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薄皮瓣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10-09-13陈武
陈 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骨科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
手部撕脱伤是指由于车轮或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手部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1-2]。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以往的手术方式较多,但效果参差不一。本文中笔者就腹部超薄皮瓣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手部撕脱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腹部超薄皮瓣组)22例和B组(腹部袋状皮瓣组)22例。A组22例患者中,男 15例,女 7例;年龄 12~51岁,平均(28.9±3.6)岁;手掌损伤9例,手背损伤7例,手指损伤6例。B组22例患者中,男 16例,女 6例;年龄 13~52岁,平均(27.8±3.9)岁;手掌损伤8例,手背损伤8例,手指损伤6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腹部超薄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彻底清创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为腹部“S”形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进行修复。B组采用腹部袋状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彻底清创后,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部活动度、患者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优:患者的手部外观较好,功能也得到较好的恢复,皮瓣完全存活;良:患者的手部外观可,功能也得到一定改善,皮瓣大部存活,存活面积大于90%;差:患者的手部外观及功能均较差,皮瓣坏死面积较大,一般大于10%。总有效=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部活动度、患者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率均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手指活动度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化越来越成熟,而手及上肢皮肤撕脱伤作为工伤和交通事故等外伤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皮肤撕脱的解剖层次,指背、手背多从疏松的深筋膜层以上,手掌则常从掌腱膜的浅面撕脱。治疗宜以及早细致彻底清创,然后进行修复为主[3-4]。本文中笔者就腹部超薄皮瓣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腹部“S”形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修复中的皮瓣是以腹壁上动脉等为血液供应,充分保证血液等供应的同时,增加了皮瓣的成活率,且其脂肪厚度降低、液化发生率大为降低、更易于血液供应的同时,血液供应面积也较大,也增加了与神经的感觉的建立。故对于后期感觉的恢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其去除了多余的脂肪,皮瓣厚度降低的同时手部修复后也不显得臃肿,而腹部袋状皮瓣修复治疗则不具备这些优点。因其在修整皮瓣时注意事项较多,应注意皮瓣厚度的保留,不应为追求“超薄”而损伤皮下血管网,同时应根据受伤部位的具体事项选择腹部皮肤,做到皮肤与受伤部位的最佳贴合效果,兼顾治疗有效率与美观等多方面,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5-6]。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手部活动度、患者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ness,hand mobility,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twogroups
本研究结果发现,腹部超薄皮瓣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治疗总有效率、手部活动度、患者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较传统皮瓣修复效果好,肯定了其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可取性。因此,笔者认为腹部超薄皮瓣在手部撕脱伤治疗中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伟,冯建书,岳民生,等.“S”型双蒂腹部皮管修复手指脱套伤[J].河北医药,2007,29(8):839.
[2]Casey WJ,Tran NV,Petty PM,et al.A comparison of 99 consecutive vaginal reconstructions:an outcome study [J].Ann Plast Surg,2004,52(1):27-30.
[3]钟家勇.大面积皮肤撕脱伤Ⅰ期修复失败的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4):1333-1334.
[4]李德绘.肢体皮肤撕脱伤22例的治疗体会[J].广西医学,2009,31(2):288-289.
[5]匡斌,陈彦震,连继洪,等.腹部带蒂超薄瓦合皮瓣在手部撕脱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0,74(9):156-157.
[6]贾孟轩,吴敬芳.应用腹部超薄皮瓣治疗手部皮肤撕脱伤26例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1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