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2010-09-19吕芳萍
吕芳萍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吕芳萍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日渐与自然比例相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目前对高校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对女生密集型学院或系科如何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还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在高校女生密集的院系,实施性别差异化的个性教育,既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也关系到女生的成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高等教育;性别意识;女性教育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肇始于上世纪初的女童教育思潮,成为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推力。目前,男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日渐与自然比例相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 1 2006-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女生比例①
2008年,浙江省83万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已占 51.8%;在 77所普通高校中,女生比例在 50%以上的高校有 48所,其中比例最高的一所高校在校女生比例占 90.8%。②
与这一显著的变化相比,对高校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对女生密集型学院或系科如何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还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从宏观上看,男女平等就是男女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从微观上看,男女平等应该是按照性别的差异,实施积极的差异教育和管理。差异的才是平等的,在女生密集型院系,这样的差异性需求更迫切、更现实。但是,在当前解决了宏观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后,这些微观层面的“平等诉求”却被忽视了,这其实是隐含的、不容易被发现的新的不平等现象。
一、女生密集型院系学生的认知情感倾向描述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内 9所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女生比例占 50%以上的高校 5所,比例最高的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 69.9%;女生比例在 50%以下的高校 4所,比例最低的水利专业女生占 10%。共发放问卷 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905份。数据分两组,一组是文科类院校中外语、中文、学前教育等“基本是女生”的院系,一组是理工科类院校中电子、水利等“基本是男生”的院系。根据对调查结论的分析和女生密集度不同的高校之间的对比,我们就女生密集型院系女生的一些思想和心理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下文中非特别注明皆指女生密集型院系的数据)。
1.女生认知能力与成才欲望很高。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重要特质是外貌漂亮、性格温柔,而不自觉地将女生与能力、成就对立起来。但对现代女大学生而言,她们的进取心、认知力、成功欲同样很高。这一点是不同院系女生的共同表现。调查显示,平均有 82.24%的女生期待着别人的认同,62.64%的女生认为大学期间一定要具备“掌握本专业知识、学会一项特长、获得奖学金、考研”等其中的一项;分别有 35.87%、38.27%的女生愿意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开阔视野”的课程。在与同学的横向比较中,有47.98%的女生表示最在乎“能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有 37.86%的女生表示最在乎“学习”方面不如其他同学。另外有 74.36%的女生“愿意参与班集体管理”。这些都表明女生在主观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成才欲望。事实上,女生群体在客观上的认知表现也往往优于男生。以浙江省为例, 2008-2009年,全省高校省级优秀毕业生中女生比例分别为73.16%、73.08%,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女生比例也分别为 77%、73%。
2.女生存在普遍的自我焦虑。焦虑主要来自于现实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更深一步说应该来自于社会压力而产生的自我焦虑。调查显示,在女生密集的院系,有 38.44%的女生表示“学习压力”成为在校期间最大的烦恼,有 33.82%的女生认为“就业压力”是在校期间烦恼的根源。基于对就业及自我定位的焦虑,只有 29.48%的女生表示人生目标是“明确”的,而 22.83%的女生表示人生目标是“迷茫”的,39.31%的女生表示“走一步算一步”;而在非女生密集的院系,表示人生目标明确的学生占 34.43%。另据调查显示,女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意识,有 59.25%的女生表示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其中有 19.36%的女生认为决定同学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同性密集”。这种竞争,其实是社会竞争在校园的反映,同时女性密集也在客观上加重了女生的焦虑。
3.女生的心理更隐晦复杂。87.57%的女生表示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有67.63%的学生遇到烦恼时会找朋友沟通。这说明女生群体对于人际交往的意愿很强烈。但是,因为同性密集,许多女生仍存在一些隐秘的心理,并影响到了彼此的交流与相处。在论及同学关系时,只有 41.04%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和谐”,有50%的同学认为关系“一般”,有 2.6%的女生与同学“沟通困难”,还有 6.36%的女生表示与同学之间“面和心不和”。在宿舍里,只有49.71%的女生表示与室友“非常和谐”,而这一比例在女生非密集型院系高达 72.64%。在对自我的评价中,有 14.16%的女生表示很在意“衣着、外貌、男朋友”,而在女生占少数的院系,对此的选择比例只有 6.3%。当感觉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其他同学时,有 19.65%的女生会“感到痛苦”,甚至有3.18%的女生会“诅咒对方”。许多女生不是排斥而是喜欢有异性学生同校学习,有46.24%的女生承认异性同学的存在更有利于激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在女生占少数的院系,对此的选择只有39.23%。在业余时间如宿舍卧谈时,有 19.36%的女生谈论“异性”,而这一比例在女生占少数的院系为 10.11%。这些调查结果,有些偏离了我们的常规认识,说明对于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尤其是对于女生密集的院系,我们还缺少深入的研究。
4.女生对学校教育供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构成还是教育资源,甚至学校管理方式,女生密集型院系的学生都有不同于女生占少数院系学生的要求。有 71.97%的女生认为,大学里男女学生比例相当最为合理。对于教师的性别与年龄,女生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别,但女生密集型院系对“中老年女教师”的喜欢比例比非女生密集院系高出一倍,这可能是因为部分中老年女教师已在学术和行政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从而成为女生学习的榜样。对于学校提供的课外活动,女生的选择依次为文化娱乐(38.70%)、野外活动(33.47%)、体育活动 (12.55%)、学习竞赛(9.41%),这说明女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平和、宽松的活动。对于学校的管理,女生意见最大的依次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27.50%)、学校活动不符合学生 特 点 (18.24%)、班 主 任 管 得 太 少(18.09%)、思想工作不够深入细致 (17.64%)等等。因此,52.87%的女生希望学校有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有 36.35%的女生希望学校“更加开放、加强对外交流”。
二、当前女生密集型院系教育供给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和专业体系日益完善,但是,对于女生密集型院系而言,如果从更有利于女生成长成才这一要求出发,仍存在着许多盲区和欠缺。我们的高等教育供给没有主动地、有意识地考虑女生密集型院系的特点和女生群体的需求。
