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与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

2010-10-12黄鑫琰余秀平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

黄鑫琰,余秀平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与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

黄鑫琰,余秀平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择业问题也逐步上升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对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本文通过“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择业观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期望值过高、实力不强、心态定位不清等问题,并从个人、学校等两方面提出对策。

大学生;择业;调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计划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步入了以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的轨道。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据统计,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1万人,2009年达到610万人,短短10年净增509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31万。随着就业制度的转换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出现了“就业难”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大学生太多。我国近13亿人口,有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仅占人口的1.5%;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23.3%,只是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所以,我国的人才积累还没有富裕到大学生难以找工作的程度,大学生“就业难”,有专业结构上的问题,也有用人制度上的问题,更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择业观问卷调查”的分析,将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较全面地展现出来,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调查的实施

依据理论和大学生择业观构成的5个组成部分,即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观及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来编制初始问卷。所有项目采用里克特五点记分制。另外,问卷还对一些择业的相关问题编制了多选题,最终形成了《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将武汉市各大高校包括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6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数为585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545份,问卷有效率为90.83%,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

(一)择业理想

1.大学毕业后的打算

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后的打算中,占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考公务员、找工作、继续深造。有32.78%的学生考公务员,以给自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有29.95%的同学选择直接找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省是农业大省有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4年的大学生活已经使部分家庭入不敷出,家庭已无力再支付其任何费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参加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所以毕业后的首选就是找工作;继续深造的占了14.52%,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不是很满意,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已达到更高的要求;有10.53%的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毕业后选择创业,还有不足12.22%的学生,目标不是很明确,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对未来还没有做详细计划,没有最终打定主意,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过一段时间再说。

2.大学生就业的地域

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沿海经济发达、开放的地区,而不愿去偏远、贫困的地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中排在首位的依然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占总人数的43.13%。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压力大、竞争激烈,但是因其经济发达、工作生活待遇好、基础设施完备、发展机会多,学生依然把它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选择回到家乡的占28.78%,这一数字会让人们感到欣慰,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学生既然从家乡走出来了,毕业后就不愿意回到家乡,而这28.78%的大学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繁荣尽一份微薄之力。愿意到内陆省会城市的占21.9%,愿意到国家西部去发展的占总人数的4.67%,出国的占6.03%。

3.薪金待遇

薪金的高低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方向和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薪金的要求,有56.52%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得到3000元以上的薪金;依次为:2000~3000元为26.08%,1000~2000元为13.04%,而1000元以下的没有人。在调查中,我们也走访了一些单位,用人单位愿意为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支付的月工资分布为2000元以下为49.32%,2000~3000元为35.76%,3000元以上为14.92%。由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期望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资比较可知,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择业环境还是缺乏清醒认识。

(二)大学生择业的途径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途径的选择中,校园招聘会依然在大学生就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35.43%的大学生选择于此;大型招聘会因其涉及的专业多、规模大、需求面广等,依然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排在第3的是老师、亲友的介绍。其实这种社会资源只是一种信息渠道,真正体现一个单位是否在开后门,在于其用人制度是否公平,是否真正公正地择优录用,而不在于信息是从哪个渠道来的。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一)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影响

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是由投资直接发生的费用,如学杂费、书本费、求学期间生活费等;间接成本,亦即机会成本,是指因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放弃从业的可能的工资收入,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为投资的总成本。

1997年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来,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费标准各不相同,大约在3000~8000元不等,有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甚至高达万元,这还不包含住宿费和生活费,学费由个人家庭负担的比例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孩子上大学,很多农村家庭需要借贷和亲朋的资助,对城镇家庭来说也存在很大的压力。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主体,是建立在对未来收益期望的基础之上的,从理论上看,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稀缺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工资。现实中,一般人也都认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读大学是孩子远离贫穷落后,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跳出“农门”改变全家人命运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途径,大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所付出的,不论是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是巨大的,其根本目的是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获得较高的收益。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设是指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预期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期望较高工资,趋向于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的经济发达地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应该予以理解。

(二)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影响

从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个体来看,大学生择业观中的期望偏高、趋利性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对个体来说是理性选择,但个体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这既不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会因此大大增加择业时间和择业成本,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高等学校本该在择业观问题上对大学生给予引导和教育,但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教育和引导或者做得不够。

根据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大学生入学率达到15%,这样一个量化的标准外,在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内容和课程等12个指标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大众化教育要求大众化就业,但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未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培养的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所需,没有对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或引导不够,还没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正确的、合理的择业观。

四、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主观准备

1.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要全面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社会,客观寻找到自身优势,比如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等等;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心理特点,不夸大自身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实事求是。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已,才能在择业中把握好尺寸,不致于就业期望值偏高。

2.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大学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另一方面要向实践学习,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二)学校客观条件

1.就业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

就业指导方式的灵活多样会给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的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自订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开展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和提供信息。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传播相关的职业知识和信息;邀请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及校友进行讲座,为同学们提供咨询服务,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主动联系雇主拜访等,让大学生在其中全面和正确地了解自己、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现行就业政策,形成和发展职业角色技能和生活角色技能,掌握职业信息,成功就业。

2.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加强各校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人才市场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相互协作,共同筹划,形成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让社会资源中一些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人才中介咨询公司等参与到高校的就业指导,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1]庄敏,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罗毅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1).

[3]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33(4).

[4]白凌,刘濛,宋剑.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5]王志刚.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药学教育,2009,(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改进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