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

2010-10-21罗运胜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靖州沅水移民

罗运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

罗运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明清时期,湘西少数民族无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以汉族为主的外来移民大量迁入,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扩大交往,才明显促进了湘西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和手工业生产,商业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并因此逐步扩大了对外经济联系。

明清;移民;沅水中上游地区;经济开发

沅水中上游山区原是苗蛮族群聚居之地。但在先秦时期,就有楚秦人民入居此地,建立黔中郡。汉晋时期,继设武陵郡,增置县级政区,对这一区域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规模。唐宋以后,入迁的北方移民逐渐增多,至元代,汉族开始占居人口多数,而苗蛮族群或者逐渐被压缩到沅水两侧的雪峰山区与武陵山区,或者外迁。明清时期,由东向西的移民大潮一波又一波地席卷湘西山区,不仅改变了沅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状况,而且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空前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经济的发展动力之一就是人口的增加。大量移民迁入沅水中上游地区,无疑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探讨历史时期沅水中上游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揭示人力资源、民族交往与经济融合对多民族杂居地区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探讨主要局限于狭义的苗族区与土家族区域,对大湘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做出整体探讨的论著尚很少见,因此笔者从外来移民的视角入手,试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农业开发成效显著,手工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是与人口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完成地区农业开发的决定条件。沅水中上游地区在宋元明清时期接纳了大量的移民,以至于区域人口密度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接近。在自然条件与湖南东部区域差别很大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口密度表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在历代移民的推动下,趋向完成。下面先略述在汉族移民影响下沅水中上游地区农业开发的具体表现。

1.农业开发大规模展开

(1)土地开垦成效显著。在汉族移民的带动下,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可垦地被垦殖殆尽,耕地面积普遍增加。由于人口稀少,宋代的辰州尚呈现“农作稍惰,多旷土,俗薄而质”等状况(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四》,中华书局,1977)。自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移民大量迁入,入居沅水中上游地区,他们大力开垦沅水中上游的河谷盆地,导致耕地面积大增。如沅陵“自元明以来,他省避兵者率流徒于此,今之号称土著者,原籍江西十之六七,其江、浙、豫、晋、川、陕各省入籍者亦不乏,衣服言语皆华人,亦固其宜山谷”(清·刘曾等:《沅陵县志》卷三十七《风俗》,同治十二年刻本)。麻阳的民户“勤于垦荒,劳于耕耜,壤狭田少,山麓皆治”(清·刘士先等:《麻阳县志》卷五《风俗》,同治癸酉年刊本)。溆浦由于移民的开垦,到清同治时已“无旷土,少游民”(清·齐德五等:《溆浦县志》卷八《风俗》,同治十三年刊本)。靖州“自宋初纳土输贡,始列版图,元明以降,地辟民聚”(清·吴起风等:《靖州直隶州志》卷四《赋税》,光绪五年刊本)。这几县都是开发较早之地垦殖也早。至于苗疆和土司改流地区,开垦虽晚,但在移民浪潮推动下,速度特别快。改土归流后,保靖县令王钦命晓谕民众:“平地坡地可以垦殖杂粮,自应勤耕稼,至于土埠高岗,尽可种桐。”他要求“凡尔民人,务遵教导,急为遍植,此乃尔民成家之法,根本之事,各宜踊跃,奉行毋违。”(清·王钦命等:《保靖县志》卷四《艺文》,雍正九年本)到同治年间,保靖县已经“野无旷土”(清·罗经畲:《保靖志稿辑要》卷四《风俗》,同治己巳年刊本)。古丈坪在光绪时已有熟田二千七百七十四亩,其中“水田居十分之三,熟地居十分之四,旱地居十分之一,岩山荒地居十分之二”(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光绪丁末年刊本)。除了一般民众垦田外,清政府组织的屯田也遍及各地。仅在古丈的本城屯田达七百多亩。再以著名的嘉庆均田为例,清政府从嘉庆二年至十五年,先后在永绥、凤凰、乾州、保靖、古丈、泸溪、麻阳等七厅县实施“均田”,即强夺农民田地,安设屯田。永绥厅“寸土归公”,凤凰厅“均七留三”,乾州厅“均三留七”,以少部分给屯军耕种,大部分以恩赐形式给予农民佃耕,共均出十五万二千多亩田地。可见开垦的耕地之多。直到清末,垦田仍在一些地方进行,如永绥厅,“厅中向称山多田少,近年开土作田者甚多,故田日加增”(清·董鸿勋:《永绥厅志》卷六《风俗》,宣统元年刻本)。

