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肥胖并发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2010-09-17姜君刘志诚指导徐斌指导
姜君,刘志诚(指导),徐斌(指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高血压病流行广泛,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而21世纪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病患病率也急剧升高。因此,肥胖并发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于肥胖病和高血压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观察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肥胖病及肝郁脾虚型肥胖并发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近5年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就诊的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病及肝郁脾虚型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29例,分为单纯肥胖组113例和并发高血压组116例。肥胖病组113例:女性104例,男性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6岁,平均39.6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9年,平均9.4年。并发高血压组116例,女性109例,男性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32年,平均9.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肥胖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①肥胖组符合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标准[1];②并发高血压组符合首发肥胖病后继发出现高血压,符合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标准[1]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
1.3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属肝郁脾虚型。症见形体肥胖,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则窜痛,食少乏力,腹胀便溏,肢体肿,头昏眩晕,失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或缓。
1.4 纳入标准 并发高血压组患者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病肝郁脾虚型后,继之出现高血压,纳入肥胖病并发高血压肝郁脾虚型。针灸治疗期间未接受减肥和降压的其他疗法的患者。
1.5 排除标准 ①肥胖组排除患任何并发症者;②并发高血压组排除继发性肥胖病和肾性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病,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两组均排除其他证型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基本理论,肥胖组和并发高血压组均采用耳体针结合的疗法。
肥胖组的辨证施治: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祛浊降脂。体穴取:肝俞、期门、太冲、内关、脾俞、章门、太白、三阴交等。耳穴取:肝、胆、脾、胃、三焦、内分泌、皮质下等。
并发高血压组的辨证施治:治则:疏肝健脾、祛浊降压。体穴取:肝俞、脾俞、内关、期门、太冲、太白、三阴交等。耳穴取:外鼻、耳尖、肝、胆、脾、胃、三焦、内分泌、皮质下、降压沟。
2.2 针灸方法与疗程 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1~2min,3d更换1次,两耳交替治疗。针灸体穴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耳、体针同时进行,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针灸方法是实者以泻法为主,虚者多用补法,寒者可加温灸。
2.3 观察项目及指标 ①肥胖指标: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体质量、皮脂厚度(肱三头肌、肩胛角和腹壁的皮脂厚度);②血压指标:测量并发高血压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值。
2.4 疗效判定标准 减肥疗效参见文献[1],降压疗效标准参见文献[3]。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疗效依据减肥和降压疗效综合判断。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两组肝郁脾虚型患者针灸治疗前后肥胖指标的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肥胖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肥胖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时间 体重(kg) 肥胖度(%) BMI指数 体脂百分率(%)肥胖组治疗前 75.83±11.46 38.52±9.66 31.13±4.45 46.53±10.15治疗后 68.72±10.16 19.71±7.11 23.91±3.95 33.13±7.25并发高治疗前 76.66±14.69 39.43±18.11 29.45±4.06 47.86±11.11血压组治疗后 70.20±14.32 27.62±17.94 26.95±4.02 38.18±9.19
表1所示,针灸治疗后,两组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体重、肥胖度、BMI指数、体脂百分率均显著回降(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灸对两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减肥效应。
3.2 肝郁脾虚型并发高血压组患者针灸治疗前后降压作用的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并发高血压组治疗前后降压作用的比较(±s,mmHg)
表2 并发高血压组治疗前后降压作用的比较(±s,mmHg)
时间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151.20±7.13 100.69±6.26治疗后128.56±7.45 82.20±4.26
表2所示,针灸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回降,(t=30.63,29.79,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灸对肝郁脾虚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3.3 两组肝郁脾虚型患者针灸治疗前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n)
表3所示,两组肝郁脾虚型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比较,肥胖组和并发高血压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6%和94.83%,两组有效率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χ2=14.53,P<0.05),提示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肥胖病及肝郁脾虚型肥胖并发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肥胖组显著优于并发高血压组。
4 讨论
肥胖是由特定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肥胖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肥胖并发高血压是临床上多见的病症。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2]。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神经元,内分泌,肾源,遗传,过多摄钠等学说。各种学说尚不能单独解释高血压发病机制。因此,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病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加上多种后天因素,饮食钠/钾比例升高,钾、钙摄入不足,长期饮酒、内外环境不良刺激、肥胖和吸烟等的作用,机体正常血压调节失代偿所致。众多学者认为,体脂增加是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系属原发性高血压病。
当今认为,肥胖与高血压共同病机是胰岛素抵抗(IR),我们已往的工作显示:IR、LR(瘦素抵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传统中枢信使(NO)生理功能异常是肥胖并发高血压和肥胖病的重要因素[4~6]。
在肥胖病并发高血压肝郁脾虚型的患者中,常症见形体肥胖,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则窜痛,食少乏力,腹胀便溏,肢体肿,头昏眩晕,失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或缓。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乘脾;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成。肝气郁滞,情志不遂,则精神抑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甚则窜痛;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乏力,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脾虚运化失司,输布精微之职紊乱,膏脂、湿浊、痰饮积聚体内引发肥胖;脾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肿;舌淡苔白,脉弦或缓均为肝郁滞脾之象。
治疗上,因本证肝、脾两脏失调,鉴于俞,募穴与脏腑的关系密切,取肝之背俞穴以疏肝理气解郁,肝之募穴期门、原穴太冲以助疏肝解郁,通络止痛;取脾之背俞穴脾俞以健脾益气,脾之募穴章门、原穴太白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除湿祛脂;三阴交可疏导气血,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泻浊降脂;诸穴合用可获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祛浊降脂之效。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证实,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肥胖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减肥和降压的双重作用。在高血压的诊治中意义重大,因为临床患者一旦确诊高血压,开始服药就意味着终身服药,对患者的精神及经济上都有着不小的压力。针灸治疗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经济简便的优点突出,优势明显,应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
[1] 全国第三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单纯性肥胖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疗效标准[S].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690.
[2] Chalmers J.WHO-ISH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Committee.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pertension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Hypertens,1999(17):151-18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2-36.
[4] 徐炳国,刘志诚.针刺对肥胖并发高血压患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34-135.
[5] 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等.针刺对肥胖大鼠瘦素水平和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3,23(7):412-416.
[6] 徐炳国,刘志诚.针灸对肥胖并发高血压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