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企业发展的多维度战略行为实证分析
2010-09-11梁谋,卞鹰
梁 谋,卞 鹰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 999078)
中药制药企业发展的多维度战略行为实证分析
梁 谋,卞 鹰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 999078)
目前中药产业发展迅速,显示出良好的行业成长性,但中药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行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低。中药企业如何选择战略决策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须认真思考。该文对两家中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能为中药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提供参考。
中药;企业战略;企业发展
笔者选取云南白药、天士力两家在发展战略上取得成功的中药企业为代表,对其发展战略行为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旨在为中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1 背景
在“回归自然”的热潮下,市场对中草药的需求迅速增大,使得中药产业在国内外都有着扩大市场的良好机会[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中成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约20%,利均年增长24%,截至2008年8月,我国中药制造企业数达到2 000家,资产总额2 219.54亿元,累积销售收入1 212.56亿元,2008年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2]。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发布的“2008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中,有31家中药企业上榜[3]。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如何国际化、低水平重复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品研发创新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我国政府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企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推动形成约5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2009年5月,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药企业发展作出了规划。
2 企业战略行为比较
2.1 经营战略
多元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云南白药、天士力两家企业都采用了这一策略,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云南白药实施“稳中央、突两翼”的产品拓展战略,2003年跨界进入日化用品领域,云南白药牙膏在2004年正式上市,2008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同时,云南白药还拟进入药妆领域,通过药品性能组合筛选,开发药妆产品,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天士力集团在2008年提出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除保持在中药领域里的传统强势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外,还准备进入生物制药领域。
并购:云南白药的并购行为是横向的,而天士力的并购则包括了横向和纵向两方面。云南白药2007年斥资5 000万元人民币收购昆明兴中制药和昆明云健制药100%的股权,完成并购后,这两家制药公司丰富的普药品种使云南白药的品种实现了多样化,产生了规模效益。2008年天士力实施纵向并购战略,以9 020.50万元人民币购买宝士力(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天津博科林药品包装技术有限公司75%的股权,实现了对产品包装的一体化;2006年,通过收购金纳生物技术(天津)有限公司55%的股权,成功进入了生物疫苗领域。
成立合资公司:两家企业为实现长远发展,都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2003年,云南白药与台湾先进基因公司合资成立云南白药先进公司中草药芯片公司,利用先进基因拥有专利权的中草药芯片,将中草药制成中草药芯片,提高了竞争力。天士力则在2008年1月与英国诺斯维合作,获得重组人尿激酶原的控制权,通过合资,借助外方在生物技术领域成熟的产业化经验,加快重组人尿激酶原等生物制品的产业化进程,并通过外资方的资源打开产品在欧洲的销售渠道,实现生物药品对英国等国的出口。
2.2 市场营销战略
产品价格:两家公司凭借各自优势,对旗下产品实施提价。云南白药由于其资源独特,在药品价格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中,分别在1996年、1999年、2002年、2008年进行提价,平均提价幅度约为3% ~4%。而天士力则凭借自身中药创新方面的优势,于2007年对公司核心产品薄膜包衣的丹参滴丸提价14.98%。
产品种类:云南白药自1971年建厂以来通过研发,形成了9个剂型70余个产品,除主打产品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散剂和宫血宁胶囊外,近年开发的白药急救包成功上市,白药牙膏、创可贴等产品初具市场规模,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天士力以复方丹参滴丸为龙头产品,逐步培养二线产品水林佳、养血清脑颗粒、荆花胃康胶丸、藿香正气滴丸等,取得了很好业绩;在生物制药领域,流感疫苗和重组人尿激原酶已经申请新药证书和申报生产。
产品销售:云南白药建立了网络销售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并通过增资子公司拓展第三终端市场;同时还成立学术推广部和终端运营部,前者主要针对2 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推广云南白药产品,后者主要负责基层医院的产品推广。天士力的营销网络呈金字塔分布,最高层是集团总部,下面是分公司,再往下则是省一级的销售大区,之后是重点地市级的办事处,最后还有众多的医药代表覆盖至周边县级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农村社区拓展计划”,从2008年开始将更多的销售资源和人力投向了农村与社区,目前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的销售人员面向县乡一级的医院,加大了对第三终端市场的开拓,并取得了成效。
2.3 研发战略
