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结合心理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
2010-10-22闫炳远
闫炳远
(南阳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紧张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情绪异常等因素引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头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头痛,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21岁~53岁,平均38.74岁±8.32岁,病程2月 ~12年,平均6.65±5.43年;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20岁~55岁,平均39.26岁±8.52岁,病程2月~13年,平均6.85±5.35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关于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1]及《中医临床心理学》[2]关于头痛的诊断要点诊断,全部病例均符合西医紧张性头痛及中医头痛肝郁气滞型的诊断。并排除脑器质性病变及感染引起的头痛;精神病患者及药物成瘾性头痛;有严重心、肝、肾等原发疾病及功能障碍者;属中医辨证外感性头痛者;治疗期间服用治疗头痛药物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郁金、合欢皮、菖蒲、天麻、钩藤各9g,芍药20g,菊花12g,甘草 6g,若兼胸闷不舒加栝楼皮、桔梗、薤白,肝气横逆犯胃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气郁化火者去川芎加丹皮、炒栀子等,每日1剂,机煎300ml,袋装密封,早晚分服。对照组仅给予中药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采用放松疗法:患者处于安静环境,自然舒适的躺在沙发或床上,静息10min~15min,排除杂念,身心保持松弛状态,每次30min,中午和晚上各1次,最好保证完全放松治疗后进入自然睡眠状态。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包括头部胀痛、痛无定处、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胸闷不舒、嗳气、纳少、失眠等)的变化,并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疼痛强度(VAS)评分标准: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极度疼痛10分。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判定。缓解:头痛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每月发作时间缩短或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症状减轻,每月发作时间缩短或减少1/3以上;无效:头痛症状未减轻。
3.2 2组综合疗效比较(表1)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3.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珋x±s)
4 讨论
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脑风”与“肝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痛则不通”,经络之气通畅则不会出现痛证,痛证的出现多由于经脉不通所致。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头为精明之府,诸脉之所聚。若情志不遂,所欲不得,必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络不畅,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而终致病人自觉头部疼痛,故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与枳壳配伍一升一降则气机调畅;川芎、香附行气疏肝,和血止痛;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菖蒲开窍安神,合欢皮安神解郁,天麻、菊花平肝清热息风,并随临床变化之不同加减施药每获良效。
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理是焦虑-肌肉痉挛,这2种因素往往互为因果,久之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抑制焦虑、缓解痉挛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放松疗法作为减轻焦虑心理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主观想象和客观措施,使患者肌肉松弛、精神安定,进而减轻焦虑紧张,并以放松训练的形式达到治疗的目的。放松训练可以调节紧张心理,调节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使全身骨骼、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放松,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朝着有利于放松的方向转化,从而改善头痛症状。放松疗法又是以整体观为指导,除局部肌肉的放松训练外,同时还强调配合深呼吸的全身整体放松训练,促使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尽快达到较深层次的放松。其次,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良性语言诱导和特殊的视觉想象训练,较易出现放松后的愉快高峰体验,从而改善既往的不良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体会躯体和心理放松恰是放松疗法的优势所在。再者,放松疗法无药物特有的副作用,且因其具有身心兼治的效应,对于伴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头痛患者尤为适宜。
[1] 美·伦道夫W·埃文斯,尼南T·马修主编.头痛诊疗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8.
[2] 张孝娟,黄小玲.中医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85-1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