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现状调查
2010-09-29马素红
马素红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现状调查
马素红①
目的 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体验水平并进行差异比较。方法 本文使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体验普遍,其中情感孤独高于社会孤独(12.63>10.95);②总体孤独感(t=2.394,P<0.01)、情感孤独(t=2.292,P<0.01)在性别上,总体孤独感(t=7.640,P<0.001)、社会孤独(t=1.96,P<0.05)、情感孤独(t=9.959,P<0.001)在恋爱与否上,总体孤独感(F=2.959,P<0.05)、社会孤独(F=3.631,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社会孤独(F= 2.336,P<0.01)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孤独感(t=1.638,P>0.05)在性别上,情感孤独(F =1.207,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总体孤独感(t=0.567,P>0.05)、社会孤独(t=0.785,P>0.05)、情感孤独(t=0.241,P>0.05)在是否独生子上,总体孤独感(t=1.127,P>0.05)、社会孤独(t=1.502,P>0.05)、情感孤独(t=0.521,P>0.05)在生源地上,总体孤独感(F=0.216,P>0.05)、情感孤独(F=0.266,P>0.05)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孤独感,且情感孤独较为严重;性别、恋爱与否、家庭经济水平、健康情况等方面孤独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生源方面尽管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差异比较;建议
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需引起人们的关注,孤独体验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孤独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确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1]。硕士研究生所处的年龄及其面临的人生抉择等因素使他们成了孤独体验深刻的一群人,已有研究证明孤独在青年后期体验深刻、普遍。是否如此本文作此方面的考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的在校硕士研究生424人(其中有效数据413人)施测。
1.2 工具 采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2]。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2.0。
2 结 果
2.1 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现状 在总体孤独感、情感孤独、社会孤独维度上的得分,见表1。
表1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基本状况
表1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情感孤独高于社会孤独。这与国内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情感孤独高于社会孤独[3],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已进入青年中后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和性问题的渲染,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对轻松,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由于现实情况等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立即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情感孤独体验非常明显而强烈。而在校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孤独高于本科生,因为硕士研究生的班级概念模糊,虽有师门之别,但不如本科生那样具有集体的归属感,同学之间的交往变的少而表面。所以硕士的孤独感理论上也应该高于本科生。且文化程度的影响仍在,尤其在目前的就业情况下,大学生的身份已不再是他们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回报,他们并不能得到期望的尊重和理解。这些可能部分地造成了他们的孤独体验。
2.2 在人口统计数变量上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对性别、城乡、经济状况、婚恋情况、独生子女等方面在孤独感上的得分作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孤独感各纬度在性别、独生、城乡、恋爱变量上的差异(±s)
表2 孤独感各纬度在性别、独生、城乡、恋爱变量上的差异(±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
2.2.1 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情感孤独得分均高于女生,同时差异检验表明总体孤独感和情感孤独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但在社会孤独上二者差异不显著。
关于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国内外的研究并不一致。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含有明显的“孤独”、“孤单”等字样的工具测出的结果可能就是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的,而没有明显的“孤独”、“孤单”等字样的工具测出的结果男生的孤独感情况就比女生的严重。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与社会的期望有关(男性不愿承认自己有类似孤独这样的负面体验)。但李传银等研究却发现社会期望的角度难以完全解释孤独性别差异,即所使用工具的差别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男女生的孤独感程度的差别[4]。本次调查使用情感-社会孤独问卷,该问卷并没有明显的“孤独”、“孤单”等字样,但测出的结果也是男生的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均高于女生,且总体孤独感和感情孤独显著高于女生的,但在社会孤独上二者差异不显著。这可能因为男生和女生在朋友关系网络上并无差别,但男女生交往模式存在差异,女生多情感性的交流而男生多事务性的交流,因此在感情上可能不易得到理解。再就是男性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心理也已发育成熟,对亲密情感的渴望比女生可能表现得更强烈。
2.2.2 独生与否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上的均分都低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检验显示二者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
是否独生对硕士研究生的孤独体验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年龄已到了自我独立的阶段,同时在外求学,兄弟姐妹在他们情绪调节上能发挥的作用已大大减少。同时生理心理的成熟也使他们到了发展对某一个体产生亲密感情的年龄,所以兄弟姐妹的影响不再像他们童年青少年时期那么大,因此独生与否对在读研究生影响不大。国内对初中生的孤独感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
2.2.3 城乡上的差异比较 在城乡比较结果显示,城市生源者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上得分均低于乡村生源的学生。但与独生与否一样,t检验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
城乡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个体的适应情况和经济状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6]。这可能与他们的经济情况相关,因为农村学生生活条件较差,在城市求学过程中,在与城市学生比较的基础上,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自己难以融入周围的环境。尤其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可能因为经济的问题,较少参与同学的活动,在追求自己的感情时可能也会望而却步。所以相比于城市的学生,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本研究中城乡和经济状况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
2.2.4 个人情感上的差异比较 表2结果显示,有无恋人或存在恋爱关系对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状况影响甚大。有恋爱关系的研究生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及感情孤独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关系的。
在校研究生的年龄段的人生任务及其社会义务已对其提出了婚恋的要求。但此次调查发现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婚恋情况:415人中有男/女朋友者194人,占45.8%;无男/女朋友者221人,占52.1%。而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了有无男/女朋友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有恋爱关系的个体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及感情孤独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关系的研究生。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的来源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没有亲密的朋友或恋人所致。国内研究大学生被试时,情感孤独在有无恋人上差异并不显著。研究者对这样的结果的解释是大学时的恋情似乎只是有与内心寂寞、朋友太少或从众心理,此时的恋情并未从心理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但硕士生发展恋情的出发点不像大学时那样,他们的恋情多是考虑到了自己的需要和现实的情况,所以维持的恋情都是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所以在有没有恋爱这一变量上情感孤独差异显著。如果比较大学生与研究生的社会孤独,研究生的社会孤独可能会高于本科生的。因为硕士研究生的交往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的交往范围相对的狭窄。大多的研究生在没有课时,多呆在宿舍上网,能交往的人仅限本专业和本宿舍的几个,而且宿舍中的人也往往只是少数人常住。也可能研究生安排自己时间的方式存在问题,他们较少走出户外,多是在电脑网络上来打发时间。而有研究证明了孤独感与网络行为有关,尽管孤独与上网这种消遣时间的方式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并不能分清,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肯定的[7-8]。此外硕士研究生的老乡关系已不再像本科时那样紧密。所以对于在外求学的硕士生来说,他们的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都是非常强烈的。
2.2.5 健康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见表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体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上的得分排序并不一致。方差分析表明三者在总体孤独感和情感孤独上差异不显著,在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身体状况好与身体状况一般者差异显著,即身体一般者的社会孤独显著高于身体较好者。
个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一个因素。它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心境。社会孤独纬度上的结果就证实了这一点。在情感孤独上,身体不好者得分低于其他二者,可能是因为健康不好使得个体的一些情况得到了人们的更多物质的或者精神上的关注和理解,这使得个体的孤独体验得以降低,见表3。
表3 孤独感在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教养方式及依恋类型的差异(±s)
表3 孤独感在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教养方式及依恋类型的差异(±s)
?
