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观察
2010-09-23赵晓明邓晓梅
赵晓明,邓晓梅
(武山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山 741300)
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观察
赵晓明,邓晓梅
(武山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山 741300)
目的 观察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各类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2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29例)和治疗组(1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外科换药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采用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中医药疗法;外科换药
1 资料
1.1 对象
我院外科、妇产科、骨科、急救中心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的各类颈、胸、腹部、脊柱和四肢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住院患者26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29例,其中男59例,女70例;年龄12~81岁,平均43.6岁;体重39~117kg,平均77.3kg;病程13~41天,平均(24.0±3.0)天;使用电刀70例,未使用电刀59例。治疗组139例,其中男70例,女69例;年龄12~81岁,平均43.6岁;体重39~117kg,平均 77.3kg;病程 8~25 天,平均(15.0±2.0)天;使用电刀78例,未使用电刀61例。2组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次无菌或相对污染手术:颈部手术27例,其中治疗组14例,对照组13例;胸部手术24例,其中治疗组10例,对照组14例;腹部手术(包括上、中、下腹部)188例,其中治疗组98例,对照组90例;脊柱和四肢手术29例,其中治疗组16例,对照组13例。皮下脂肪厚度约2.5~10cm,平均5.1c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5~14天均静脉输注抗生素,无菌手术常规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治疗,相对污染手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0.2%甲硝唑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按照手术切口部位的长度、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又相应分为3个小组,患者分别在年龄,性别,肥胖程度,手术时期,手术类型及方式,手术切口部位和长度,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术野准备,不同手术时期使用皮肤消毒剂种类、手术器械和器械消毒方法、切口缝合线和缝合技术(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手术历时,麻醉方法,电刀使用情况,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病房条件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参考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1]:(1)多发生在术后2~3天,大部分患者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渗液较多。(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观察内容
所有患者在术后2~3天包扎切口的无菌敷料变黄、红色渗出液渗湿,挤压切口见其内含有脂肪滴和液化组织,无臭,切口边缘平整,无炎症反应表现。渗出液涂片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和红细胞,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4 分组方法
将采用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单纯外科换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依据切口液化长度、深浅和渗出液量的多少又将每组分成3个小组(即A1组43例,A2组51例,A3组35例;B1组48例,B2组59例,B3组32例)。1组:切口液化长度<2.0cm,深度达真皮以下和脂肪层一部分,渗出较少(<5ml);2 组:切口液化长度在 2.0~5.0cm,深度达脂肪全层,渗出较多(5~10ml);3 组:切口液化长度>5.0cm,深度达腹肌深筋膜层,渗出量多(>10ml)。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外科换药方法治疗,即分泌物培养、充分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对照组经治疗好转,创口渗出减少、肉芽组织生长健康时,其中A2组又采用无菌蝶形胶布拉合固定切口,A3组进行Ⅱ期缝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健脾生肌汤水煎内服配合生肌玉红膏外敷的方法治疗。
2.1.1 内服健脾生肌汤 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0g,生白芍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紫丹参15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生山楂15g,天花粉15g,甘草6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
2.1.2 外用无菌生肌玉红膏药用纱布和引流纱条换药 将生肌玉红膏[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每盒装12g软膏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1309]涂抹在适当规格的纱布或纱布条上,高温灭菌即制成无菌生肌玉红膏药用纱布和引流纱条,保存备用。使用时先按外科方法处理创口,B1组用无菌生肌玉红膏药用纱布置于创口上方,B2组和B3组则先将无菌生肌玉红膏药用引流纱条填塞于创口内(不要太紧,以免影响引流和肉芽组织生长),然后用无菌生肌玉红膏药用纱布置于创口上方,敷料边缘均超过切口2~3cm,再加盖无菌敷料后用胶布或绷带等妥善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口服同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3.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268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中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A3组和B3组在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和图1、2。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中相应组比较,*P<0.05
A1组 A2组对照组 治疗组A3组B1组 B2组B3组治疗时间(天)切口愈合时间(天)7.2±2.515.3±2.110.2±3.123.2±3.125.2±2.735.2±5.53.2±2.1*10.2±1.8*7.1±2.1*15.2±2.1*14.2±2.8*22.1±2.1*
图1 对照组与治疗组对应3小组治疗时间比较
图2 对照组与治疗组对应3小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未发生皮肤过敏或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4 讨论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不但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而且增加了患者心理的创伤和痛苦以及额外的经济负担。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既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又可以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及其经济负担。