(2)耕种技术明显提高.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沅水中上游地区农业的粗放经营局面得到改变,先进生产工具大量传入,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大量的铁制农具由移民传入,牛耕更为普及。如古丈“民间全恃牛力,故牛为民之生命,所持农具铁器同内地各处”(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各地积极兴修水利,绥宁“其蓄积灌田,平壤处各自为堰塘,以资灌溉,高处以山泉流灌,近溪田蚯砌坝润灌,近河田垃安设水车辘轳转运灌济”(清·方傅质:《绥宁县志》卷七山川水利,同治六年刻本)。溆浦在同治年间已有塘坝二百五十六处,以至当时人惊叹“邑水利大矣”(清·齐德五等:《溆浦县志》卷四《水利》)。少数民族地区在农耕中广泛推广施肥,保靖县“近日开辟广而地瘠薄,田土种植,俱不可少粪”(清·罗经畲等:《保靖志稿辑要》卷四《风俗》)。种种史实表明,沅水中上游地区在移民开发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转变。

(3)优良农作物广泛种植。汉族移民传入了许多农作物品种,改变了沅水中上游地区原来的作物品种结构。由于移民来源广泛,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品种。如湘西的水稻品种日益繁多,溆浦县的水稻在清代时有陇粘、祁阳粘、城步粘、桂阳粘、云南粘、长沙粘、南京粘及广西的麻粘等许多品种。又如玉米(俗称包谷)传入湘西后被广泛种植。沅州在乾隆时已“遍艺之,凡土司新辟者,省民率挈孥入居,垦山为陇,列植相望”(清·王唐珠等:《沅州府志》卷24《物产》,乾隆二十二年刻本)。辰州府也广种玉米,“今辰州旧邑新厅居民相继垦山为陇,争种之以代米”(清·席绍保等:《辰州府志》卷十五《物产》,乾隆三十年刻本)。此外,乾隆时的泸溪县境内已是“高坡侧壤,广植荞麦、包谷、高梁、米产子诸杂粮”(清·顾奎光等:《泸溪县志》卷八《风俗》,乾隆二十年刻本)。由于国内市场对桐、茶等需求大增,桐、茶等树广泛种植,如古丈县在光绪时“全赖桐、茶、杂粮以补不足”,其中“罗依溪市水田亦美,种植桐、茶为大宗,商贩聚于溪口”(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二《舆图》)。各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手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沅水中上游地区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原本较低,从而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光绪时古丈县的“木工在城只三数人,……大兴作,必至辰(州)、常(德)一带觅木工方能有成。岩匠为数亦少,大役必由头人往永顺等处觅人。铁匠在城仅二、三家,……铁器多来自他郡县”(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辰州、常德、永顺等地都是外地移民集中的地区,因而古丈人到这几处地方寻觅的工匠想必多为身怀技艺的移民。同治时沅陵县也“工多外至者,技艺较土人为稍巧。近日彼此相习,技亦渐精”(清·刘曾等:《沅陵县志》卷三十七《风俗》)。表明在外来移民工匠的影响下,沅陵的手工业者技艺逐渐提高。永顺县也是“自改流后,百务咸兴,于是攻石之人、攻金之人、砖植之人、设色之人皆自远来矣。且靖州冶氏、桃源木作有在此安居落业以世其家者”(胡履新等:《永顺县志》卷十二《会厂》)。由于移民工匠的技艺较土人为稍巧,“近日彼此相习,艺亦渐精”,到民国初年,永顺的手工艺水平已经很高,“若攻木者雕镂刻画,攻金者铸枪炼刃,及一切农器莫不精致坚牢,其他各艺亦皆日新月异,不但足供地方之用,且有输至远方者”(胡履新等:《永顺县志》卷六《风俗》)。永顺的外来手工业者还结成了一些手工业团体,“成衣有轩辕会,……木作有鲁班会,以及孙膑会则为皮鞋店,欧冶会则为铜铁铺。此外一切匠作莫不有会”(胡履新等:《永顺县志》卷十二《会厂》)。《永绥厅志》也记载:“工役多有外至者,技艺较土人为巧,近日彼此相习,技亦渐精。”保靖县手工业工匠也以“外县人居多”。可见,手工业移民对本地区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商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密不可分。没有贸易贩卖的商贾深入城乡,商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在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清代全国商业走向繁荣的情况下,沅水中上游地区也被卷入商业大潮之中。蜂涌而来的商业移民大大促进了沅水中上游地区商业的发展。

