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

2010-09-09卓么措罗江华

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青海省民族信息技术

□卓么措 罗江华

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

□卓么措 罗江华

为了解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本研究对青海省西宁市及51个县的122名学科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受到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学校领导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加.

青海省;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青海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因素,笔者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学校领导的支持力度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46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调查范围涉及西宁市及51个县122所学校的122名教师,调查对象均是各学科任课教师.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122名教师中92.6%的教师为中青年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32.8%的教师为少数民族教师.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教低,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仅占24.6%.这次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农牧区,占到了63.9%的比例.基本可以反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2.基础设施建设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青海省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学校的基础设施薄弱.据调查统计,有6所学校所在地没有通电,只能靠发电机发电.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有时连最基本的教学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使用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了.在生活、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农牧区,多媒体设备配置水平低,计算机数量少,教师、学生个人电脑占有量平均水平非常低.在调查的122所学校中,3所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47所学校的计算机少于10台;106所学校没有配置语音室;55%的教师办公室没有计算机;54%的教师家里没有计算机.没有了基本的硬件支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便是一句空话.调查发现,青海省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现状也不容乐观,只有31%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教师无法方便地获取到有用教学资源.

表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受到学校计算机配置数量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在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只有18.9%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计算机.教育信息化要求各学科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以及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能力.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通过网络等信息工具获取相应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但是由于缺乏上网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教师上网和上课使用计算机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受到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差距很大.没有了基础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就无从谈起.就像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一样,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为他们提供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在这里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显得有些千篇一律或有些仅仅停留在硬件阶段,但是在青海省民族地区这个特殊语境下,强调硬件建设却是首要的.

通过对教师基本情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力度四方面的调查来看,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偏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造成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领导的支持力度

根据考证,傣族的纺织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傣族的手工业已很发达,到了元明时期,傣族的织锦工艺更为精湛,甚至出现了专为宫廷和贵族织锦的手工业者。其中以德宏傣族地区的“干崖布”、明洪武年间的西双版纳傣族的“丝幔帐”及“绒棉”最具代表性。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经过调查可以得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学校领导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学校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已经采取了组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见表3).

表3 领导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支持的统计结果

三、结果分析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文化、经济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青海省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不高,网络设施不健全.尤其是农牧区中小学硬件设施不但数量少而且配套设施跟不上,使用效果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氛围不浓厚.大部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在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如图2所示).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与其他模拟方法一样,DPD模拟中的物理量必须进行对比化处理.通常选择粒子的实际质量m和半径rc(即粒子间相互作用范围)分别作为体系的质量和长度单位,以kBT作为体系的能量单位,即m=rc=kBT=1.其他物理量均可以通过与m,rc,kBT的组合项进行对比来实现无量纲化:

2.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完整

大多数教师缺乏教育技术重要性和应用性的意识,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以至于他们往往更加关注物化形态的技术,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智能形态的技术.[1]教师虽然掌握了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却知之甚少.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2]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相关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有待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3)设定合理的收益目标。学校应结合投资建设成本回收周期等因素,综合设定每年合理的收益区间预计,学校可以请第三方公司综合评估测算学校的投资回报情况。

造成继续盘问制度适用空置化或虚置化的原因有很多,人民警察之所以不愿意适用继续盘问制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在于担心继续盘问制度审批手续所带来的麻烦,有审批就意味着需要被审核和批准;二是适用继续盘问制度可能带来的追责后果,尤其是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有可能发生相对人的人身伤亡事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相对人就会投诉、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等,容易给办案的人民警察带来畏难心理。归根结底,继续盘问制度的空置化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继续盘问制度所起到的法律作用和如何正确适用继续盘问制度没有正确的主观认识所导致的。

3.教师的学历较低

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教低,调查中发现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教师超过了75%.教师学历层次较低是西北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学历高低固然不能成为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教师较低的学历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难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中所提供的一切手段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脱节

对教师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都是由青海省电教馆组织,或者由当地教育局和省电教馆联合举办.培训的组织形式以面对面的讲授形式为主,面对面的培训形式受到师资、地域、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而且对教师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多仅限于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常用软件的操作等内容的培训,从培训内容来看几乎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而信息技术能力并不能等同于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只是教育技术能力的一小部分.教师通过培训并不能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无法亲身体验到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久而久之,教师对培训失去了信心,大家都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而来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令人担忧.培训的内容完全忽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等主要部分.这也间接给中小学教师造成一种假象,教育技术能力即信息技术能力.[3]

5.忽略了少数民族教师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青海省的中小学教师中,尤其在六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学校里,少数民族教师的比例较高.可是在青海省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时,是以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全国不分地区都采用同一教育技术标准;[4]采用全国统一的、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编写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完全忽略了民族地区教师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地理、文化背景、语言、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这样一刀切的做法的确有利有项目的实施、管理.但是这种纯粹的工业生产方式,不适宜应用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

四、小结

青海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普遍较低.教学手段尚不完善,仍然沿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性人才,要求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因此大力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而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效益发挥的瓶颈.

[1]张诗亚.析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1, (22).

[2][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04).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5]李长,俞树煜.西北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4,(12).

罗江华,副教授,研究员,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400715).

责任编辑 君实

G40-057

B

1009-458x(2010)05-0062-03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级子课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数据库的建立研究》(项目号: 08JZD0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获得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

2009-11-30

卓么措,讲师,在读博士,青海民族大学物电学院(400715).

猜你喜欢

青海省民族信息技术
我们的民族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