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提升机制研究
2010-09-08郎晓波
□ 郎晓波
当前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提升机制研究
□ 郎晓波*
全面和及时地掌握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状况并提出有效对策来提高市民科技素质水平,是当前杭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和调查方法,对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总体状况及群体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调查发现,杭州近年来市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城市整体水平仍不高,同时群体差异明显,部分弱势群体科学素质水平过低。针对该现状,从政府执行力、公民需求力、社会参与力和市场运作力四个方面提出“四力合一”的建设机制以提升杭州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
市民科学素质 建设机制 杭州
2009年杭州人均G DP达到1万美元,推动杭州率先迈入世界发达城市行列;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推动杭州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杭州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推进,杭州市民的科学素质在个人、集体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转型顺利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描述与分析当前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基本状况,通过引入性别、年龄、城乡、收入、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变量比较各个不同群体在科学素质水平上所呈现的特征差异,继而探究杭州市民科学素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出应对机制,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市民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和调查方法
为掌握本国公众的科学素质状况,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科技界曾连续多年进行了社会调查和测评实践。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监测评估体系是米勒体系,由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JonD.Miller)于1983年提出,认为科学素养是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现代科学事业的理解能力,它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和观点的能力、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效应的能力”。[1](P78)学者将米勒提出的这套K AP评估体系具体阐述为这样三个方面:(1)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如对比试验和概率分析)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由此,市民科学素质的评估内容可以分解为四个具体指标来衡量:(1)对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达标率1。如果市民能完全正确理解4个科学术语,就算是在科学术语的理解度上达标。(2)对科学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达标率2。如果市民正确回答18个科学观点中的10个以上,就算是在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的理解度上达标。(3)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达标率3。这项指标有三道测试,如果市民能对这三种科学方法正确理解则认为已达标。(4)对科学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程度——达标率4。这项指标要求市民首先要对5种迷信持“不相信”的态度,同时对于后面追问题目的处理意见是“不理睬”,这样才能算达标。市民总体科学素质水平由以上四项指标交会计算得出。
课题组采用中国科协2007年制定的全国市民科学素质调查标准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科技信息的来源与兴趣、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市民获取科学技术方面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对科学技术基本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知晓情况、科学技术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力、对科学活动、科学组织和科学家的判断、对科学知识和科技活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调查范围是杭州市境内包括18-69岁的成年人(不包括智力障碍者)。在操作过程中,首先按照95%置信水平明确样本的总体规模。调查主要采用大范围问卷调查的方式,并辅之以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调查方法。样本选取采用分类、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首先根据杭州市各个区、县(市)常住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情况,选取了上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名胜区、开发区8个城区,以及富阳市、建德市、淳安县、桐庐县4个县(市)作为问卷发放的主要地区;然后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抽取较好和较差的原则,以及城市老社区、新开发的商品房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纯农村等社区类型的不同,抽取1-2个社区;在抽中的每个社区中,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变量形成抽样框架,抽取调查市民样本。问卷调查采用面访式,共向市民发放并回收问卷68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填答有效问卷为6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1%,符合统计要求。此次问卷调查640份有效样本的分布结构如下(见表1)。
表1 被调查市民的基本信息分布汇总(N=640人)
二、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总体状况与群体特征
调查发现,市民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为20.2%,对科学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为47.9%,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为21.1%,对科学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程度为58.2%。同时满足这四个指标的比例为4.1%左右,与杭州市科协2009年3月发布的数据相比(杭州市民2008年的科学素质水平是3.54%),略有提高。同时,课题组按照性别、城乡、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变量对杭州市不同群体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1.性别
杭州市市民科学素质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男性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为4.4%,女性市民为3.9%,男性市民比女性市民高0.5个百分点。这与2005年、2007年杭州市男性市民科学素质与女性市民科学素质之间的差距基本相同,说明尽管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在不断扩大,两大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是男性市民科学素质水平略高于女性的事实差距仍然存在。
2.文化程度
在文化程度上表现出的趋势基本上是文化程度越高,科学素质水平越高,这与全国的趋势是相同的。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基本为0,小学文化程度的市民为1.2%,初中的为1.5%,高中或中专的为3.9%,大专及以上(理工)的达到11.9%,大专及以上(文)的达到7.1%。
3.收入
不同收入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明显。其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市民其科学素质水平为3.1%(该群体中有不少是学生,因此提升了整体的科学素质水平),5001-15000元之间的为2.0%, 15001-30000元的为3.6%,30001元-50000元之间的为5.2%,50000元以上的为7.5%。数据显示,年收入越高,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4.年龄