移民对沅水中上游地区商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镇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兴起和大商镇的繁华这三个方面。

1.市镇的兴起

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商业市镇在清代开始广泛兴起。如溆浦县,“往时(指乾隆以前)溆邑之场不过桥江、底庄三四处,近年(指同治之时)添开十余所(市),逐末渐多,食用亦侈”(清·齐德五等:《溆浦县志》卷六《街市》),说明商业发展很快,使得集市数量大增。为了说明各地市镇的发展状况,笔者收集了若干州县志中的材料,列表如下:

表1 清代沅水中上游地区部分厅县的市镇数量

上表说明,清代沅水中上游地区市场普遍增多,11个州县的市场共118个,平均每县有10.7个市场。其中商业较发达的有溆浦、保靖、龙山、靖州、会同等州县。这几个县都是接受移民较多的地方。表中的古丈、麻阳、乾州、永绥、绥宁等县主要属于苗疆地区(绥宁与城步连成一片,苗族聚居),汉族移民相对少得多,故市镇较少。另外,交通位置也是制约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而交通位置较优的地方,移民特别是商人就相应增多,因此还是移民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些市镇里,商人来自各省各地,因而商品多种多样,数量也较大。在古丈坪厅的市场上,有油商经营桐油、茶油、盐等;其药材商多江西客民;至于绸缎则岁有行贩,“所卖皆川产”;当地木商多来自外境,向称巨商;蜡商,每年立夏后,泸溪浦市人来收买蜡子;麻商,湖北人来龙鼻嘴一带收麻,而以夏布来贩;牛商,以贩牛为商者多永顺、保靖人。其中以油商最巨,“岁入数万金,占古丈坪商业之十八”。(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在靖州,光绪年间外运有稻谷、杉木、松板、五倍子、金、牛、梨、杨梅、茶油、桐油、爆竹、白蜡、皮箱、板鸭、樟脑等物产,从外地运入销售的则有黄豆、麦、棉花、药材、脂麻、茶叶、海菜、盐、布、绸缎、大呢、羽毛、糖、牛皮、纸、烟、油等。不仅商品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充分反映了商品流通之活跃。

2.大商镇的繁荣

各地市场的普遍兴起与长途贸易的兴盛,离不开沅水干支流上起中转吞吐作用的商镇作支撑。在本地物产的外运和外地货物的输入过程中,各地商业移民必然聚居于交通便捷的要道上,遂在沅水中上游出现了若干“巨镇”。康熙时会同之“洪江,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泸溪之“浦市称巨镇,廛舍稠密,估舶辐辏,十倍于洪江”。(清·徐炯:《使滇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263页)这是沅水中上游干流上的大商镇。沅水支流上也在明清兴起了一些大商镇。酉水上游的龙山里耶,花垣河上的永绥茶洞,与洪江、浦市并为湘西四大名镇。此外,酉水岸边的永顺王村和古丈罗依溪、武水沿岸的乾州、辰水沿岸的麻阳高村、溆水上游的溆浦桥江、潕水上游的晃州龙溪口、渠水上游的靖州等都是大商镇。在沅水中上游,这些商镇又以洪江、浦市为南、北之总汇,洪江、浦市又以下游的常德为依托,共同构成了沅水流域外引内联的货物集散和商贸运输网。

浦市是大商镇的典型。它位于泸溪县南六十里,因“据水陆之会,百货所集,四方商贾辐辏焉,屋宇栉比,街衢纵横,居民率弃本逐末”,“其货以油、蜡、铁、板为多,沅陵、泸溪、辰溪、麻阳诸县杂处”,“上自洪江,下至常德府,浦市居中为大镇矣”。(清·顾奎光等:《泸溪县志》卷五《坊市》)浦市的形成是在清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政府将辰州府通判移驻此地,专门办理粮捕。因苗民常来骚扰,于是市绅康文璨倡仪捐建了城堡,周长达十二里。“浦市最繁荣的时期,当推清代乾嘉之间,那时有‘小南京’之称。各省来此经营商业的不可胜数,客籍会馆,竟有四十八所”;到“民国初年,这里还有居民四千余户”。民国的调查表明,在最繁荣的时代,浦市有三条主街:临水的叫做河街,有二十多个泊船码头,里面的一条叫正街,最里面的一条叫后街。其中正街长有三里,从南到北,每隔一段,各有名称,依次是街口、天后宫街、十字街、上正街、中正街、太平街、李家巷、万寿宫街。(戴文秀等:《湘西乡土调查汇编》泸溪浦市篇,民国二十八年刻本)从浦市的四十八所客籍会馆、二十多个临河码头等来看,正是由于商业移民的萃居经营,才有了浦市商业的繁盛。