4.1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肥胖,术后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其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1]。顾新华等[2]报道,切口切开时利用氩气束电凝、高频电凝、高频电切电凝,其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1.72%、5.88%、16.22%。可见,高频电切电凝是造成脂肪组织坏死液化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1]。另外,皮下组织切开后局部血液循环被破坏,使得血供本来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过长,在机械刺激下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3]。切口两端发生脂肪液化明显高于中间部位,切口缝合不严密,留有死腔,形成较多溶液。除上述因素外,手术切口消毒时酒精进入脂肪组织、长时间暴露、反复粗暴牵拉挤压、缝合时残留死腔、结扎过紧、大块钳夹,患者原患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血管阻塞性疾病、低蛋白血症等,以及术后患者发生剧咳、便秘等致切口脂肪组织被缝线切割造成损伤,影响其血运,使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坏死,导致其液化[3~5]。
4.2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非常重要。结合资料[6],在外科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几点:(1)手术操作精细、止血严密,缝合时应注意皮下组织全层、无死腔。(2)合理使用电刀,对于肥胖患者少用电刀;使用时选择合适的强度,避免反复切割组织,导致大量脂肪组织破坏。(3)皮下脂肪组织较厚的患者,为了充分暴露术野,术中用各种金属器械牵拉时,应在切口周围置纱布或棉垫。(4)缝合皮下组织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缝合前要彻底清除脱落的脂肪组织,并剪除,减少术后坏死组织蓄积。(5)对于过于肥胖的患者可分层缝合,术后加压包扎。(6)术中打结时,操作应轻柔,以免组织被丝线切割导致死腔形成。必要时可留置皮下引流纱条,24~48小时后拔除。
4.3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4.3.1 单纯外科治疗 单纯外科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包括:分泌物培养、充分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患者经引流,一般渗液3~5天即可停止或明显减少,待渗液减少,肉芽组织新鲜,可拉拢切口或进行Ⅱ期缝合[7]。
对照组采用单纯外科治疗方法:患者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量,A1组和A2组拆除缝合线1~2根,生理盐水冲洗创口,放置引流纱条后,A1组患者残腔深度变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渗出量减少,切口逐渐愈合。A2组患者行无菌蝶形胶布拉合固定切口,治疗至切口愈合。A3组视创口情况部分或大部分拆除缝合线,尽量避免全部拆除缝合线。彻底清除液化脂肪组织和渗液,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置引流纱条,经常更换。等切口坏死组织彻底清除、肉芽组织生长健康时行Ⅱ期缝合,使创口顺利愈合。
4.3.2 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健脾生肌汤水煎内服配合生肌玉红膏外敷的方法,结果发现,创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各小组治疗所需时间不同程度地短于单纯外科方法治疗时间,B3组更为明显。内服方健脾生肌汤重用生黄芪健脾补中,合当归补气生血,托毒生肌为君;紫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以之开通,则补而不滞;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渗湿,消肿排脓;生山楂通行气血,活血祛瘀;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白芍养血敛阴,二药其性凉润,用之则补而不热;甘草补脾益气、化腐解毒,助黄芪以成生肌之功。诸药合用,共凑益气补血、活血祛瘀、健脾渗湿、解毒生肌之功用。外治采用生肌玉红膏,该膏剂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收敛疮口之功效,可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淫黄水的治疗。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以及降血脂、抗缺氧的作用;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丹参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速,对抗血栓形成,还能调节血脂,促进骨折和皮肤切口的愈合;乳香有镇痛、消炎、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能加速炎症渗出排泄,促进伤口愈合;没药有镇痛、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含油脂部分还具有降脂作用;山楂能够促进脂肪溶化而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白芍有抗血栓和抗炎、解热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炎症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其增生的作用;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具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并能降脂。
结果发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采用健脾生肌汤配合生肌玉红膏结合外科换药治疗的方法比单纯外科治疗方法在提高疗效,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中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中药药源丰富,中医疗法有着良好的基础,口服中药汤剂较为普遍,且疗效肯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易于推广和应用。
[1]吴河水,黄广文,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2]顾新华,江文浩,钱文坤,等.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凝止血的关系[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4(5):415.
[3]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等.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4]孙英信.Ⅱ型糖尿病对腹部手术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27(2):198~202.
[5]莫瑞祥,陈延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J].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6]朱马拜,叶尔江,郭永忠,等.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腹部外科,2004,17(6):347~348.
[7]马盼香,李雅玲,李富华,等.术后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12例[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5,25(3):203.
R472.9
B
1671-1246(2010)13-0118-03
甘肃省天水市科学技术局科研项目“中医药疗法结合外科换药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研究”(620326200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