产品质量认证:2000年8月,云南白药6个剂型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2004年10月,文山三七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为云南白药发展天然药物产业链打下基础;2005年,软膏剂、糖浆、气雾剂也通过国家GMP认证。天士力的质量认证则侧重国际化,其药品生产体系除先后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外,还通过了澳大利亚TGA,ISO9001,ISO10012,ISO14001,OHSAH18001,GB/T28001 等系列认证,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IMS整合体系认证,成为国内中药行业集质量、环境、安全健康三大管理体系为一体的国际标准化企业的先导者。
产品研发:云南白药将研发定为“开发”和“设计”两条思路。“开发”就是前瞻性地研发新的天然药物,为公司较长期的发展提供产品储备。“设计”就是设计新产品,主要表现为对现有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增加产品的适应证、剂型。公司通过改变云南白药散剂的剂型,开发出了云南白药创可贴、胶囊、云南白药牙膏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天士力则大力开发“二线”产品,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该公司历来重视科研投入,每年科研经费约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同时注重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出建立“没有围墙”的研发理念,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进行合作开发[4]。
3 分析与启示
3.1 两家企业的战略行为比较
云南白药作为中药的龙头企业,凭着良好的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不断加深优势产品和新产品开发,实现公司的稳定快速发展。天士力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生产质量优势和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地位,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比较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发现,两家企业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不同,但都是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来制订发展战略的。两家企业的战略行为比较见表1。
表1 两家企业的战略行为比较
3.2 相同与差异化的企业战略
通过对比发现,两家中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战略有部分是相同的。在生产研发方面,两家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认证和控制。由于中药本身的特点,中药产品质量认证与控制问题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药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天士力集团建立了自己的药源基地,在解决药品原料供应的同时,保证了中药材质量,实现了企业生产车间的前移,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5]。在产品销售方面,两家企业对终端市场都投入了很多精力。天士力通过获得多个国家的产品质量认可,打开国际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此外,两家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在提高产品生产技术、丰富产品种类、扩大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取得了收获。差异化战略至关重要。中药企业要发展壮大,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分析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制订差异化战略。天士力通过应用现代技术,研发出多个产品,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代表企业之一。云南白药通过对产品传统剂型的深入研究,进而生产出多个剂型的云南白药产品。
3.3 企业成功战略的启示
企业战略渗透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我国中药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传统品牌中药、现代中药、特种资源中药、特色品种中药企业等4大类,随着中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变,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是不同的。两家企业都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此外,中药企业在战略制订过程中还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存在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制订以及产业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科研机构加强中药材种植的规划和中药资源监测、进行中药质量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6]。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对中药产业创新的重视力度来解决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1]孙利华,李 伟,吴 晶.我国中药生产企业成长策略研究[J].中国药业,2004,13(3):23-24.
[2]娄鹏宇.基于绿色营销的中药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4):345-346.
[3]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08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EB/OL].[2009-04-17]http://www.meinet.com.cn:8080/colligateNews.
[4]秦祜鹏,胡 豪,王一涛.中药企业国际化策略案例比较[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11):847-876.
[5]桂克全.中药制药企业避演三鹿悲剧[J].中国卫生产业,2008,5(11):28-30.
[6]姚震宇.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10):127-131.
F407.7;F272
A
1006-4931(2010)06-0002-03
梁谋,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药管理,(电子信箱)ma86915@umac.mo;卞鹰,男,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管理,本文通讯作者,(电子信箱)Bian Ying@umac.mo。
2009-12-01;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