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
2010-09-07张翊萍
张翊萍
(吉林省珲春市中医院皮肤科,吉林珲春 133300)
自制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
张翊萍
(吉林省珲春市中医院皮肤科,吉林珲春 133300)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方法: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健脾化湿汤100 ml/次,2次/d,20 d为1个疗程,另外配合常规外用药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160 ml静脉注射,外用药相同。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结论: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疗效显著。
脾虚湿蕴;健脾化湿汤;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湿疹是由复杂的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及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1]。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2-3]。某些食物也可使有些人湿疹加重。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中医则认为本病由禀赋不耐、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加上复惑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本病[4]。急性者以湿热为主,湿性重浊黏腻,日久往往耗血伤阴,化燥生风致使血虚风燥,或平素体虚、脾为湿困,肌肤失养,病程缠绵不已,反复发作而成慢性湿疹。中医辨证临床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型[5]。本文着重论治脾虚湿蕴型湿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患者均具有脾虚湿蕴型湿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发病较缓,皮疹暗淡不红,渗液少而稀薄,以丘疹及丘庖疹为主。或有鳞屑,瘙痒抓破后,少许津水外溢,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濡滑。排除标准:有血液系统,肝、肾、心脏等检查异常的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皮肤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对试验过程中擅自服用或外用可能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者;试验中途因不良反应逐出或不明原因自行退出试验者;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安全性者。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0~65岁,平均32.6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4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61岁,平均33.5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6年。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健脾化湿汤,方药用苍术10 g、陈皮10 g、藿香 10 g、猪苓 10 g、泽泻 10 g、滑石 10 g、甘草 10 g、蛇床子10 g、白鲜皮 10 g、山药 10 g。 水煎成袋,每次 100 ml,每日早晚各服1次。同时有渗出者给予开放性冷湿敷3%硼酸。丘疹、红斑、鳞屑患者外用除湿止痒膏(四川同泰药业有限公司)。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1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0.9%NaCl溶液1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每晚口服氯苯那敏4 mg,外用药同治疗组,疗程为20 d,3个月后随访。
1.4 临床疗效评价
痊愈为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水疱、鳞屑、苔藓样变等皮损消退≥90%,可有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症状;显效为皮损消退≥70%,瘙痒明显减轻;有效为皮损消退≥30%,有轻微瘙痒;无效为皮损<30%,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有效率按痊愈加显效计算。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时两组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76.7%,比对照组的63.3%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疗程结束时两组疗效比较(n)
2.2 3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3.7%,比对照组66.7%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2。
表2 3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未见水肿、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健脾化湿汤取自朱仁康的芳香化湿汤加味,治疗上抓住其主要环节,采用健脾燥湿之剂。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猪苓、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蛇床子,补肾壮阳、温化除湿;佐用山药补脾止泻,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主要由于中医根据个体差异,辨证论治[6]。由于湿疹的病因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湿疹的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预防工作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寻找各种可能的内外致病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处理。②注意皮肤卫生,尽量避免各种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如勿用热水、肥皂烫洗、搔抓皮肤,不要随便选用刺激性止痒药。③避免致敏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取如鱼、虾、蟹、牛肉、狗肉、浓茶、咖啡、辣椒、酒等。多食清淡的蔬菜水果。④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1]朱学骏.实用皮肤病性病[M].北京:中国协会和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03.
[2]王广进,张福仁.慢性光性皮炎40例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11(42):785.
[3]赵新年.临床皮肤病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34.
[4]刘巧.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3.
[5]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92.
[6]王丽英,陈昆.慢性光化性皮炎86例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6):435-438.
R758.23
B
1674-4721(2010)10(b)-082-02
2010-07-19)