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调查
2010-10-12范振东
杨 燕,范振东
(1.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调查
杨 燕1,范振东2
(1.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本项研究从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语篇连贯、交际策略4个方面考察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口语水平偏低,尤其是缺乏口语交际策略。本项研究结果对于大学英语口语的衔接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口语水平
一、引言
对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此外,《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口语水平的基本要求为第8级,即:“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1]然而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口语水平是否达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的高考情况来看,由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仅有少数地区或省份对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开展了口语测试,相当数量的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并未参加口语测试,从而无法整体衡量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学新生的口语情况,为中学到大学英语口语衔接教学提供较为详尽的反馈信息,本文研究人员设计了口语能力评估体系,并在2009年9月对120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新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将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出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的英语口语的总体水平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受试
2009年9月,我校一年级非英语专业通过分层取样抽取的120名新生参加了本次英语口语测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材料、数学等专业。他们的母语均为汉语,年龄介于17~19岁之间,在参加此次口语测试前已进行了6年的英语学习。
(二)口试设计
本次口语测试是对修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估。口语测试的内容和难度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口语水平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设定。口试包括三个环节:1.口试教师与考生进行日常对话(3分钟);2.两位考生对话(3分钟);3.考生连续表达(4 分钟)。
本次口语测试采用分项评分和总体评分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口语测试由两名具有口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语篇连贯、交际策略四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具体方法是,每次口语测试采取两名口试教师和两名考生的形式,其中一名教师不参与交谈,给出四项考察内容的分项分数,每项1~5分给分,满分为20分;另一名教师主持口试,与考生交谈,给出综合分数,综合分数满分为5分。考生的实际得分=(综合分×2+分项分数)/6。
三、结果与分析
从测试结果来看(见表1),1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的得分低于3分,比例为12.5%;91名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比例为75.8%;4名学生得分高于4分,所占比例为3.3%。学生的总体口语平均分为3.23分。这组数据表明,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口语能力,但其整体口语水平较差。
从表1还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整体口语水平低下,学生的口语分项能力也偏低。在语音语调方面,学生的平均分为3.08分,其中,16名学生的得分低于3分,所占比例为13.3%;78名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5%;26名学生得分高于4分,所占比例为21.2%。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口语单调平淡,缺乏声调、音量、重音上的变化;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单音素的发音上没有太大问题,但他们普遍发音生硬,还没有掌握好语音同化、略读、连读、重音、重读、辅音爆破等较高层次的语音发音技能;学生普遍语音语调不纯正,离本族语者的纯正发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在语法词汇方面,学生的平均分为3.17分,其中,15名学生的得分低于3分,所占比例为12.5%;70名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所占比例为58.3%;35名学生得分高于4分,所占比例为29.2%。这组数据表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如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相当薄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准确地运用词汇和语法进行英语口语交际。
在语篇连贯方面,学生的平均分为3.12分,其中,17名学生的得分低于3分,所占比例为14.2%;75名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2.5%;28名学生得分高于4分,所占比例为23.3%。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口语连贯性较差,不能够恰当地使用衔接词,进而影响学生的口语流利性。
在交际策略方面,学生的平均分为2.88分,其中,40名学生的得分低于3分,所占比例达到33.3%;57名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所占比例为47.5%;23名学生得分高于4分,所占比例为19.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在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语篇连贯、交际策略四个方面,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最弱,大部分学生缺乏适当的交际策略,还没有完全具备在交流中取得话轮、保持话轮、转化话轮的能力。
四、教学对策
表1:口语测试结果
上述口语测试结果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学新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英语口语衔接教学的努力方向。上述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英语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口语水平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而,依据大学新生的口语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口语衔接教学,使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英语口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口语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根据学生的口语测试水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口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大学英语口语衔接教学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语音语调能力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达到四级或六级的学生除了读准单个音素和音素对比外,还应掌握强读和弱读,掌握音的同化、略读、连读,掌握重音、连贯话语的重读、语流的朗读等技能。”[2]然而,对大学新生的口语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发音较差,不仅英语单词发音不准确,而且英语句子的语音语调也不准确,从而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因而,在大学英语的衔接教学中,英语口语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使他们尽量掌握好本族语者的纯正语音语调。同时,也要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教师自身的语音语调技能。
(二)创造环境,加强口语训练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口语表达过程是人的大脑处理语言和控制语言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阶段:1.大脑搜索与选择表达所需的恰当概念;2.大脑根据已知的规则对搜索到的概念进行整合、排序;3.将使用规则与发音相连接;4.产生音义结合的口语。[3]可见,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就要创造环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实践,将语音、词汇等依据英语语法规则、社会经验等在个人情感的控制下进行合理的组合,进而最终产生具有意义的语言能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教师在课内可以多开展结对子交谈、小组讨论、英语辩论、英语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产出练习;在课外,学生可以多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听英文歌曲、参加英语角、参加英语沙龙、在聊天室使用英语与国际键友进行交谈、与英语外教交流等,增加学生的口语课外练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三)重视情感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第二语言习得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自信心等对成功习得第二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访谈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在中学由于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口语发音不准,没有机会同外籍人员交流,因而学生认为自身口语能力低,担心讲英语时同学的嘲讽和教师的指责,因而,学生往往在口语教学课堂上充满焦虑,信心不足,进而缺乏开口讲英语的动机。可见,在大学英语的口语衔接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焦虑、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互动技能
大量的口语研究结果表明,在交流中,使用一定的互动交流技能对成功进行交际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出现理解障碍时,外语学习者应当掌握“意义协商”技能,采用言语式意义协商对理解障碍进行沟通解决,顺利推进交流。言语式意义协商包括:1.要求澄清(clarification request),即当听话人对所听到的内容不够肯定时使用诸如“Pardon?”或“I don’t understand”等交际策略要求讲话者对先前的话语进行澄清;2.理解核查(comprehension check),即当讲话人不确定听话人是否听懂了自己的话语时,使用诸如 “Do you understand?”或“Are you clear?”等交际策略进行核查;3.确认核查(confirmation check),即听话人使用升调重复他所听到的话语,从而核查自己是否听懂了讲话人的话语。[4]此外,Harrison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讲话人65%的信息是通过手势、音调、眼神等非言语方式来加以传达的”。[5]因而,在大学英语口语衔接教学中,既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言语式意义协商策略的使用,也要培养学生使用非言语交际策略进行口语交际。
(注:本文系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项目编号:JJWYZCYB2009003)
[1]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Long,M.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adjustments to nonnative speaker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3,(5):177-194.
[5]Harrison,R.Nonverbal communication:Exploration into time,space,action,and object[A].Wadsworth Publishing Co.,Inc.,1965.15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