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学科创新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

2010-09-18刘淑芳周明星

职教通讯 2010年4期
关键词:证书导师应用型

刘淑芳,周明星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学科创新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模式

刘淑芳,周明星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因此,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关系出发,结合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定位,提出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旨在为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科建设

在我国,提起应用型人才培养好像只是专业学位的事,而实际上许多学科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主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已经体现出应用型的特征。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作为一门内在建制还未成熟的价值学科[1],它的发展不但需要一批学术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来夯实它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急需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进行应用研究,催生职业教育学科理论。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联动关系入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迫切需要。

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内涵解读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主要有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合格的高校教师为培养方向,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这类人才一方面要求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具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两种研究生教育虽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同,但却在培养方式上高度“雷同”,使得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偏于“学术化”。此外,许多学科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主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已经体现出应用型的特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在明悉学科主攻方向和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打破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藩篱,确定既适合学校特色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构建独具特色的适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培养模式的基础。关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出发界定也不尽相同。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给出的定位:“……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主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角度给出的界定。胡玲琳从学位的价值(目标)取向角度考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它具备研究生教育和“特定”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目标也可以从“特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研究生总体性培养目标中延伸出来。”[2]侯健等人从“学问的生产力”角度出发,认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核心是强调将科研技术更直接地转化为社会性生产力,发挥服务市场和面向时代进步的应用职能,探寻实用的科学规律而不是局限在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法则层次上。”[3]还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4]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是工具理性与知识本位价值观的集合,它担负着实践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主体,同时强化理论素养,两者互为前提。结合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培养职教师资的特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提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需求。

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科解析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是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发现职业教育问题的群体。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专门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工作。

学科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一般而言,主要涉及学科方向建设、学科群建设、学科环境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术成果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上述这些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回归到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这三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教育活动。学科作为教育发展的产物,与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构成要素也应当与教育的三要素相对应,即作为教育主体的创新团队和培养的人才,以及两者之问的中介——学科平台。

因此,我们认为,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当依托上述学科的“三要素模式”[5]来构建(见图1):

图1 应用型大学学科三要素与教育三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术学型”学科队伍

“术学”不同于“学术”。梁启超先生早在1911年写过一篇名为《学与术》的短文,认为“学”与“术”是不同的范畴,他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基于“学”与“术”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术学型”教师应当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学术型”教师,他们应当是既精于学术研究又善于指导实践、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的复合型教师。概括来说,“术学型”教师有两个层次,即“技师”+“经师”。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队伍的建设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评价也往往偏重学术,这无疑偏离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应用型大学的培养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培养一批优秀的“术学型”学科队伍,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见图2)

图2 “术学型”教师的内涵

(二)应用型“双高”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双高”人才,他们是未来人才构成的核心群体,既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新的专业技术;既掌握主流的技术技能又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够从事智能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维护等工作,是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高级人才。概括起来,即“高素质+高技能”。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知识本位”办学理念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思维,这样的人才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延展性,但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将来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三)“双元制”学科平台

“双元制”本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典型模式,即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方向的设置往往是那些面对区域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平台建设可以借鉴“双元制”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建设“双元制”的学科平台,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项目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一方面,学校可以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最大效度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方向的偏差。

三、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模式解构

(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术学型”学科队伍还是“双元制”学科平台在“双高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属于外部机制,达到理想培养效果的关键还在于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为此我们借鉴了“职场学习者”理论。[6]

“职场学习者”理论(Workplace Learner),由当代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权威专家William J.Rothwell教授在其著作《职场学习者》(The Workplace Learner,Rothwell,2002)中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怎样将培训的主动性与个人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而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培训者做了什么,而是在工作场所,成为一名胜任的学习者应该做什么。在工作场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历意外、突发情况;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引发学习的事件和情况产生好奇心;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将信息转换成有利于个体的知识,并进而内化成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将来运用知识;回忆所学内容,并有可能将所获得的新知识运用于新情况;可能会经历双重触发事件,这意味着促进思考学习过程的刺激和评估学习过程并存。这一理论,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本人及所在的组织应如何使自己更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员工的培训必须使其置身于工作的情境之中,通过外部诱因刺激实现与内部学习动机的交互作用,这样更加有利于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模式建构的理论内涵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根据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创新工程的需要,我们构建了“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见图3)。该模式以“双基地”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知行结合的学科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度弥补术学型师资队伍匮乏的不足,通过“双证书”的评价标准培育既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新的专业技术;既掌握主流的技术技能又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够从事职业教育应用研究,理论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高级人才。

