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2010-09-14周文军
周文军
(宁波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周文军
(宁波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为了探寻适应职业素质要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衔接,将学生校外体育实习纳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无疑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学生体能的作用,更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基本上只涉及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而且多以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出现,高职体育课程研究比较少见[2-4]。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视角研究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鲜见,高职院校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则更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
1 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时刻。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有1 259所高职高专院校,高职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培养人才的体能要求可能会高于本科院校,高职体育课程必须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提高学生体能。高职体育课程主动结合高职各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使体育课程从纯粹的公共课转变为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急需突出“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确立“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满足兴趣、提升素质、服务就业”的体育教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构建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确立以终身体育意识为内容、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新型体育教学体系,改变单一课堂的狭隘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将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竞技训练课纳入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5]
2 一体化高职体育课程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第三年以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实习为主。在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转变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体育锻炼、体育社团运动训练、代表队运动竞赛、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为学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设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2.1 指导思想
将高职体育运动队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基于如下几点:校级体育竞赛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具有招收体育运动特长生的优惠政策,即使高职院校有相关招收体育特长生优惠政策,对体育特长生的吸引力也远远不如本科院校特别是教育部认定的235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有优势,高职院校对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有限,平时训练基本没有训练补助,导致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代表队是赛前临时组队,平时没有坚持训练或训练不系统,通过将高职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参加运动队训练可以获得学分,学生参加运动队训练,学校不用发放训练补助,大大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兴趣,各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参加人数有保障,可以按参赛名额两倍以上学生组队参加运动队训练,使得运动队在挑选队员时有较大的选择性,以利于较好运动成绩的取得。通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课程,将参加高职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大大提高,通过良好的运动队训练示范,促进和带动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活跃校园文化。
2.2 课程目的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参加了3次以上体育锻炼;掌握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能在该项目活动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2.3 实施办法
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包括在学校参加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选项课程)、班级课余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课程,以及三年级学生参加的社区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3年有体育活动内容,在活动空间上,有多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形式 (见表2、表3)。
体育基础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排课,由体育老师按统一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课,体育课堂考试占100分,全校学生必须修体育基础课,取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
体育俱乐部由学校体育教学部委派体育教师指导,院系体育俱乐部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课外锻炼由学院 (或系部)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锻炼每周至少参加3次。
高职体育代表队是体育课程的高级形式,由学校体育部和各院系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组队训练,记录训练考勤和训练情况,根据记录和参加比赛情况给体育成绩。参加代表队运动训练课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俱乐部。
自主学习课由学校体育教学部统一印制的实习学生体育习惯调查表,由各院系每学期到学生实习单位发放到实习指导老师或师傅如实填写,各院系按体育习惯调查表给成绩,占30%,体育教学部集中组织的100 m和800 m成绩占70%。
3 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前的准备
体育教学部认真研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体育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各专业认真研究选取适合各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
与各系、学院积极沟通,首先取得院系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明确各学期的重点教材以及如何上好体育课,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明确教学目标、选择与安排教材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结合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较好效果。
表2 各学期体育课程内容
表3 高职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4 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2+1”教育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年派到校外或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对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是必然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将高职3年6个学期体育教学或体育自主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从空间上将体育课堂教学、在校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紧密衔接,从内容上将体育基础课、公共选项课、限选课、自主学习课、自主活动课一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的课内外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第16号文件.
[2]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J].体育学刊,2007,14(3):1-4.
[3]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6):72-74.
[4]李清,季建成,邹燕红.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对中国计量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5):67-70.
[5]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1(3):1-4.
[责任编辑江国平]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E.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Wen-j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City 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
To Study on the mode of P.E.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through document data method,investigation method,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the paper t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 vocat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It builds the whole mode of P.E.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quality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s;P.E.course;course mode
G 807.3
A
1007-7413(2010)03-0113-03
2010-05-04
周文军(1969—),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