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2010-09-29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
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
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侯艳飞①赵静波△杨雪岭
目的 了解大学生受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安全感量表(SQ)、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 I)和生活意义感量表(P I L)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 曾受到父母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的学生有47人,占6.2%。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虐待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意义感总分、特质焦虑、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状态焦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特质焦虑得分明显偏高,生活意义感总分、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明显偏低。结论 受父母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成年后生活意义感、安全感较差,焦虑症状明显。
大学生;情感虐待;安全感;焦虑;生命意义感
焦虑症状是众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之一。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冲突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缺乏安全感造成的[1],而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而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现代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们丧失了生活的意义[2]。研究表明,子女的生命意义感[3]、焦虑水平[4]及不安全感[1]均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近年来,虐待问题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对子女受父母情感虐待问题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对大学生被父母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经历进行调查,分析及其与大学生安全感、焦虑症状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为预防虐待及成年后的不安全感、焦虑和生命意义感低下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广州市某医科学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9份,有效数据757份,有效率97.2%。其中男生382名,平均年龄20.08±0.09岁,女生372名,平均年龄19.83±0.86岁,3名未填性别。
1.2 评估工具 采用安全感量表,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生活意义感量表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1.2.1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 uestionnaire,SQ)[5]由丛中、安莉娟编制,共16题。由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2个因子构成,采用1~5级计分方法,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结果计算全量表分、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因子分。
1.2.2 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 I)[6]由Charles Spielberger编制,包括2个分量表:状态焦虑问卷(S-A I)和特质焦虑问卷(T-A I),各有20项,每项均为1~4级评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明显,经过信效度检验。结果计状态焦虑得分、特质焦虑得分。
1.2.3 生活意义感量表(P IL)[2]该量表含有20个条目,分7级评分。总分在20~140分之间,得分越高生活意义感和目的性越强,经过信效度检验。结果计生活意义总分。
1.2.4 大学生创伤事件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行编制,包括人口学资料和情感虐待问题。情感虐待的定义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父母总是不顾你的感受对你粗俗谩骂,或者漠视你的存在。”
1.3 调查方法 根据自愿原则,研究对象可不参加调查,但鼓励参加者逐项、无记名、完整地填写问卷,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
1.4 统计方法 FoxPro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大学生情感虐待的发生率 在757份有效样本中,受到父母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有47人,阳性率为6.2%。其中,男生28人,占59.6%,女生19人,占40.4%。在受到情感虐待时,感到委屈、无助或被抛弃的有33人,占受情感虐待人数的70.2%。
2.2 大学生情感虐待经历与安全感、焦虑及生活意义感的关系 见表1。
表1 有无情感虐待者的安全感、焦虑及生活意义感量表评分比较(±s)
表1 有无情感虐待者的安全感、焦虑及生活意义感量表评分比较(±s)
注:部分数据有缺失。
?
由表1可见:两组被试的生活意义感总分、特质焦虑、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特质焦虑得分明显偏高,生活意义感总分、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明显偏低。两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状态焦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大学生情感虐待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2%的大学生曾感受到父母的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陈晶琦[7]于2005年对18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0.8%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至少1项情感虐待。赵幸福[8]等调查发现,有45.1%的儿童曾遭受父母或其他人的情感虐待。这提示,虽然因情感虐待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研究结果相差较大,但上述研究仍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即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情感虐待较为普遍。而情感虐待可严重干扰其认知、情感、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且这种不利影响将持续到成年期[9],因此,急需对情感虐待问题进行研究和控制,以降低父母情感虐待的发生。
3.2 大学生情感虐待经历与安全感的关系 不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不良的经历尤其受虐待建造了某种人格结构,是成年以后发生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基础[10]。朱相华等[10]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心理与其虐待显著相关。本研究中,受父母情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得分与未受情感虐待组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而确定控制感得分及安全感总分显著低于未受情感虐待组。这提示,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生活的确定控制感,而虐待经历对其人际安全感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人际安全感更多地受现阶段交往的人群影响,与以往经历的联系较小。而情感虐待者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到不自如、不自信和不安全的感觉,对生活的控制感较差,很可能是因为生活本身的影响因素较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难把握性。研究表明,家庭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6]。因此,为在家庭中遭受父母情感虐待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家庭外部社会支持,引导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帮助大学生获取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的有效途径。
3.3 大学生情感虐待经历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特质焦虑得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状态焦虑得分并未表现出与情感虐待的关联性,这提示情感虐待影响的是长期的、较稳定的焦虑特质,而不是一时的焦虑状态。王欣等[4]对中学生进行研究也发现,父母的过度惩罚会与孩子特质焦虑呈正相关。而特质焦虑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11],且特质焦虑越严重的个体越有可能在受威胁的情境中经历更高度的状态焦虑[12],因此,不应忽视特质焦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而应从父母身上着手、源头上找寻缓解特质焦虑的方法,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以降低子女的特质焦虑水平[12]。
3.4 大学生情感虐待经历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弗兰克尔认为人最基本的原始动机是追寻生命意义,当1个人的“求意义意志”遭受挫折时,人就会产生“存在空虚病”,严重者会导致“心灵性神经官能症”[3]。本研究显示,受父母情感虐待者更易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被父母谩骂或漠视者更多地觉得生活是空虚的、无望的,更多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这正是他们缺乏生命意义感或生命意义不强的表现,是一种“存在空虚病”。而生活意义感影响着其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2],如此,大学生低的生活意义感便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应激能力,从而影响其整体生活质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适度关怀对子女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13],因此,应当鼓励父母给与子女更多关怀和理解,让已经受到情感虐待的大学生在积极的、温馨的氛围中减轻心理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1]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 (6):698-699
[2]肖蓉,张小远,赵久波,等.生活目的测验(PI L)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09-311
[3]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2-35
[4]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345
[5]孟海英,王艳芝,冯超.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880-7883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7]陈晶琦.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399-401
[8]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志,2002,12(4):377-379
[9]秦丽珍,孙玉叶,夏薇,等.844名青春期学生情感虐待发生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2):228-230
[10]朱相华,沈学武,杨永杰,等.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087-1089
[11]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89-290
[12]杨春,侯东辉.子女特质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心理科学, 2009,32(5):1274-1275
[13]黄樱,刘铮,钟善全,等.江西省赣州市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3-24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s’Emotional Abu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Security,Anxiety and Purpose of L ife.
H ou Yanf ei,Zhao J ingbo,Yang X ueling.D epartm ent of Psychology of Public H ealth and T rop icalM ed icine College,SouthernM ed 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P.R.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s’emotional abu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security,anxiety and purpose of life.M 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800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from a Guangzhou medial school.The testee were asked to fill Security Q uestionnaire(SQ),State-Trait A nxiety Inventory(STA I)and Purpose in L ife Test(P I L).A total of 757 questionnaireswere effective.The effective rate was 97.2 percent.Results Totally 6.2%studentswere emotionally abused by their parents,such as snapping or ignoring,and the numberwas 47.Between the abus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of Purpose in L ife Test,trait anxiety,control feelings and security feeling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differencesof personal security and state anxiety between two groupswere not significant in statistics.College studentswho were abused got a high score of trait anxiety,and low scores in Purpose in L ife Test,control feelings and security.Conclusion The experience of abusewould make college students feel less security and lesspurpose of life,and they tend to get trait anxiety in adults.
College students;Emotional abuse;Security;A nxiety;Purpose of life
2010-05-22)
① 中国.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心理学系(广州) 510515 △通讯作者 Email:m ingtian@f immu.com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2008Z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