杭州市市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年龄基本成反比趋势,即年龄越大,科学素质水平越低。其中,18-30岁年龄段科学素质水平最高,达到10.7%;其次是31-40岁年龄段,达到5.2%;再次是41-50岁和6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达到了3.4%、2.8%;最后,51-60岁年龄段市民科学素质水平最低,仅为1.7%。60岁以上年龄段的市民科学素质水平高于51-60岁年龄段,这与老年人退休后空闲时间较多,学习热情较高有一定关系。
5.城乡
市民科学素质在城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城镇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是5.3%,非城镇市民是2.9%,城镇市民比非城镇市民高2.4个百分点。与2007年杭州市市民科学素质城镇市民与非城镇市民之间2.5、2005年2.6的差距比起来,稍微缩小了一点,说明近几年我市不断推进的城乡统筹政策,以及文化下乡、农村教育等措施的实行,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仍需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6.职业
报告把市民归为6类: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包括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失业人员及下岗工人)、行政管理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知识分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其他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其他)。调查发现,越接近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职业人群,科学素质水平越高。其中,知识分子科学素质水平最高,为10.3%;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员,为5.2%;接下来是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分别达到4.4%、3.2%。最后是其他人员和农民,分别为2.5%、1.3%。
三、杭州市民科学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科普教育任务艰巨
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水平比例为4.1%左右,相比杭州市2008年市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是3.54%,略有提高。我们也将这一数据与历年其他城市和国家公布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比较,对比情况如下: 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2007年浙江省调查结果为2.76%,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以及省内还是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相比于国内部分城市,杭州的市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待大幅度提升,例如,2004年上海的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达到10.7%,2005年武汉市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为3.3%,2007哈尔滨市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5.8%,2009年苏州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标准的比例为7.52%。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个差距更加明显,美国在1989年的比例是7.0%,1995年是12%,2000年是17%。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2.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多层次性明显,不同群体差异较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男性的科学素质水平要高于女性,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要高于农村,收入较高的群体科学素质水平也高于低收入者,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科学素质水平也较高。由于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水平多层次性明显,且群体差异较大,更应当注重青少年、女性群体、农民、产业工人、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问题。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发达国家城乡差别小,平均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教育制度比较健全,因此调试和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难度整体较小。杭州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科学文化知识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使杭州市市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具有更显著的多层次性特点,而且整体难度较大。
3.部分弱势群体科学素质水平过低,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关注弱势群体是国际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通行的做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有专项基金资助女童、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科普。“社会弱势群体”它反映了现今社会人群分化的一个重要层面,这些群体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处在整个社会收入水平线的最底部,也因为他们表达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愿望的声音,与其他社会人群相比,比较微弱,这部分人群主要由下岗职工、效益不好企业的职工、欠发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以及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组成。而这部分群体科学素质水平过低的现实也往往成为城市和国家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和障碍因素。
四、进一步提升杭州市民科学素质的机制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推动市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力量主要包括四类,即政府执行力、公民需求力、社会参与力和市场运作力。应十分重视“四力合一”运行机制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强化政府执行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项科学素质培训工程
1989年,澳大利亚实行“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将年轻人群体、女性群体、企业领导层、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确定为目标群体,开展项目计划。杭州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水平,也应针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别的行动,确保教育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通过开展全民功能性教育培训工程,普及政策法规知识、科学知识、电脑知识、礼仪知识、卫生保健的心理健康知识等为市民实现功能性文盲,使市民的整体素质上一个新的水准。