1.教育内容过分偏向男性化。一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讨论很少涉及高等教育对象的性别区分。事实上,对教育性别的忽视并不是教育理论的缺陷,而是自古以来教育发展规律使然。现实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已存在多年,高等教育一开始也是为男性的成长成才服务的,男子可以上大学,女子只能上女子学院。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教育似乎一开始就是针对男性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历史大多来自男性的经验,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材、内容也大多基于男性的需求而设置的。大部分高校表面上进行的是男女平等的无差别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因此女生不得不与男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学习同样的课程,使用同样的教材、接受同样的教学、受到同样的熏陶,没有人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和不同需求。这样的“平等”,实际上掩盖了女生的特殊需求,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平等”。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第 74条指出:“课程和教材仍带有很大程度的性别偏见,很少照顾到女孩和妇女的具体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对性别问题缺乏认识,强化了歧视性倾向,从而加强了现行的男女两性不平等,损害了女孩的自尊。”③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中也指出:“高校中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面所表现出的性别歧视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女性在学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1]140比如,有些理科的教材内容远离女性的生活经验,使她们学习和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自信,有的甚至自动退出了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追求。
2.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和获得不利于女生。受历史传统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总是朝着有利于男生的倾向设置。在教师配置方面,虽然目前高校教师性别比例日趋均衡,但男性主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局面仍然存在,如浙江高校中女教职工比例为 44.4%,而高校中层干部中女性只占21.47%,校级领导中女性干部只占 10.3%,管理层级越高女性比例越低。从总体上说,男性仍控制着高等学校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女性教师在高校中的数量和地位必然会对女生性别意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硬件设施方面,从学生宿舍到娱乐设施,往往以考虑男生的需求为主,适合女生运动的体育设施、娱乐场所相对较少,学校花大量投资修建的运动场馆,男生对其的占有和利用率远远高于女生,女生很难得到与男生同样或者同量的教育资源利用机会。许多高校都可见到这样一道风景线:图书馆看书的大都是女生,在球场上打球的大都是男生。女生对于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被无形中忽视或压抑了。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于划一。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虽然多有创新,但创新的着眼点大多在于方法、手段、载体、形式等方面,很少考虑性别方面的独特需求。总体上而言,学生管理和教育仍延续传统的男女划一、以男为主的模式,在学生锻炼、娱乐、休息、饮食乃至宿舍卫生、安全管理等日常生活方面,较少考虑女生的性别需求。在实践教育环节,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男生负责策划、决策,女生负责配合、后勤,女性的能力和优势没能被完全地开发、培养和运用。在学生社团与学生自治组织中,女生参与尤其是领导的机会较少,有些学校还缺少代表女生权益、反映女生要求的学生组织。针对女生更为隐秘的心理状态和更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和手段。这一整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在无形之中宣扬和传播着男性价值形态和标准,压制了女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女生密集型院系教育和管理的策略
我们调查女生密集型院系女生的认知和情感倾向,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现象,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减少甚至消除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为女生群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女生密集型院系而言,应该以更为灵活开放的思路,采取更为务实有效的措施,为女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1.教育理念上,确立以性别公平为核心的差别教育理念。教育公平既指向全体学生,即要求保障女生与男生一样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指向个体,即要求教育承认两性的差异,在实施差异教育中保证女生与男生一样获得充分地发展。也就是要求教育者确立性别意识,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认识女生的学习规律,并对其进行因“性”施教,使女大学生在扬长补短中获得成长。“如何在教育中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则,为男女学生创造发展和成才的良好条件,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1]334同时,这更应该成为高校女生密集型院系的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然这种在教育上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并非是强化对女生的歧视。认识女生在学习中的差异、为女生提供不同的性别差异化教育,恰恰是承认性别差异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领导、教师几乎都没有注意到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普遍缺乏性别意识和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没有从性别角度分析和认识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主客观原因,更没有针对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女性主体意识。[2]高校必须重视对领导、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性别意识教育:一要增强高校领导的性别意识,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男女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校园环境。二要增强高校教师的性别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剔除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歧视内容,自觉地寓性别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三要增强高校管理层的性别意识,使他们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择业指导等管理工作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女生与男生共同成长的校园环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必须把性别公平意识纳入继续教育范畴,使对性别公平的追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上,增设适合女性就业和发展的课程。女性接受教育的目标指向,在于发展和就业。而女性的发展与就业,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大学教育应该针对女生密集的特点,增设女性教育的课程内容。而课程和教材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从根本上讲,应该用男女平等的观念审视、清理、批判以往所有的知识领域,建构男女平等的知识体系,改造学术和教育中忽视性别的传统。”[3]因此,在保证女性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的同时,必须将适合女性发展和就业的教育内容纳入课程和教材建设之中,着眼于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逐步建构系统化的女性课程。比如,在女生密集的院系,可开设一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大学生成才学、职业女性形象设计与现代礼仪、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女性卫生与保健等适合女生的选修课或讲座课。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在编制高等教育课程目录和编订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群体的成长成才需要,加快性别课程建设的进程,并考虑在女生密集的院系里将其纳入必修课程范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有倾向性的教学,积极唤醒女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使她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权益、需求及责任,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确立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自信。