图3 “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结构

(三)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模式建构的具体做法

1.创建双基地,加强师范能力教育。所谓“双基地”,即在实践中创建培养“双高”硕士研究生的校内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其具体做法如下:(1)根据标准定基地。科学的选择校外基地是建立“双基地”的前提。我们遵循有实力、有水平、有特色的遴选标准,选择了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或技师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有相关机构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等作为实习基地。同时,学校与实习基地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权。(2)根据学校谋课题。课题研究是实习基地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双赢”效果,通过实习基地出资委托我学院做课题,我院指导实习基地承担子课题并培训师资的形式组织课题研究,我院主办实习基地承办课题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了研究生的理论修养、锻炼了其工作能力,提高了实习基地教师的科研水平。(3)根据课题派学生。选派学生实习是实现“双基地”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结合课题需要以及学生个人研究方向,我院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二年级研究生分赴不同的实习基地学习实践。在实习期间,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加强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了综合素质。(4)根据学生找岗位。实现就业是“双基地”的重要职责之一。毕业前期,学院根据研究生自身期望,结合研究生的实习表现优先向实习单位推荐就业,实习单位根据实际需要优先录用我院研究生,通过双方的努力最终实现研究生的个人就业,达到学业与就业有效对接。

2.创设双导师,加强师范知行教育。所谓“双导师”,即由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其具体做法如下:(1)严格标准,确认导师人选。确立切实可行的导师遴选标准是“双导师”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我院创设“双基地”的目的,我们制订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聘请校外专业导师办法(试行)》,确定合格的校外专业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即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同时,我院在校外专业导师聘任过程中,严格遵循基地推荐、校内导师协助申请、院学术委员会审定、报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颁发正式聘任证书五个步骤的遴选程序,先后遴选出高水平专业导师11人,加强了“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2)制定制度,明确导师职责。明确导师职责是充分发挥专业导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实行双导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我院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3)双向选择,强化导师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导师责任是发挥“双导师”作用的基础。在具体实践“双导师制”的过程中,我院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操作原则。

3.创立双证书,加强师范资格教育。所谓“双证书”,即对毕业生既颁发学历文凭证书,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两种不同证书的制度。其具体措施如下:(1)展开广泛调研,设计双证书培养方案。合理地确定培养方案是我们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首要环节。新的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扭转了职业技术师范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偏向,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开辟了新的道路。(2)重建课程体系,设置双证书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是保证双证书制度实现的重要环节。学院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职业心理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等选修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内涵上的沟通与衔接,适应了市场的需求。(3)加强双证融通,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双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模式。基础课程的开设以“必须够用”为度,基础课占270学时,共计15学分;在开设的课程中双证书的专业必修课共计2门、专业选修课共计20门,其中专业必修课占54个学时,共计2学分,专业选修课占384个学时,共计20学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还专门为其提供半年的时间进行实践,共计12学分,保证其能充分地进行技能训练;学院利用周末时间聘请校外兼职“双师型”教师和职业学校的优秀校长、班主任、职业教育的专家对职教学院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以及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的培训,占所有教学学时的40%,共计23学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充分地保障了双证书课程的实施。(4)实行考教分离,严格资格考核。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是“双证书”制度的质量保障。学院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费用都严格按照市物价、财税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和管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由市劳动局负责执行,实行教考分离,充分地保证了学生的质量。

(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模式建构的实践成果

“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建以来成果显著,我院先后在山东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荆楚理工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广州职业技术教研室、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14个,聘请了14位校外专业“双导师”,承担广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职业技术教研室的“广州市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骨干教师素质拓展研究与培训”、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研究”、荆楚理工学院“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等委托课题4项,筹措科研经费34万,利用研究生实习基地资源举办相关课题研讨会5次,指导实习基地开展科研课题20余项,为实习基地培训教师200余人次,指导实习基地教师发表论文20余篇,通过这些活动总计安排20余人次参与实习。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85.7%获得不同级别的“双证书”,拓展了培养空间,加强了知行结合,提升了师范能力,取得了“双师型”研究生培养的新经验和新成果。

实践证明,“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是培养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双基地”是师范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双导师”是师范知行教育有效手段,“双证书”是师范职业资格教育的最佳形式。这种创新模式,对于融合“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为一体,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1]周明星,刘晓.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J].教育与职业,2008(2).

[2]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

[3]侯健,赵辉,于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定位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马少慧.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发展,2009(9).

[5]周明星,马美,刘晓.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内容与内功[J].教育与职业,2008(9).

[6]Rothwell,W.(2002).The workplace learner:How to align training initiatives with individual learning competencies. NewYork:Amac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and the innovation of discipline——The model of“double bases”,“double teachers”,“double certificates”ofTianjin 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 Education

LIU Shu-fang,ZHOU Ming-x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In this paper,by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ost-graduate training,combined disciplines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we build a newmodel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which named"double bases","double teachers","double certificates"of the"three double"model.The purpose is to fit the urgent needs of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iningofpost-graduate;model;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 710

:A

:1674-7747(2010)04-0019-06

[责任编辑 秦涛]

2010-02-10

刘淑芳(1984-),女,宁夏中卫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周明星(1957-),男,湖北荆门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证书导师应用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V eraW an g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导师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