其次,在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尤其要以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为重点。由于历次调查18周岁以下人群都没有纳入调查范围,18周岁以下人群科学素质情况不得而知。青少年是汲取科学营养、提升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说:“当孩子年龄还小,天生的好奇心还没有被社会传统磨掉的时候,不对他们讲授科学,就会失去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持久兴趣的机会。”[3](P123)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不仅需要加大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更为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再者,农民科学素质是我市提高科学素质的一个瓶颈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原因本身科学素质就较低,在分享科技教育、传播、普及等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要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政府要积极予以支持,增加有效投入,在农村进一步加快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科教资源整合,改变科普资源缺乏的现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村会协作”为平台,积极探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要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此外,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素质纲要》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确定为实施纲要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提出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的目标。我市实际结果与目标要求尚有差距,调查显示行政管理人员基本科学素质为5.2%,几乎是知识分子(10.3%)的一半。因此,有必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党校培训和考核内容,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要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学素质纲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动他们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积极、主动地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
最后,还应加大对41-60岁年龄段市民的科学素质培训提升工作。41-60岁年龄段市民是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劳动人群,大力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创造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科普方式,对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劳动者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形式的全民终身社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公民继续教育;二是开展城镇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科普讲师团深入基层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提高科技需求力,使提升科学素质成为市民的内在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要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导向,只有贴近市民生活,贴近市民的具体实际,关注市民切实的需求,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能够给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并获得公众认可。同时,享受到科学技术实惠的市民也才能主动地去接近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科协组织立足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物质的和精神的),解决老百姓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公民主动接近科学、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驱动力。围绕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科技问题,发展出一系列符合杭州市情、满足百姓需求的惠民科普工程和科普内容,真正打造出“民生科普”的杭州品牌。
3.注重社会参与力,为科学素质建设搭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元平台
要求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广泛关心、支持与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并注意把各分力汇成合力,发挥各组织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整体效应。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家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阵地。家庭借助于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可对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事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科普最便利、最基本的平台,应鼓励家长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精神和对科学勇于探索、实践与创新的精神。学校教育则是提高科学素质和提高全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的基础性的工程,如前所述,学校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是当前广泛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人口流动性加剧,大部分的工作需要社区来承接。这样也使社区成为了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有效的切入点。以社区阵地为载体,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进行创新势在必行。社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不仅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氛围,而且也可以为公众普及身边科学、医学知识、自然现象和健身之道,可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生活质量和社区总体水平,最终使人类从己经掌握的科技知识、生产技能以及科学实践中升华出科学思想。就具体操纵而言,一方面,可以把街道的科技人员动员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的活动,形成多样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居民,应组织各种有特色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4.结合市场运作力,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几乎同期下发的《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更是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市场机制为科普发展推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常常带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属性,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科学普及是一条公认的有效途径。[4]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幻片不仅吸引了大批科学爱好者,同时也创造了惊人的票房价值,利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开展的科普旅游热线、数字娱乐科技馆、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同样大受欢迎,并且利润可观。可见,在市场机制下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同样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整合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是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运作方式。
[1]Rudiger.C.Laugksch.ScientificLiteracy:AConceptualOverview. ScienceEducation,2000(1):78.
[2]张增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探析[J].科学(上海),2004(6).
[3][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责任编辑:杜洪梅)
book=152,ebook=152
C913
A
1243(2010)04-0081-05
*本文系2009年杭州市软科学课题“提高杭州市民科学素质,构建创新、和谐社会之对策研究”(编号20091334M24)阶段性成果。
作者:郎晓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师,邮编:3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