspect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as well as the culture and hisloric sites in the northeast frontier fortress.

Keywords:FANG Gong-qian;Poetry Anthologyon Ninggu Tower;Exilers;State of Mind

On the Cognitive Value of Poetry Anthology on Ninggu Tower by FANG Gong-qian

CHEN Mei-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I222.7

A

1004-7077(2010)01-0081-05

2010-01-01

陈美华(1984-),女,安徽宿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

[责任编辑:李成文]

猜你喜欢

宁古塔杂诗诗人
杂诗四首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行书杨宾《宁古塔杂诗》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杂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