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

2010-05-28孙海英赵江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3期
关键词:社会性协作建构

孙海英 赵江招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邢台 054048

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的知识获得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非正式学习是一种不易于人知的学习方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非正式学习一般可分为基于社会的非正式学习和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Web2.0的出现使得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成为热潮。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桑新民老师说过:学习是个性化的活动,也是社会化的活动。非正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脱离不了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的圈子,而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正是同时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需要。

1 非正式学习的涵义和特点

1.1 非正式学习概述

关于非正式学习的定义很多,至今没达成统一。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值得借鉴。

M. C. Pettenati[1]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学习结果来源于工作、家庭和休闲时等相关的日常活动,没有学习目标,没有规定学习时间,经常被认为是经验学习和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偶然性学习。

余胜泉[2]认为: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

曾李红认为: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有意图的,但又是没有严密组织结构的学习活动,如自我导向学习、网络学习等[3]。

由此可见,非正式学习就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或者网络性质的社会性软件来传递和交流信息,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而转化成自己知识的过程。

1.2 非正式学习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非正式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终身学习等密切结合起来,成为最有研究价值的焦点问题。

1)非正式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非正式学习完全是基于学习者的喜好,而自发去探索学习;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有时甚至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

2)非正式学习完全是自主的学习。正式学习是由教学或其他外界组织实施的;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负责、不依赖他人的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

3)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4]。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学、图书馆、电视、网络、老师等,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

4)非正式学习没有学习场所的限制。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通过社会性软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它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电脑和网络的地方就能成为学习场所。

5)非正式学习强调交流和协作。非正式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与人交流和协作的过程,因此交流与协作是非正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

1.3 非正式学习的高效益性

Jay Cross指出学习者一生中所学的知识有75%是由非正式学习获得的,而由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只占学习者所得知识的25%。由此可见,人们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量远远大于正式学习所得。而现实中学习者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正式学习上,忽略了非正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益是低下的。对比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投入和产出也能发现非正式学习的高效益性,如图1所示,正式学习是高投入低产出,而非正式学习则是低投入高产出[4]。

图1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投入和产出对比

2 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支撑

2.1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构成性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将重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首要的研究目的和任务[5]。它强调知识的社会生产过程与个人知识形成过程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科学知识之间的“社会共建”作用。认为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的组织就能实现知识的“社会共建”和发展。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社会建构论更关注的是学习者在社会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协商、协作和交流以顺其自然地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杨静认为基于Web2.0的学习创设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6]。

2.2 终身学习理念

人们原有观念认为学校是受教育的场所,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有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才算是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习得,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索性学习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身学习的提出使学习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进一步扩展,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什么时候停止了学习也就停止了进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转变了人们原有的学习观念,而且把学习的方式引领到一个新的领域——非正式学习领域。而Web2.0的出现使得非正式学习有了更好的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把非正式学习进一步推向高潮。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提倡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基于Web2.0多种社会性软件的协调使用,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检索信息资料以及拓宽知识视野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在Web2.0的学习环境下打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限制,学习者可自主发现学习主题,主动学习和探讨知识,不受外界的干涉,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发自学习者内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往往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

3 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非正式学习具有偶发性、随意性的特点,在非正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资料、学习到的知识点、突发的灵感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再次访问和获得。构建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快速获取知识、深入学习知识、有效交流和有序存储知识成为可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碎片得以有机组合,在协作交流中得到升华成为可能;使学习者个人隐性知识的构建和存储成为可能。

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适合大部分学习者的要求,是因为它聚集了多种学习性软件,包括Blog、IM、Wiki、Rss、Tag等。这些软件有些功能单一,而有些则兼具多种功能。例如:Tag和Rss只能用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而Blog、Wiki同时具有获取信息、存储整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功能。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在非正式学习中担任着不同的功能角色,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就是把这些软件有机组合到一起,协调利用其多种功能。

如图2所示,以A、B两个学习者为例介绍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在此学习模式中,学习者A和学习者B分别处于自己的Web2.0学习环境中,学习场所的选择根源于学习者的喜好,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学校、甚至工作单位,只要有电脑和网络的地方都能成为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作为主导者,驾驭着基于Web2.0的多种社会性软件,主宰着自己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学习会抱有极高的兴趣。同时,基于Web2.0非正式学习模式以低技术门槛集各种功能强大的社会性软件于一体,满足学习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自由获取、吸收与存储、发布信息的需求。

图2 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3.1 获取信息

在基于Web2.0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Rss技术订阅自己需要的频道从而随时知道有没有资源的更新,还可以从诸多主题或实践共同体群组中直接享受其他成员发布的相关学习资源,如Blog网站中的Blog群组,Wiki协作小组,以及根据Tag分类的信息,等等。Blog和Wiki具有过滤信息的功能,学习者可以直接从Blog的群里连接和Wiki的协作小组中获得最新的、最有价值和最专业的知识组合。信息快速便捷地获得为学习者减少很多筛选信息的麻烦,也避免了冗余信息的干扰,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2 吸收与存储信息

获取信息重要,吸收和存储信息更为重要。信息获得后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基于Web2.0的Blog和IM软件使学习者吸收和存储知识的过程简单化。首先,任何外部信息的获得都需要经过学习者独立思考和交流才能融合到自己的内部知识系统。Blog和IM作为社会性的交流工具能使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及时交流,使其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各抒己见,乃至达成共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信息暂时的获得并不等于长久的记忆,尤其是在非正学习中知识很多是偶遇的,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记录就有忘记的可能,所以及时记录新信息和书写自己的学习体会显得尤为重要。Blog以日志的形式记载了最近的学习所得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信息是学习者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处理后建构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库体系。

3.3 发布信息

在传统网络中,学习者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信息,Web2.0的出现可以使学习者很方便地发布自己的信息。由于Web2.0应用元素降低了个人参与信息创造的技术门槛,不需要掌握程序语言和网页制作技术,任何人均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参与维基写作、推荐图书或进行评论,实现个性化的信息发布[7]。要想发布信息首先得自己有信息,而网摘、Rss、Blog、搜索引擎等社会性软件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及时的信息筛选和获取工具。信息的大量积累必然会带来信息的释放,Blog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为学习者的信息释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建构、创新开放、协作互动、汇聚分享等特征。而正是这些凸显的优势迎合了网络学习的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它将成为新时代的最流行的学习方式。

[1]Pettenati M C.Informal learning theories and tools to support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CoPs[DB/OL].http://ftp.informatik.rwth-aachen.de/Publications/CEUR-WS/Vol-213/paper47.pdf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3]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与瓦特金斯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6(03):3-7

[4]Cross J.Informal Learning: the other 80%[DB/OL].http://www.internettime.com/Learning /The %20O ther%2080%25.htm

[5]冯锐,殷莉.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0-12

[6]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1):69-71

[7]徐佳宁.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及其特点[J].情报科学,2008(1):53-59

猜你喜欢

社会性协作建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协作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