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Ⅱ类错致病机制的分析
2010-10-10余兴华戴红卫王增全周建平
余兴华,戴红卫,王增全,周建平
(1.广东省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 5280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400015)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2009年于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佛山本地籍正常和骨性Ⅱ类错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平均年龄12.2岁。均属恒牙初期,无正畸治疗、外伤史,牙数正常,面部对称。正常组(对照组):牙数正常,两侧磨牙及尖牙关系中性,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协调,0°<ANB<40,24°<FMA <34°。Ⅱ类错组(实验组)两侧磨牙关系远中,前牙Ⅱ~Ⅲ度深覆盖、深覆,ANB>5°。 Ⅱ类错按照FMA大小分为:高角型(FMA >34°),均角 型(24°<FMA<34°),低角型(FMA <24°)。
1.2 研究方法 所有头颅侧位片均由本文第一作者集中在两星期内采用头影测量软件Nemoceph 6.0(Nemotec公司,西班牙)在同一电脑上完成描绘、定点,完成下列测量:(1)下颌体长度;(2)下颌支高度;(3)下颌角;(4)上颌骨倾斜度(ANS-PNS连线位于FH平面前下为正,反之为负);(5)上颌长度;(6)上颌骨垂直高度;(7)下后牙高度;(8)上后牙高度;(9)前颅底长;(10)颅底角。定点及测量项目见图1。
1.3 统计学方法 测量结果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t检验。
2 结 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骨性Ⅱ类错组测量项目 对照组(n=30)高角型(n=30) 均角型(n=30) 低角型(n=30)下颌体长度(mm) 70.17±6.20 68.01±4.68 66.83±11.07 72.30±3.99下颌支高度((mm) 42.29±4.30 40.54±4.78 41.29±7.08 48.50±9.67*下颌角(°) 113.59±6.47 121.20±6.38* 114.72±7.06 107.34±4.69上颌倾斜(°) 3.54±3.73 8.47±3.54* 4.36±3.34 -2.30±6.00*上颌长度(mm) 44.96±3.39 45.30±3.52 44.80±7.25 44.42±4.19上颌垂直高度(mm) 49.32±3.66 51.08±4.22 49.03±8.69 51.92±4.26下后牙高度(mm) 28.88±2.82 30.96±3.59 28.18±5.03 31.88±3.38*上后牙高度(mm) 20.34±2.52 22.11±2.97* 19.09±4.08 21.90±3.24前颅底长度(mm) 62.24±4.37 62.05±3.99 60.00±9.03 63.08±2.53颅底角(°) 124.34±4.28 123.55±6.43 126.46±5.05 125.36±2.74
图1 投影测量标志点
3 讨 论
3.1 颅面骨骼的协调与不协调 正常颅面骨骼整体结构与功能是平衡的,但构成颅面各组成部分的解剖形态、结构和大小并不完全协调一致,这种不协调往往需要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代偿生长而使得颅面结构达到形态和功能的平衡[2]。同样,非平衡的骨性Ⅱ类错不只是颌骨前后向长度的不协调,它常是颅底、颌骨、上下后牙高度、长度、倾斜度及垂直向大小等多方面不协调的综合表现。已有学者将形成骨性错的生长因素归为8类,即八因素,这8个生长因素较全面地分析了引起骨性错的各个组成部分。
3.3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下颌角的大小很难改变,而上后牙高度、上颌倾斜、下后牙高度以及下颌支高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加以调整,如针对高角型骨型Ⅱ类错中上下后牙高度的增加,可以采取压低后牙的设计与治疗,通过下颌的前上旋转来改善Ⅱ类骨骼关系。对于上颌的后下旋转,可以采取上颌加口外弓,牵引力通过上颌骨阻抗中心下方的牵引方式,使上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升高后部齿槽高度。对于低角型骨型Ⅱ类错中的下后牙、下颌支高度的增加,引起下颌前旋转则需谨慎使用。因为降低下后牙高度虽然可以使下颌产生前上旋转而改善骨骼Ⅱ类错的关系,但是后牙高度降低不利于抵抗下颌支长度增加引起的下颌前上旋转,不利于低角面型的改观,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对低角型Ⅱ类错后牙高度进行控制[8]。
[1] 丹狄FV.口腔正畸矫治图谱[M].姚森 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5:191.
[2] 罗颂椒.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5.
[3] 伍军,徐宝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J].口腔医学纵横,1995,15(3):27.
[4] Sayin MO,Turkkraman H.Cephalometric evaluation of nongrowing females with skeletal and dental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J].Angle Orthod,2005,4:656.
[5] Ansari G,Mortazavi M,Salehi P.Mandibular size and position in a group of 13-15 years old iranian children with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J].Res J Biol Sci,2009,4:531.
[6] Rothstein T,Phan XL.Dental and facial skelet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of females and males with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 between the ages of 10 and 14(revisited)partⅡ.anteroposterior and vertical circumpubertal growth[J].Am J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1,120(5):542.
[7] Schudy FF.The rotation of the mandible resulting from growth;its implications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J].Angle Orthod,1965,35:36.
[8] 王胜林,戴红卫.重庆地区女性安氏Ⅱ类错不同面部生长型颅颌面生长发育特征的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12.
[9] 王改玲,景向东.改良Twin block与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J].广东医学,2006,2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