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0-09-23陈电容黎晶晶
陈电容,金 辉,黎晶晶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陈电容,金 辉,黎晶晶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应用能力;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对制药企业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药学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这对实现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多元化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1]。但这种人才不应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当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2]。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必须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技术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转变的岗位迁移能力。显然,依靠传统药学教育模式很难实现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和专业知识较丰富的医药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要求[3]。
要培养符合医药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以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抓手,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进行课程设置,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发现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医药生产及销售企业、医院及药检所等。如何为行业(企业)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这就需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适应性(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在“平台+模块”的普适性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对应性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双循环。
1.1 “平台+模块”的普适性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育平台与企业实践平台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改变“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观点,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4];重点突出技能培养,使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实训、实习中,将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关键岗位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块。
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以循环的方式逐渐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具备相应的素质,使学生具备普适性的岗位能力。
1.2 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医药行业(企业)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采取订单式、准员工式、集散式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解决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紧缺的问题。
1.2.1 订单式 我校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设药物制剂技术和药物合成技术2个“海正教学班”。学生从报名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遴选。入选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在教学中采用部分企业教材,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老教师共同任教。学生在大学三年级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教学班目前已开办3届,为该企业培养人才350余名。
1.2.2 准员工式 我校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实施准员工式培养模式。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末,通过企业与学生以“就业意向”为结合点的双向选择,确定进入该企业实习学生的名单。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实践教学阶段,以准员工的身份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实训、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经企业考核合格后由企业正式录用。3年来,准员工被企业正式录用者已近百名。
1.2.3集散式 我校与台州医药化学工业园区合作,面向中小企业,实施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将同一专业组班的集散式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末,依个人意愿选择不同企业,通过自主报名,由企业遴选,然后学校将同一专业学生组班,并根据中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实践教学阶段,分别进入不同企业顶岗实习,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在实习期满、考核合格后,直接成为该企业员工。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岗位技能培养为主体的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
(1)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选修课与专业实践环节[5]。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开设:医药基础、药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药品等课程,这些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课模块主要包括: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法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施、药学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各门课程的实验与实训,该模块学时应占总学时的50%或更高。同时,我们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范畴。选修课则是对专业基础课的必要补充,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如开设医院药学、临床营养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等课程,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与重组主干课程。将本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课重组为药用基础化学,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及药理学课重组为医药基础,将生物化学、生化药品与制备方法课重组为生物化学与生化药品,将药物制剂所涉及的初等配料计算、高等微积分、数理统计知识重组为实用药学计算,将化学药品检测、生物药品检测、仪器检测、中药检测等课合并为制剂质量检测技术。紧密围绕培养目标,明确目的,针对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课程;专业服务范围覆盖相近岗位群,适当延伸;打破仅以化学为基础的传统药学观,建立以化学与生命科学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目的的药学观,使学生不仅会制药,还熟知大药学知识,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3)根据专业岗位群对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实际要求以及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如制剂工艺设计与制备课程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可分割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可由不同的任务构成。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或兼职教师作为实施过程的指导者。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参与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任务完成后的评价,最终以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实施过程
3 以学生培养为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主要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6]。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1)依照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实验教学体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设验证性、基础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控制理论课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4%(见表1)。这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首要保证。
表1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学时)
(2)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226模式”,即第三学年分2个月校内综合实训、2个月教学实习(企业现场实训)、6个月生产实习3个阶段。
(3)采取双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不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学生均按要求分组,由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任教师双重辅导,针对专业特点结合项目完成具体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以及论文写作等工作,并由双导师评鉴。从手把手教学生操作到放手让学生开展工作,双导师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双循环。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学以及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第二学年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教学、初步的实践训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第一循环;第三学年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进行综合训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职业技能鉴定,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第二循环。这种理论、实践相交替的完善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操作的生疏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自觉性、能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多元化生产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直接为医药事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我校除了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外,还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建立多元化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检验所学内容,全面了解医药行业,准确选择就业目标以及缩短就业适应期。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实习基地,订单式、准员工式、集散式顶岗实习基地等多元化生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教学要求的达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及与学生择业、就业的统一。
(1)根据医药生产岗位特点,我校建立了具有医药生产环境特点,符合GMP要求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五学期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学校实训基地对专业各项操作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如片剂、硬胶囊、颗粒剂、小容量注射剂和口服液的生产训练,完成专业综合实训。
(2)通过多种途径与医药行业(企业)合作,我校建立了稳固的校外生产实习和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建立以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等著名大中型企业为主的挂牌实习基地。聘请医药企业工程师为带教教师。学生在第五学期用2个月左右时间,按照专业与岗位对口的原则到企业实习,在专业各个相关岗位进行操作,完成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及药学知识应用能力。
(3)校企合作,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实践证明,药学专业开展的订单式、准员工式、集散式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为药学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支持,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总之,高职医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为医药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4~28.
[2]陈绍德.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国医论坛,2007,22(1):41~43.
[3]朱扶蓉.药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15~17.
[4]吴晓明.探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新世纪高等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2004,1:1~5.
[5]涂冰.对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114.
[6]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17~19.
G640
A
1671-1246(2010)14-0005-03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