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 开启消费增长新纪元
2010-10-20靖东
靖东/文
十二五规划 开启消费增长新纪元
靖东/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于10月27日公布,“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这表明中国将“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着眼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平衡拉动中国经济,更着眼于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扩大内需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成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题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评论指出:“扩大内需”单独成章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
《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规划重心由“国富”转为强调“民富”
“此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战略独立成篇,并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目标,力图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透露出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步伐。”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目前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 D P能耗仍居高不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张其佐表示说:“内需结构性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需求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又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近十年投资率不断上升,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国富”转向强调“民富”,逐步形成消费大国的发展格局,消费率指标或重返十二五规划。
对此,民生证券的观点认为,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将催生消费的结构性机遇。
十二五规划中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都与“民富”,提高收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息息相关。区域结构的调整特别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将加快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中西部区域消费的快速增长。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的密集出台将催生消费大发展的机构性机遇。
加速城镇化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将成为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引擎。加速城镇化尤其是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培育发展城市群,将为区域零售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而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显然是十二五规划中直接涉及“民富”的重头戏。十二五规划把提高居民收入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新一轮消费增长的引擎。
零售业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撰文指出:零售业在“十二五”规划期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因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先导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一些省市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流通联结生产,活跃消费,提供大量就业,提供大量税源,流通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搞活流通,促进消费”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而零售业则是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消费的重视不言而喻,不仅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列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会议提出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则预示着会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举措出现。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对促进消费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现代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用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中国消费的后劲将得以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