2.2.6 经济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表3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情况不同的被试在总体孤独感、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上得分的高低依次是不好、一般、好。方差分析表明三者在总体孤独感和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在总体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上都是经济情况一般者和不好者差异显著。
经济状况是影响人们交往和社会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的困难、研究生的扩招,自筹经费者也在增加。而在校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经济不好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交情况,使其交往面减小,朋友数量减少,社交网络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而社会孤独体验深刻。但这可能并不能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孤独,交往面小但可能并不影响他们交到能知心的、关系亲密的朋友。也就是说,尽管他们的朋友少,但可能都是高质量的,而有些人可能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但他们的交往程度可能并不深刻。因此,经济情况的不同对社会孤独影响显著,而对情感孤独尽管也有影响,但差异并不显著。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①在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孤独感,且情感孤独较为严重;②通过差异检验分析得出,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在性别、恋爱与否、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生源方面,二者尽管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3.2 建议 作为在校的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大学、高中时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们不再以教师授课的方式学习而是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和休闲的时间主要是由自己安排的。这些时间如何安排、安排什么内容成了硕士生在校心理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把休闲娱乐和学习能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像宿舍上网这样的方式更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网上的生活。其次,应该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不要仅局限于自己本专业和本宿舍的几个人。研究生的老乡的关系似乎已不再像大学时一样,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似乎已让学生们脱离了依赖家庭的时代,他们不再像大学时那样热衷于找老乡,而是仅限于本科院校本专业的几个同乡关系。这样就大大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所以研究生也应该像大学时一样多和老乡交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亲密关系的满足。
作为学校应该多组织活动,扩大研究生的交往范围,组织好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些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不应该局限于室内,不应该有过于明显的交往动机。这样的活动即使学校组织,但参加的学生不会太多,不会太活跃。还有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研究生的心理需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交往技巧,改善他们的依恋类型和对自身社会支持情况的认知,可能都有助于减轻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训练内容如自信心训练、敏感性训练和社交技巧的训练等,在咨询形式上团体咨询可能比较适用。
[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26
[2]汪向东,王希灵,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增刊):300-301,82-83,318-319
[3]孟晋.533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 (2):113-116
[4]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86-87
[5]韦耀阳,李晓.高中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宾州师专学报,2004,20(2):78-81
[6]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737-591
[7]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83-85
[8]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Survey on the Loneliness Statu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M a Suhong.Yan’an U niversity,Yan’an716000,P.R.China
Objective To know about the loneliness statu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M ethods U sing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scale to investigate the lonelinessof graduate students.Results ①The emotional lonelinesswasmore serious than social loneliness(12.63>10.95);②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t=2.394,P<0.01),emotional loneliness(t=2.292,P<0.01)in term s of gender,the 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t=7.640,P<0.001),social loneliness(t=1.96,P<0.05)and emotional loneliness(t =9.959,P<0.001)in love or not,the 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F=2.959,P<0.05),social loneliness(F=3.631,P<0.05) in the fam ily econom ic level,social isolation(F=2.336,P<0.01)in the health conditions,the differences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social loneliness(t=1.638,P>0.05)in term s of gender,emotional loneliness(F=1.207,P>0.05)in the fam ily econom ic level,the 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t=0.567,P>0.05),social loneliness(t=0.785,P>0.05),emotional loneliness(t= 0.241,P>0.05)on the single child or not,the 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t=1.127,P>0.05),social loneliness(t=1.502,P>0.05),emotional loneliness(t=0.521,P>0.05)in the term s of urban and rural biogenic,the overall sense of loneliness(F= 0.216,P>0.05),Emotional loneliness(F=0.266,P>0.05)in the health conditions,the differences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emotional loneliness is more serious than emotional loneliness.D ifferences in test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oneliness in sex,love or not,such as fam ily econom ic leve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Graduate students;Loneliness;Comparison;Suggestion
2010-05-30)
① 中国.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716000 E-mail:masuhong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