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设计
2010-09-10彭智琨
彭智琨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南京 210097
作者:彭智琨,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资源开发。
1 Wiki简介
Wiki诞生于1995年,它和其他一系列新技术(Blog、RSS、SNS)的崛起标志着Web2.0时代的开始。Wiki网站允许任何访问网站的人能快速、方便地添加、删除和编辑所有的內容,这就将网页从传统的只读模式变成读写模式,也使得互联网从中心化转向分散化。一个Wiki网站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让众多不同背景的人对同一个主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开展信息的收集与加工,从而实现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和权威性。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共享、平等共创是Wiki最为重要的特点。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Wiki应用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网站使用Wiki,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热心的浏览者不断地对词汇进行创建、维护、校正和更新,就像由全体网民共同编辑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在这里“集体智慧”的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2 Wiki为协作学习提供平台
Wiki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和协作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2.1 什么是协作学习
赵建华和李克东提出:“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这一观点完整地描述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2 为什么说Wiki为协作学习提供了高效的平台
这一点可以从协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几个要素来看。
首先,协作学习最重要的原则是每个成员都能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在Wiki上可以给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保证成员的独立思考。同时,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他的任务,整个学习任务才能获得成功。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激发成员参与的积极性。Wiki甚至可以把不同地点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贡献各自的力量。
此外,协作学习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每个成员都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Wiki上可以让所有人看到每个成员的贡献,这样也就激励了每个人更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Wiki的每个页面都记录着是谁在什么时候创建了它,这也为学习的组织者判断每个成员贡献的大小提供依据。
最后,小组讨论是协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小组讨论学习中有一个弊病,即小组的讨论往往被少数善于表达自己的成员所主导,一些不太爱发言的成员则变成“隐形”。而Wiki采用异步编辑的模式,这样每个成员都能同时对同一个页面进行编辑,也就是说每个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那些不太爱发言的成员又常常可以作出重要的贡献。
3 设计一个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过程
一个完整的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 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学活动都适合使用Wiki,只有那些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的课题才适合。下面就以“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开发”为例,设计一个利用Wiki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
3.2 根据学生的特征划分小组
在一个“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开发”的任务中,首先设置“硬件开发”“驱动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开发”3个小组,然后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兴趣和学习方式等特征,将其分配到相应的小组中。
3.3 创建Wiki平台,提供学习资源
Wiki平台的创建,可以通过使用开源的MediaWiki来搭建,也可以在现成的Wiki网站上申请免费的空间,例如http://WiKispace.com/。
在新建的Wiki课程网页上,以下内容是必需的。
1)规则。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一开始就要和学生约定好本课程的学习规则,如“不要编辑别人正在使用的页面”“可以编辑不仅限于自己分到的领域”等。
2)社区。在社区板块可以列出所有参加课题的学生的名单和他们的主页,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他的兴趣和专长,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贡献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
3)公告栏。公告栏主要是教师发布公共信息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这里发布课程各个阶段的目标,还可以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指导。
4)概念。在这里列出新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个页面也应允许学生编辑,写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和用到的其他概念。
5)资源。这里可以列出常用参考资料的链接,例如一些知名的开源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网站。
6)修改记录。Wiki平台可以提供完备的日志系统以记录每一次的修改,必要的时候可以回溯到指定日期的版本。这个功能对于Wiki来说至关重要,它让Wiki系统在保持其开放性的同时又不失其健康性。就像一棵小树,园丁在让它自由生长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修剪。
7)搜索引擎。随着课题的开展,Wiki上的内容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借助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源就变得必不可少。
8)在线提问和解答。这里的提问、解答和课堂上的提问、解答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上一般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式。而在Wiki平台上,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全体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所有人也都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写出来,甚至可以直接修改别人提供的答案,开放、自由得以充分体现。
9)帮助。这里需要放一些Wiki的使用说明,可以直接引用WikiPedia的帮助。还可以设置一个沙盒(SandBox),让学生练习使用Wiki的语法。
3.4 分解任务
这是整个协作学习设计的核心。教师需要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为若干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课程的学习。
如图1所示,一项任务被自顶向下地细分,形成一个任务树。教师在创建“硬件设计”“驱动软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几个二级子任务后,三级子任务的细分都应由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来完成。细分任务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探索。
图1 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开发规划
经过细分后,每个学生都会分到一小块任务,之后他便会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任务。由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更上层节点的工作,这就让他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例如,一个学生分到“驱动软件编码”的任务,他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参与“驱动软件设计方案”的编写。此外,他还可以参与“硬件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这样他对自己的任务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一个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也必须和其他小组合作,例如“驱动软件开发”小组对下和“硬件开发”小组有接口,对上和“应用软件”小组也有接口。这样,不同的小组之间既形成竞争,又存在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不属于自己的子任务中作出贡献。怎样考核一个学生在整个任务中贡献的大小,在课题设立之初就应该和学生做好约定。
3.5 观察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在网页上作出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学生学习的进度,对学生的表现在网页上及时做出反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时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让课程的学习高效、有序地进行。比如在某个小组的Wiki页面上始终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言,而多数学生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就可以在网页上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并给予指导。
4 使用Wiki遇到的困难
Wiki对于多数师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不适应。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4.1 使用Wiki的障碍
很多学生可能以前从未使用过Wiki,他们对其一无所知,在面对要用Wiki来完成的任务时会感到恐惧,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事先了解学生对Wiki的掌握情况,让未接触过Wiki的学生多浏览Wiki网页,看别人的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开设专题讲解,以消除技术障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使用沙盒来练习Wiki的语法。
4.2 集中提交作业造成的冲突
由于所有人都有编辑网页的权利,而学生又常常会把作业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完成,这就会造成编辑冲突。Wiki系统提供了页面编辑加锁的功能,以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能对同一页面进行编辑。教师在课前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一功能,并提醒学生提交作业尽量避开高峰期。
4.3 奉献精神不够
在维基百科中,撰写者都具有自愿贡献的精神,但在一个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只关心自己的表现,而一般不愿意对他人的作业发表意见,更不要说修改他人的作业。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调整课程的评价体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2]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48-50
[3]王亚非,张玉萍.Wiki合作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