3.长途贸易的发展

沅水中上游地区对外长途贸易的发达,使移民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古丈,其民食以川盐为主,“川盐自龙山之隆头入湖南境,过永顺之王村,十里而至站塘口入厅境,五里之厅之罗依溪市起岸”,然后行销厅境;古丈境内的“木商多来自外境,与山主购定某山,自雇工伐木,趁春水由山涧放下,木至罗依溪编牌,至辰州下沅,入洞庭”(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泸溪县则有不少行商“挟高资往来江湖间,下武汉,上黔蜀,多盐、铁、油、蜡、鱼之利,舟楫相衔不绝”。(清·顾奎光:《泸溪县志》卷八《风俗》)沅陵县“百货皆自下而上,……油、蜡、铁、盐、鱼之利,往来舟楫相衔,获利者常厚”。(清·刘曾等:《沅陵县志》卷三十七《风俗》)溆浦县的“桐茶油、白蜡、甘蔗、橘柚及半夏、桔梗、香附之类皆货于远域”(清·齐德五等:《溆浦县志》卷八《物产》)。靖州稻谷“上至广西之长安,下至会同之洪江,销行皆系水运,惟运广西,路至坪坦,改陆运,三十里至林溪,仍由水运”;靖州杉木“由水路运出本境,在常德及湖北各处销行,每岁运出之数约值银五万两,其由贵州、广西及通道运过本境之木约值银十余万两”;靖州爆竹则“运出本境者,由陆路运至会同、绥宁、通道及贵州之黎平、古州各处,由水陆兼运至广西之长安、古宜各处”。输入靖州的货物也是商路遥远,如棉花“自他境运入者皆由汉口、常德或洪江水运至本境,每岁约销一万斤,其转运黔境内销行者约一万斤”;海菜“由汉口及常德运入本境,每岁销数约值千余两,其转运贵州之黎平销行者约值银六百两”;布则“湖北之黄州布、葛仙布、扣布、四印布,常德之漆河布以及竹布、洋布,皆自汉口及常德、洪江等处由水路运入本境,每岁销数约值银六万两,其转运至黔粤境内销行者约值银十余万两,又宝庆之旱路布,由陆路运入本境者每岁销数约值银一万两”;药材“自他境运入者皆由常德或湘潭、洪江水运至本境,每岁销数约值银二万两,其转至黔粤境内销行者约值银一万两”。(清·金蓉镜等:《靖州乡土志》卷四《商务》)可见当时的靖州不仅与汉口、常德、湘潭、洪江、宝庆等商业中心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还辐射黔、粤地区。受汉商移民的影响,也逐渐涌现了少数民族行商。如永顺“曩时土民不善贸易,列市廛、通货物者半属江右之民,近则出口货财日形发达,交通便易,上至川、陕、滇、黔,下至鄂、浙、闽、广,咸有永商踪迹,较从前闭塞时代不啻天渊”。(胡履新等:《永顺县志》卷六《风俗》)然而,永顺土家商人的远涉江湖,正可体现汉族商业移民对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有必要指出的是,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商业繁盛地区如江淮、江南、珠江三角洲甚至湖南东部区域相比,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商业发展水平是很低的。比如在商品的种类上,湘西输出的几乎全是本地特产的农林业产品,如杉木、桐油、茶油、白蜡等最原初产品;输入的则工艺水平较高的日用品如布、绸缎等手工业品。这种商业的繁荣缺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作基础,难以对本地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外地对本地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外地客商迁居沅水中上游各地,也只是从事原始林特产品的收购外销与外地产品的输入,只有造成商业的暂时的局部的繁荣。明清时湖南全省的商品经济水平本来并不高,沅水中上游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更是如此。

当然,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汉族移民在沅水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但宋明以后汉族移民的大量入迁对沅水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是积极、巨大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K2

A

1009-3605(2010)03-0109-0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明代汉族移民对湘西的开发及其影响研究》[编号:07C456]的部分成果。

2010-04-14

罗运胜,男,湖南溆浦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长江流域开发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靖州沅水移民
湖南靖州:特种土猪成抢手年货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湖南靖州设立湿地自然学校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
签证移民
靖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