3.教学方式上,寻求合乎女生群体要求的模式。教师首先要承认男女学生的差异,但认识差异不等于存有偏见。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刻意强调女性的性别角色,人为地给她们打上“女性是男性的附属”、“这一学科不适合女生学习”等传统的烙印,而应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宣扬性别公平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承认两性的差异,并在女生密集的院系中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对某些学科,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女生学习,因为男女混合教学容易使女生在这些学科的共同学习中表现出不自信。
教学方式来自于教学期待,而教学期待来源于教学评价。在女生密集型院系,教师和管理者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确立性别平等意识。如果高校领导或教师潜意识里还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他们对女生的评价往往会折射出性别偏见,而这一偏见就会衍生出不利于女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必然也会产生出不利于女生的人才培养结果。因此,要重建女生密集型院系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女生在这里也能找回自信,并获得个人的发展。
4.教育资源上,构建适应女生群体的校园文化。课程之外的各类教育资源是隐性的课程,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重视教育资源在女生密集型院系的特殊配置,为女生提供享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条件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第一,在人事方面,虽然调查显示女生最喜欢“年轻的男教师”,但着眼于弥补女性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在女生密集型院系中增加女性领导者,使女性在女生教育中发挥更多的决策作用,逐步改变“男性领导女性”的传统思维。同时,在重要的学科领域和重要的课程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女教师担任讲授任务,以提高女生的性别自信。第二,在校园文体设施方面,要考虑女生群体的实际需要,增设一些适合女性的文娱设施和活动课程。在宣传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宣扬女性的榜样,宣传女性的奋斗经验和成功典范。第三,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中,要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的参加比例及获奖比例,其中对于女生密集型院系还要予以倾斜或计划单列。第四,在校舍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设备的设置及开放等方面,都要兼顾女生群体的使用需求。第五,女生密集型院系要积极拓展外部教育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与其他院系的交流,扩大女生群体的文化视野与人际交往。
5.思想教育上,加强以心理疏导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女生密集的群体,女生的情感更为细腻、心理更为隐秘。这些群体性特点,决定了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强调灌输,而要通过疏导、启发等方式影响其思想和情感。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生的和谐。女生密集型院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女生的心理需要、心理感受,尊重她们的心理秘密,并通过心理疏导,以促进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女生实现心理互动,从而不断提升女生群体的心理品质,使女生的自我评价更为积极,人格发展更为完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和机构,加强教育者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还需要在女生密集的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专司了解、掌握、反映女生心理问题之职,以利于校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调适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自觉地走近女生、亲近女生,关注女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体验,在与女生的互动中,舒解女生的心理困扰与负荷,引导女生开阔心胸、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2006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7年 2月;《200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8年 3月;《2008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09年 5月。②浙江省教育厅编:《浙江省2008年教育事业简况》,2009年2月。③《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1995年 9月 15日在北京通过。
[1]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9-84.
[3]杨毅竹.在学校中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EB/OL].[2009-12-01].http://www.zhjtjyw.com/group.asp? gid=38&pid=14270.
(责任编辑 吴月芽)
On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Management of Female Student-intensive Depart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LÜFang-ping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W 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men and women have got almost naturally equal proportion of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of all levels.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there are rising proportions of female students year by year.However,there lack in-depth researches of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is special group,especially in female student-intensive depart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In female student-intensive departments,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oriented individual education concerns not only gender equality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but also the growth of female students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gender consciousness;female education
G40-058
A
1001-5035(2010)04-0112-05
2010-02-10
吕芳萍(197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2009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女生密集型院系学生管理的特点及对策”(SC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