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2010-09-21郑小宁余开湖
郑小宁 余开湖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以单发多见,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行B超、CT、MRI检查时发现,肿瘤巨大时可相应出现压迫症状。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较多,且受肿瘤大小、位置、数目等的影响,大多患者难以接受。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目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成为CHL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自2006年4月~2008年5月收治CHL患者29人,采用平阳霉素超液态碘油乳化剂行肝动脉栓塞治疗,部分加以明胶海绵颗粒,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4月~2008年5月收治的CHL行介入治疗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3~61岁,均经B超和CT平扫加增强或MRI检查证实,肝右叶19例,左叶4例,左右叶同时受累6例,肿瘤直径在2.5~13cm之间,单发者21例,多发者8例,25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在体检时发现,4例患者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症状。所有病例术前均常规检查了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机制、甲胎球蛋白、心电图等项目。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入路导入5F Yashiro导管至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造影了解CHL的数目、大小、血供等情况,根据造影表现,将导管或3F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再次造影观察导管头的位置,若无正常肝组织的供血血管显示,则在透视监控下缓慢注入平阳霉素8~16mg+超液态碘油10~20ml+2%利多卡因1~2ml乳化剂行栓塞治疗,至肿瘤完全填充或血流明显缓慢为止,如供血血管较粗,则需要加注明胶海绵颗粒行主干栓塞。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护肝和对症治疗。
结果
血管造影表现 栓塞术前血管造影29例患者中供血动脉增粗27例,26例为肝动脉供血,2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例为胃左动脉供血。29例均表现为“早出晚归”、“挂果征”的典型征象,但直径小于2cm的多发性CHL“挂果征”多不明显,只有“早出晚归”征象,且大部分在动脉期已呈填充状态。
临床疗效 29例患者均为一次性栓塞,乳化剂用量平均约8ml,最多者为20ml。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低热等症状,多在2~5天内自行缓解或对症治疗后缓解;一例患者术后转氨酶显著升高,给予护肝治疗2周后逐渐下降,1月后肝功能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3~6个月复查B超或CT,所有病例病灶均见不同程度缩小,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征象,可见肿瘤区碘油积聚良好,原有症状者症状已消失。1年后复查11例患者病灶基本消失或见少许碘油残留,其余病例病灶明显缩小,没有增大和复发病例出现。
讨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1],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为通过B超、CT、MR等检查发现,肿瘤巨大时可相应出现压迫症状,因属于肿瘤范畴,往往谈“瘤”色变,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健康意识增强,患者往往要求治疗。
CHL血管造影表现 本组29例中肝动脉供血26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2例,1例为胃左动脉供血,均呈现 “挂果征”、“早出晚归”的典型征象。供血动脉增粗或正常,邻近血管分支受压移位或拉直,动脉早期血窦显影,表现为边缘锐利的点、团片状浓染(见图1),呈爆米花状,多发者呈“挂果征”,随时间推移,造影剂逐渐向中心扩散,较小肿瘤能被造影剂填充,大的肿瘤因血栓、纤维化、钙化等往往只能部分显示,呈充盈缺损状,但多能显示肿瘤大体形态,肿瘤血窦染色至肝实质后期仍存在(见图2),即“早出晚归”征象。栓塞后血窦被填充,亦呈“挂果征”表现(见图3)。
图1:肝右叶CHL动脉早期肿瘤周边血窦浓染,周围血管呈“抱球”征
图2:CHL肝实质后期血窦染色仍存在,周围可见多发性小CHL,
图3:巨大CHL栓塞术后,血窦被栓塞剂填充。
CHL的动脉栓塞治疗机制 文献显示CHL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由扩张的血管、窦腔组成[2,3,4,5],无正常胆管、血管和肝组织,缺乏网状内皮形系统、淋巴系统,没有吞噬作用和廓清作用,血流速度缓慢,因而对经血管流入的药物碘化油乳化剂廓清缓慢,在血窦中能长时间沉积,使其变性、坏死、纤维化,达到治愈目的。
栓塞材料的选择 应用单一的栓塞疗效不能持久,肿瘤易复发,这是由于CHL的组织结构不同于肝癌,主要由多数增生衬于内皮细胞而构成的畸形血窦,并非实质性的肿瘤。单一的栓塞剂容易通过畸形的血窦而流失,临床上采取多种组合应用,主要组合是平阳霉素+碘油混合乳剂+明胶海绵,也有联合无水酒精或鱼肝油酸钠等适量行栓塞治疗。但无水酒精、鱼肝油酸钠等栓塞剂,容易造成肝功能损害及返流性误栓等后果[4]。我们选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化剂,平阳霉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使其发生变性、坏死、脱落,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进血管退化。由于药物局部高浓度、高渗状态,导致血管内皮无菌性炎症,继而内膜增厚,管腔缩小[6]。碘化油作为肿瘤血管栓塞剂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既能监视释放和判断栓塞程度,也可趋向性地进入肿瘤组织,填充血窦,并长时间沉积在肿瘤血窦内,延长平阳霉素的祛血管作用。我们使用利多卡因一是溶解平阳霉素、增强碘化油的乳化效果,二是利多卡因有镇痛和防护血管痉挛作用,用量1~2ml,对于较大的供血血管,我们一般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降低肿瘤血窦压力,防止血流对乳化剂的冲洗,以加强疗效。
并发症 29例患者中在栓塞后1~5天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低热等栓塞综合征,多在2~5天内自行缓解或对症治疗后缓解,但有一例患者术后转氨酶显著升高,给予护肝治疗2周后逐渐下降,1月后肝功能正常,可能与栓塞过量有关。没有出现肺纤维化、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我们体会以下几点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1.插管要到位,导管头要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血管内,造影时无正常肝组织的供血血管显示,否则要使用微导管;2.栓塞剂释放要缓慢,遵循少量、间隙、缓慢的原则,在透视监控下进行,用量要适度,如血流明显缓慢,肿瘤区已填充则停止注射;3.避免选用液体栓塞剂。
我们认为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碘化油乳化剂栓塞肿瘤动脉治疗CHL创伤小、操作简单、痛苦轻、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是治疗CHL安全、有效的方法。
[1]王振友,付金成,赵永波,双介入联合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3):95.
[2]周胜利,王宗盛,张根山等,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及并发症预防[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6(15):370-372.
[3]陈一平,官怀文,陈济铭等,介入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附26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5):230-232.
[4]程昌盛,杨红芳,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的进展[J],微创医学,2008,3(2):135-137.
[5]马建华,苏国强,房建军,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2007,1(1),85.
[6]欧阳墉,王颖,欧阳雪晖,等,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血供和介入治疗的争议和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74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