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标本兼治治疗中老年人跟痛症

2010-09-10周明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5期
关键词:痛症滑囊骨质增生

周明杰

跟痛症是骨科一种常见症、多发症,顾名思义它是疾病症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临床上对引起足跟部周围疼痛的疾病的统称。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现代医学根据足跟部的解剖特点大致归纳为骨性病变和软组织损伤两大类[1]。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或Reiter病的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等。其中以后两者较常见。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①青少年或儿童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两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病;②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lter病;③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引起的中老年人跟痛症,祖国医学把其纳入伤筋范畴,多见于肝肾亏损、气血亏虚的虚证及外邪侵袭、痹阻经络的痹证之中[2,3]。临床上治疗方法也很多 ,本院于 2001年 2月至 2009年 5月间,对 93例中老年人跟痛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即中药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分别采用中药内服加中药熏洗治疗和使用醋酸氟美松注射液10mg局部痛点封闭加局部理疗热敷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逐一进行 2年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计 93例,单侧痛 69例,双侧痛24例(包括足跟交替性疼痛),男 31例,女 62例,年龄 40~75岁,40~60岁 65例,60岁以上 18例;体胖者 77例,占总例数的 82.8%;X线拍片显示有骨质增生的 64例,占总例数的68.8%。

1.2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引起的足跟痛。站立或走路时,跟下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放散。一般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晨起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皮肤不红,压痛(+),触之跟骨下可有硬结或跟骨结节周围囊性肿块。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属虚证之象。X线拍片可帮助诊断,一般无明显变化。可见跟骨骨质增生,但与临床疼痛表现不成正比。其中又以跖腱膜炎比例较高。本组有 6例为类风湿性跟骨炎表现,跟后部及跟底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跛行,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膝关节时有疼痛并困怠无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涩。中医辨证属痹证之象。化验室检查:血沉增块,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足跟后部及底部软组织阴影增厚,骨皮质轻度破坏及跖腱膜处骨质增生。

1.3 分组情况 中药治疗组男 14例,女 31例,其中体胖者37例,平均年龄 54.3岁;对照治疗组男 17例,女 31例,其中体胖者 40例,平均年龄 50.8岁;总结两组跟痛症患者病因构成比,中药治疗组 45例,其中跖腱膜炎 20例,跟骨结节滑囊炎 10例、跟骨脂肪垫炎 12例、类风湿性跟骨炎 3例。对照治疗组 48例,其中跖腱膜炎 22例,跟骨结节滑囊炎 12例、跟骨脂肪垫炎 11例、类风湿性跟骨炎 3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治疗组 a.内服药:症见肝肾阴虚者,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加减;证见气血亏损者,治以益气养血、固本荣筋,方用养血荣筋丸或当归鸡血藤汤化裁;证见风、寒、湿邪侵袭筋骨,痹阻经络的痹症,应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舒筋止痛。可用尪痹冲剂或蠲痹汤治疗。b.中药熏洗:可用八仙逍遥汤熏洗患足。

1.4.2 对照治疗组 a.封闭疗法:醋酸氟美松注射液 10mg痛点封闭注射,每周 1次,1周痊愈者停止注射,可连续 3~4周。b.局部理疗热敷。

1.4.3 两组患者急性期均嘱注意休息,减少步行,穿坡跟软底鞋以减轻足跟承重。

1.5 疗效标准 a.痊愈:跟痛消失,踝关节功能恢复。b.有效:跟痛基本消失,能正常行走。c.无效:跟痛无好转,行走仍困难[3]。

1.6 疗效评估 两组病例总有效率统计均以4周为一疗程。复发率统计以随访两年复发例数与 4周内总有效例数之比计算。

表1 两组疗效评估(例,%)

2 结果

两组病例总结对比,四周内两组病例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中药治疗组平均疗程约为 23 d。对照治疗组平均疗程约为 14d。总体有效率两组并无明显差异。两年随访后,中药治疗组共计 5例复发,占该组有效例数 11.1%。对照治疗组共计 17例复发,占该组有效例数的 35.4%,复发率明显高于中药治疗组。

3 讨论

3.1 病因病理 跟痛症作为伤科学一种常见症,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据《诸病源侯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及《古今医鉴·脚气篇》云:“凡足疼痛者,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又见《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等。说明跟痛一症,基本常见于肝肾亏损及气虚血亏的症候之中,二者均属虚证,疼痛部位多在足跟,前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强力劳动损及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骨髓失养,固有疼痛。后者多因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过多,气虚血亏、血虚不荣所致。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淫筋骨、痹阻经络而为患。而 40~60岁的中老年人,肾气渐衰,故易发本症。但 60岁以后的老人患足跟痛者又较少见。《类经》注解《内经·痹论》认为:“营卫之行濇,而经络时疏,则血气衰少,血气衰少则滞逆亦少,故为不痛。”说明老人气血衰少,活动减少,所以没有显著症状[4]。另外现代医学依据足的生物力学提示,人正常站立时接触地面的部分有 50%负荷在后跟,50%负荷在趾骨头[5],且越肥胖患者足的负荷越大,进一步说明,跟痛症主要与劳损有关。虽然本症临床多见有跟骨骨质增生,但与疼痛不成正比。以往也曾有文献报道认为跟骨骨质增生与跟痛症无关[6]。由此看来,跟骨骨质增生并不是引起跟痛症状的原因,但其可以刺激跟部滑囊及脂肪垫,引起局部软组织炎症,引发疼痛。

3.2 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精髓就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把患者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症状只是疾病在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反应,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等理论来进行辩证分析,审症求因,辨出证候,指导正确施治,同时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之效果。本文论述的跟痛症,症状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易消,病因难解,只注重局部表象,不注重机体内在病因,虽获一时之效,亦难达长久之功。本文通过对两组病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充分体现了标本兼治在治疗中老年人跟痛症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治病求本之必要。

[1]倪家骥,等.临床疼痛治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13.

[2]赵金铎,等.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08.

[3]沈志祥,等.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449.

[4]岑泽波,等.中医伤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4.

[5]过帮辅编译.临床骨科生物学基础.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225.

[6]赵幼麟,等.跟骨骨质增生与跟痛症.北京:中华骨科,1994,12:746.

猜你喜欢

痛症滑囊骨质增生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骨质增生常见误区释疑
吴中朝 他用一根银针直击“痛症”
年纪大了,如何避免骨质增生
泡脚加点药,跟痛症拜拜
髋部滑囊炎的高频超声表现
超声在围髋关节相关滑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滑囊炎一般无需抽积液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